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量

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量

下面我講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子我就不講了,這是常用的,我這裡重點講的就是細辛。細辛的功效是發表散寒,溫肺祛痰,祛風止痛。它的主治,第一是少陰病,惡寒,反發熱,脈沉者。第二是風寒飲邪客肺之咳逆上氣,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之所以加細辛就是基於它這個作用。第三是百節拘攣,風寒濕痹病,尤其是眉棱骨痛。這些就是細辛最主要的作用。在這方面我舉一個病例。對於細辛我用量大的有這幾個方面:第一,治關節疼,用量大。第二,治腰膝腰腿疼,我用熟地配細辛。我們都學過的:麻黃配熟地,熟地不滋膩;熟地配麻黃,麻黃不發散。我治風濕病不用麻黃,麻黃是辛溫解表葯,細辛也是辛溫解表葯,我就認為細辛配熟地,熟地不滋膩,熟地配細辛,細辛不發散。只要是腰腿疼痛的,我經常用到15g以上。細辛治眉棱骨疼痛特別有效,我也用到15g以上。以後不管治什麼病,只要出現眉棱骨疼的,你就可以在你的方子基礎上加上細辛重用試一下,我用過多少例都是非常有效的。細辛特別善治上肢的疼痛。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我來北京回家探親,我們院裡頭就想讓我們搞幾個骨科的挂圖,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資料都特別的缺,我高中的同班同學徐群淵在首醫當校長,所以我當時就找了他,他當時就給我找了一套。後來我們倆聊的時候,他說他的孩子胳膊疼,特別是手脖子疼、發涼,治都治不好,他就讓我給他開方,我就開了「疼痛三兩三",加桑枝、細辛、羌活,吃了一次之後就全好了。那個方子除了「疼痛三兩三"的作用,主要還是細辛用了25g。細辛這個葯文獻記載「味辛而厚,氣溫而烈",使用起來很難。在江南地區用細辛有這樣的說法,叫「細辛不過五",也有時候叫「細辛不過三"。但是我考慮,那是因為江南人體弱,腠理疏鬆不密,這是這個理論的根據。但是這裡說的「人"是古代人,江南比起北方,當然體質比較弱了。但是這些理論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人說的。江南還有一個說法,叫夏不用麻黃,冬不用香薷,這是一個時期出的,這些說法都是非常絕對的,還有腎無補法、肝無瀉法,這些都太片面了,這些在文獻上並沒有記載。細辛味雄厚猛烈,氣溫烈,它只不過是氣味雄厚猛烈這樣的一個藥物。古人和現代人又不一樣了,這起碼是清朝以前的人說的,我沒有去考察過這個,也沒有文獻記載,只是大夫傳說的。這個傳說咱們學中醫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細辛不過五",現在傳成「細辛不過錢"了。所以對此我們要辯證地認識,現代人氣候條件、生活環境、身體素質都跟古代大不一樣了,用藥的時候應當把這些條件加進去一塊來看。細辛不就是辛竄味厚,我用細辛這多年,沒見過用細辛出過什事兒的,也沒聽說過哪個中醫大夫因為用細辛出過事兒的。

中藥出事的最常見的就是附子。我本人在實習的時候得了腎炎,回到新疆後自己開的葯,新疆是燒煙煤搖風扇,結果我愛人王慧英老師,她給我煎好葯之後去洗澡去了。熬的葯我用的是附子八錢,當時夏天我就穿棉被正看打籃球。我去看煎的葯的時候,邊上還剩一整包附子(熟附片),我以為她已先煎附子,這包是餘下的群葯,於是我沒先煎就把這包葯擱鍋里熬了一會兒就關火了,等我一吃藥就房顫了。正好當時離醫院比較近,也好救。我自己就受過這樣的害,年輕的時候受過附子的害,這幾年房顫有時候就會出現,然後吃炙甘草湯肯定能給治好。

同樣的事兒在北京中醫院半年出現過三次。我1979年來的中醫院,我剛來那幾年,都發生了房顫。老中醫裡頭有一個叫王大經的,那是治病療效非好的一個老中醫,他治療寒症往往都用附子一兩。出事兒的人都是因為「文大革命"以後,管理的制度比較差,劇毒藥、貴重葯都應當專櫃管理,你用多少葯都有藥劑師給你簽字,取葯有專人保管。管理制度不好,拿七服藥他給你八包,你應當一服藥三次喝,附子應當是擱在群葯里的一小包,他把七兩的附子都放到一個包里了,當一服藥給煎了,出事兒的情況都是這樣誤煎出現的。來查得嚴了,我給提出意見,應當專櫃管理,以後就再沒出現過這樣的事兒。

