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孩子是父母熏陶出來的行為習慣

好孩子是父母熏陶出來的行為習慣

1、熏陶出來的行為習慣

每個父母都有自己未加刻意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尤其是職業習慣,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帶回到家中,而父母又是孩子心中的崇拜對象,在朝夕相的日子中.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說話辦事的風格和肢體語言,也不知不覺「複製" 和 「 粘貼「 了爸爸媽媽的行為習慣。

正如古代教育家顏之推所說「 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擬之。」

2、感化出來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用語中, 「 感化「 的含義是 「用行動影響或善意勸導,使人的思想、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變化"。在習慣形成的四個渠道中. 「感化" 與此含義不同. 它是指父母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孩子形成某種習慣而孩子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中接受父母的教育,尤其是對於主觀動性和自我意識發展還剛剛起步的幼兒來說,通過這種方式養成某種習的現象更多,父母也常常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家長教育孩子常常會有一些特殊用意,但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閱歷淺. 理解不了,而不便把自己的意圖直接告訴孩子,或者因為擔心孩子性格等原因不接受自己的想法,也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樣的家長往往用 「 感化」 的方式影響孩子。

這一步可能孩子不願意配合,那麼家長可以與他進行談判,孩子房間的門開著,孩子房間亮著夜間燈,一直到最後孩子能夠應關門關燈,安心自己睡。在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整個過程中,家長的目的一直是很明確的. 但是別讓孩子洞察家長的 「用心」, 那麼孩子的行為慣漸漸就被家長 「感化」 而成了。

3、模仿出來的行為習慣

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習慣。孩子既有可能模仿適宜的行為習慣,也可能是不適宜的行為習慣,而這些行為習慣就像是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周圍人物的行為習慣。所以成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孩子面前展示適宜行為,減少不良行為影響。

田田模仿別人的行為特別快。有一次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說話的時候有眨眼睛的習慣,蘭蘭覺得特別奇怪,說話的時候總是看著這個他,等客人走了,父母發現田田一直故意的,使勁的眨眼睛。父母花了很大的功夫才矯正過來他的行為。

孩子年幼,缺乏對行為的辨識,不知道哪些應該模仿,哪些不能模仿,作為父母要特別把好這個關,防止孩子因為一時的模仿鞏固成穩定的行為習慣,一旦發現,要即使矯正。

4、教育出來的習慣

教育與其他三種的顯著不同就在於,父母和孩子雙方是有意識的,具有明顯的指導與學習過程,孩子獲得某種行為習慣的可能性大大增強,3歲以後的孩子通過教育的形成的習慣越來越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為什麼這麼費勁籌辦童書吧?請容許我向您介紹
因材施教,順應孩子的天性教育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