下面講麻杏甘石湯。咱們中醫界有時開專家會,挺像樣兒的人發言也都把麻杏甘石湯叫成麻杏石甘湯,文獻上沒有這樣叫的。我當時提出這個意見來,問王慶國應當怎麼叫,他說還是我叫得對,那就叫麻杏甘石湯,不叫麻杏石甘湯。這個方子我不細講,「寒包火",裡面有火,外面有寒。這個湯里麻黃君葯,治「寒包火"的咳嗽、喘、黃痰。我畢業實習跟劉渡舟老師在太原中醫研究所學習了一年,劉老師教的我用麻杏甘石湯,麻黃和石膏的比例是1:(3、5),麻黃和石膏都是發散葯,但是按這個比例它絕不發散,麻黃不會熱,石膏也不會涼。麻黃是辛溫解表的,石膏的解表是陽明經證,從陽明經裡面把汗往太陽經發,它畢竟還是發汗的。按照這樣的比例用就沒有什麼副作用。

我上學的時候,後來我到日本去,經過日本發現他們的用藥劑量特別保守,按照《傷寒論》上的劑量,一點兒也不會變的,他叫「古方派"。你可以看他們配的葯,工序很好,特別好吃,別說是葯,連量都不會變。所以咱們那時候也有人主張用《傷寒論》的方子,是多少就用多少。就像苓桂術甘湯,就是茯苓四錢,白朮三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就按原方用量去用。這個咱們也不能說別人不對,還是得根據病人的情況,根據輕重、年齡、體質、出生地、生活地等得靈活掌握。但是我用麻杏甘石湯治療寒包火、熱性咳喘,就按老師說的,從來沒有出過什麼事故,截至現在,黃痰的熱喘我用麻黃也是照樣20g、25g、30g,石膏我頂多增加至40g,再沒增加過。

下面我講白虎湯。白虎湯的君葯是石膏。石膏的主要功效是:清胃降火,解肌生津,拔毒生肌。它主要是清陽明胃家熱,白虎湯主要是治陽明經證。氣湯是治陽明裡證的熱證。這兩個要嚴格區別。治經證治腑證的,最常見的就是陽明經。所以它的主治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清陽明胃家壯熱,口渴,引飲,煩躁譫語,胃火引起的頭痛、牙痛、肺喘以及發斑、發疹。第二,外科丹藥中常用石膏作拔毒生肌葯。

白虎湯在醫史上是很多人害怕的,可見當時人的體質有多弱了。老師講課的時候講過,說古代有一個前賢,醫術很不錯,他自己的母親發燒了,就是陽明經白虎湯證,他自己不敢下藥,找了他一個學中醫的好朋友來,開的白虎湯,吃了就好了。他還說了,明知是白虎,因為是我母,不敢用白虎。要說他害怕慎重是好事,但是要我說一句,他還是對這個方子認識不夠深刻。醫學界經常有一句「醫不自治",但我的病從來不讓別人治。自己了解自己是最清楚的,癥狀在你自己身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癥狀是依據,每個癥狀都是非常重要的。別人問病人也許說得清楚,也許說不清楚,也許說得全,也許說得不全,真實不真實都不一定,但是你自己的癥狀你自己最清楚,你要是療效好,為什麼不自己開藥呢?我的病都是自己開藥,甚至得腎炎我都是自己開藥。

我看病辨證學術思想有五大要點:·

第一,癥狀要確切而全面。中醫的每一個癥狀都是你辨證的依據,甚至很可能是你最主要的依據,而且要確切,比如說口渴,問他一句就完了,那你能辨出為什麼口渴嗎?口渴要是想喝涼的肯定是熱證,想喝熱的肯定是寒證。就算口渴想喝水想喝涼的,那你還得問他喝得多還是少,喝得多的肯定是實火,喝得少的肯定是虛火。而有些人口渴,喝一點水洇洇嗓子就行了,那很有可能就是中氣不足,因為脾主運化,脾胃虛就不能把胃腸的津液輸送到嗓子來,所以嗓子就干,但他並沒有火。這就跟大便頭干,後面不幹一樣,那也是脾虛的癥狀,脾氣不能把津液運送到大腸頭,所以大便經常是前面干,後面不幹,這和大便前面干,後面溏的不一樣,那是有濕熱。所以說每一個癥狀都是辨證的依據,所以一定要確切。

第二,要圍繞主症進行辨證。主症是病的主要環節,所以必須要圍繞主症。比如頭疼,就得問頭疼在哪個部位,因為頭為諸陽之會,氣血彙集之處,所以你問他哪個部位,是兩邊疼、巔頂疼、前額疼,還是後頭疼?你都要問清楚。這個就不再詳細講了,對此我有專門治療頭疼的類方,以後講到了再說。問頭疼的部位,就要問疼的性質,是脹痛、針刺樣痛、刀割樣痛、跳痛,還是暈痛暈痛的話,虛可以,瘀也可以。對於脹痛病人,病人說血壓正常我也不相信,必須得量,我認為出現頭脹不是血壓高,就是血壓低,除此之外就是頭上有熱的,風熱頭痛也會出現頭脹。比如血壓110/90、。Hg,但是出現頭脹的病人,我還要問以前血壓是不是低,現在量出來是正常的,但是對他來說也許就是低了,自己要跟自己比,不能光看量出來的那個指標。所以說,要圍繞主症進行證。用方子也是一樣。你說感冒風寒頭疼,以頭疼為主我就選用川芎茶調散。如果有咳嗽頭疼,我就可能用小青龍湯。若是以咳嗽為主的,那我可能就用麻黃湯。主症不同,選方就不同,用藥的劑量也就不同,必須圍繞主症時空行辯證。

第三,在病程的發展中進行辨證。今天的體質是以這個癥狀為主"但是這個病好了以後,又是以別的癥狀為主了。或者當癥狀減輕了,就不一成不變的辨證,要在病情的變化中進行辨證。如果主症變了,方子就得變,方子變了,君葯也得變。

第四,個別癥狀往往是辨證的關鍵。比如當癥狀比較亂的時候,拿舌診來說,就是舌頭沒有苔,或者舌中沒有苔,或者就是舌根脫苔,哪兒脫苔就是哪兒有陰虛,往往就棄脈棄症,從舌苔來辨證。甚至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證,更是要辨它的標本。所以說個別癥狀往往是辨證的關鍵。有一個病例,說這個病人口渴,很多癥狀看起來都像是熱厥似的,但是有一點是拿水到口不喝,就這一個癥狀證明他實際上是寒厥。《柳選四家醫案》里有特別說這麼一個病例。其他癥狀都是熱厥,就這一個癥狀證明是寒厥,所以說個別癥狀有時往往是辨證的關鍵。

第五,既要辨病,又要辨證。這不是西學中發明的,現在的教材里講頭疼、咳嗽後面還有分型,這個分型就是辨證,所以既要辨證又要辨病,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有好的經驗方,那就省事兒了。比如說便血,咱們中醫講血是鮮的,還是深紅的,鮮紅的是近血,深紅的是遠血,咳血和痰裡帶血也是這樣看。但是如果這人是痔瘡,就按痔瘡去辨證就行了,有好方子照著用就行。比如脅痛的病人,我就問他查過肝膽沒有,有時候可能是膽囊炎。如果是膽囊炎,我直接就給他換方子,我治膽囊炎有絕招,清膽利肝湯,但是必須是肝膽濕執證。古方治疼痛很少有葯是止疼的,隨便舉個例子,如胸疼就用瓜蔞半夏白酒湯,就溫就行了,包括川芎茶調散,沒有一個葯是止疼的。清胃散,專為牙疼而設的,裡面也沒有一個止疼葯。再厲害的牙疼,吃了效果也好。但是現在咱們有止疼的葯,還是標本同治效果比較好,既要辨證又要辨病。這五大要點是我辨證的學術思想。

接著說石膏,石膏是好葯,用對了能解大熱。在白虎湯里,石膏是君葯,用石膏是非常講究的。第一,石膏要先煎,才能煎透。第二,石膏藥是涼的,必須溫服,順其性。而且要多次徐徐緩服,一口口地往下咽,使這葯多停留在上角另外,石膏是寒葯,吃多了吃快了容易拉肚子,緩緩服可避免滑瀉。服藥後要蓋上被子,要出汗,這樣才能使內熱外透。用石膏一兩以上的,必須先煎。石膏的用量,不用則已,用就得一兩以上才能有效。

白虎湯我不怎麼用,我用方經常喜歡用合方,用什麼什麼湯合上白虎湯。我合方就用君臣葯,就用石膏和知母,就是白虎;我要用逍遙散,就用白芍、當歸和柴胡,它在其中不是主方,是合方;我用三仁湯就用豆蔻、杏仁、薏仁。我治發燒用三石湯,現在它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大,它應當是治氣分和衛分同病的方。我現在對內傷的,如手術後高燒不退的,我也用這個方子作為主方,是氣虛的加人蔘,是陰虛就加鱉甲,該加什麼加什麼,但是絕對以此方為主,三石湯加上知母。

像川芎茶散大家都知道是治外感頭疼的,我就越開這個籬障,內傷頭疼我也用它,用全方做引葯,氣虛的加党參,血虛的加補藥,腎虛的加補腎葯。我用川芎茶調散作為引經,葯雖多但是量都是6g,但是黃芪、党參治氣虛的,我可能用到30g,我用的藥量大的,取其量大力宏。量少的,不至於喧賓奪主。

三石湯,我現在擴大了它的適用範圍。三石湯的方子以石膏、寒水石、飛滑石這三個葯為主,所以叫三石湯,還有金銀花、竹茹、杏仁、通草、金汁,之所以選擇金汁,肯定有它的作用,現在童便也不常用了,我就經常用童便,但我也有限制,比如一老太太來了我就問她有孫子沒,如果有,我就讓用,如果中年人我就問有沒有小兒子,有就可以用,自己家的孩子可以用,別人家的孩子我就不讓用了。對於跌打損傷扭挫傷,童便特別好用。我在三石湯里一定要加上知母,就把白虎湯的方子套進去了。而且熱傷陰,我加補陰葯鱉甲,而且要用生鱉甲,清熱補津液,炙鱉甲偏於潛降。熱傷津液大家可以理解,熱同樣也可以傷氣,《內經》中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邪火同時也生氣,血液中有氣,津液中也有氣,氣需融在液體中,流通在液體中,從這方面來看,傷液的同時也可以傷到氣。比如腎虛的病人都是先陰虛,然後在陰虛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才傷陽,所以治腎都是陰中求陽,補上陰液了,大海有水了就可以導龍人海,就能引火歸原,這些都是中醫治療的特色。

下面講炙甘草湯。這個方子特別好用,治療心慌,心悸或者驚悸,或心律失常,不管房性早搏,還是室性早搏,效果都非常好。這方子特別好用,用原方不必有什麼加減。這方子是大補心臟的氣陰、氣液的。我看病講究病因,兩個以上的要全力找出以誰為主,病位在兩個以上的,也要全力找出以誰為主,精細到這種程度效果才能更好。大補氣液,到底是氣虛還是血虛?在心慌的同時如果感到胃的地方心空的就是氣虛,如果感到心煩的就是陰虛,陰虛有火才會煩,有時候兩個都有,那就是氣陰兩虛差不多。也有人反映什麼都沒有,那就沒有辦法了。我用這個方子,炙甘草最少用到一兩,現在我有時候可以用到40g。原方裡頭用量最大的是生地,但是生地是清熱涼血的,引起大便稀的副作用挺大。

我剛才說到我吃附子中毒,我這幾年老犯房顫,因為我當過局長次住院一住就是中心醫院,一報告市裡就老來看,所以我也不願意住了。我住院也就給輸點丿L丹參注射液,其他的就吃我自己開的炙甘草湯。所以我現在家裡老預5·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如冠心病,就用冠心6號。傳導失常的,就用炙甘草湯加減。我重用甘草有這一是哮喘用量也大,還有補氣。潰瘍病光脹不疼的,因么幾個方面,一是心悸,一為甘草甘緩,不適合重用。呃逆的,「呃家不喜甘也",也不能重用。胃光疼不脹,特別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較多,需要重用甘草30g。風濕病我也重用甘草,腎病也重用,這兩個按照採訪說的是甘草有激素樣作用。還有一點,痰多的我也重用,這個用中醫理論不好解釋,甘草在中醫文獻中沒有化痰這麼一說,勉強也只能歸為健脾,而脾為生痰之源。可是西醫的甘草片,就是治痰的,所以我就用它來治痰,效果還是很好的。咱們中醫也不能這麼絕對,人家西醫治痰用的甘草片主要成分就是甘草,所以我在甘草的功效里就加了一個祛痰。實際上甘草就補氣和中,清熱清心利尿,補氣和中是炙甘草,清心利尿是生甘草。有時候病人既有心火心氣,又比較虛的,我就生炙甘草並用各15g,或者是各20g,等到火下去了就改回炙甘草。但是吃這個葯,必須得加酒,一般吃這個葯要煎40分鐘,我一般在煎到20分鐘的時候要加上一兩二鍋頭酒。我記得我給一比我低一屆的老中醫看病,他在心血管科住院,心慌總是不好,我就給他開了這個方子,當時他就問我為什麼加酒,我當時就說原方就是八升葯七升酒。酒這葯是好東西,它是溫熱的,可以治好多病不說,關鍵它能引諸葯達病所,它是溫通的。所以醪醴這個劑型在中醫方劑里是最早的,比湯劑要早得多。所以不單這裡要用,我治風濕病以及好多婦科病,我都會用到酒,凡是寒的我都用酒。我一般在同仁堂中醫院煎藥的情況多,在那兒我說了算,煎藥從開鍋算都得煎40分鐘以上,別處都是煎20分鐘。病人如果在這兒煎藥的話,如果是男的,體質好的話我就讓他熱葯之前加上半兩酒再吃。如果是自己煎藥的話,就第一煎在煎到20分鐘的時候加上二鍋頭酒,第二煎就不用再加了,效果就特別好。所以醪醴、酒,你們還是要重用的。咱們現在就是看病太單調,今天恐怕沒有時間講炮製的問題了,以後有機會再講。現在開方都開兩個字,如生地、白芍,這都是不行的,連炮製都沒有。原來北京以同仁堂和大柵欄中醫藥店為主,有自己的一套招呼病人的規矩,比如開白芍就給你炒白芍,開甘草就給你炙甘草,開白朮就給你炒白朮。十幾年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說了,開倆字都給你生的,所以現在我開藥基本都是三個字,所以大家在這方面都得注意。

下面講黃芪,黃芪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是在小建中湯的適應證的基礎上,即中虛,氣虛陰陽俱虛。它是一個大名方,古代文獻記載不多,既沒有立法,也沒有方劑的解釋、君臣佐使,就只有治療癥狀。所以從我們各大院校有講義了,才有功能、主治、君臣佐使,這樣分得這麼清楚。如果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里把君臣佐使敘述得很清楚的話,就不會在《傷寒論》上有那麼多爭論了。在這裡我重點講黃芪。我剛才講到,我的流派是「腎龜地",重用熟地和龜板。「氣黃芪",補氣的我用黃芪比較多,黃芪的量用得比較大,比如參芪建中湯,我用冠心6號治療心絞痛的時候我都用30g以上。補陽還五湯,黃芪的量甚至用到120g、150g。治風濕病,我用的量也大。治腎功能不全的時候,我也用量很大。我自己認為黃芪除了補中益氣昇陽之夕卜,還有一個通陽的作用。

我有一個依據,比如重用黃芪的有幾張方子都用四兩的,都在《醫林改錯》上,補陽還五湯、桂枝五物湯、黃芪防風湯、黃芪桃紅湯、黃芪赤風湯,它們都用黃芪四兩,都是治痿痹的,如內風、外風、痹症、身體不靈便、肌肉骨節疼痛等。就補陽還五湯來講,現在的講義上說治氣虛血瘀,氣虛為何不用人蔘呢?黃芪和人蔘都是補氣葯,它們倆還是有區別的。人蔘是守而不走,大補氣液,補氣的作用遠遠超過黃芪。黃芪補氣是走而不守,還能昇陽通陽。《李東垣醫書十種》,我跟劉渡舟老師都介紹過,對此我很用功地學習過。李東垣的最大貢獻不在於補脾胃,而在於昇陽,這是他的一個發明。四物湯六君子湯等補氣的方子都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出來的,從《傷寒論》《金匱要略》就有,並不新鮮。李東垣的貢獻就在於昇陽,補中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昇陽益胃湯等,有時候用柴胡、升麻不夠,他還用防風、羌活、獨活這些風葯往上升,這是他的一大發現。

補陽還五湯治什麼病?氣虛的話為什麼不用人蔘、党參,而用黃芪?像我剛才講的那些方子,從它治病上就是由於陽氣不足,血流不暢得的痹症。再者從君臣佐使來講,補陽還五湯以補氣的黃芪作為君葯,但是哪一味葯作為臣葯?一個方子不能有君葯沒有臣葯,臣葯是輔助君葯的,加強君葯作用的,所以黃芪應該是從通陽上來講的。而且補陽還五湯本身說的就是補陽而並非補氣,這裡的「陽"指的就是黃芪來說的,用它來通陽補陽,它在治筋脈不通、肌肉萎縮這些癥狀都是由於陽氣去不了。所以,對於黃芪,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很重用黃芪。但是黃芪還分生黃芪和炙黃芪。補中昇陽益氣這方面是炙黃芪的作用大,除此之夕卜,都用生黃芪。在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如果病人血壓高,那就最好用生黃芪,炙黃芪主要是益氣昇陽的,治表病而不是通陽的就得用生黃芪,所以我在臨床上用生黃芪比較多。

舉個病例,十年以前有一個東北的人帶著他兒子,大概有十八九歲,就是眼瞼下垂,到我這丿L來看病的時候眼睛根本就睜不開,必須得給掰開看,病非常重,他走遍上海、南京、廣州好多地方,最後來到北京就碰到我這兒了。結果我一看是這個,因為我以前治過這個,一辨證開方子,剛寫了黃芪、党參,那孩子的爸爸一手就把處方給摁住了,問我是不是要開補中益氣湯,我說是啊,他說我走遍全國都是吃的補中益氣湯,就沒管事過。我就跟他說我的用量跟別人不一樣,你們不是東北人么,我給你開服,你在這兒住0天,不好再說,要是好的話就繼續在我這兒治,就這樣勉強開了。當時黃芪我還沒開到120g,一開始我只開到100g,吃了三天回來了,眼睛也睜開了"很高興"於是增加到、5·中藥不傳之秘在於用量120g,又看了一個禮拜,越來越好。我就跟他說你就照著這個方子吃,好的話黃芪就慢慢往下減,但是最少不能少於60g。我跟他說如果病好了,一定要告訴我。那時候還沒有手機,只能寫信,後來他就告訴我全好了。後來這小孩兒又胃疼找我,還是一個病因,我就用黃芪到120g,主要用它昇陽。

我眼總充血,我兒子帶著我去眼科醫院看病,當時醫生診斷我的眼睛油脂管堵塞,後來給我開了一些金銀花之類的清解藥,還有龍膽瀉肝湯,但是我都沒吃。我認為自己肯定是氣不足,氣不通是因為昇陽升得不夠,在心臟以上昇陽升得不夠也會不通,不通不一定是非要往下。我就用的補中益氣湯,黃芪沒用到120g,用的100g,我開了7服,吃了4服,直到現在眼睛都不紅了。所以說不通是因為升得不夠,眼睛裡的油脂管是在上的,這就不是用龍膽瀉肝湯往下瀉的問題了。黃芪是非常好的葯,希望大家能重視它。

還有一個病例,我朋友的愛人,是頸椎病引起的頸部拘緊發涼,我用附子用到30g煎40分鐘,也不管事,後來我就重用黃芪150g,附子、肉桂、羌、獨活我都不用了。原來給她用的麻杏石甘湯加上金毛狗脊,再加上一些補腎的葯,用這樣的方子怎麼治都不管事,所以後來就重用了黃芪,拘緊發涼都好了。

下面講酸棗仁湯。酸棗仁湯我主要講酸棗仁,治療失眠的。酸棗仁主要是補肝膽、寧心、斂汗。它治療失眠主要是通過補肝膽來治心臟,治心煩不得眠。黃連也治心煩不得眠,是治心火的。柏子仁也治心煩不得眠,是油脂類的,主要養心的津液。它們的作用都不太一樣。柏子仁滋潤力很強,膏多,能養心補心。所以不管我治什麼病,如果這人睡眠不好,我加酸棗仁60g,如果這人不出汗,不宜用收斂太過的葯,我就用柏子仁。

我先講一下我為什麼愛用類方......(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張炳厚,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善舉 的精彩文章:

醫案經典:重證臌脹

TAG:健康善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