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狀元戴蘭芬

清代狀元戴蘭芬

龍崗,古時又稱「芙蓉岡」,據說原是高郵湖泥沙淤積而成的一片高地,猶如花瓣,狀若芙蓉,因船民們經常在這裡停息,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一個熙熙攘攘的小鎮。小鎮三面環水,碧荷萬傾,芙蓉點點,遂成名副其實的芙蓉岡!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站在南京的紫金山上,發現江北離南京不遠處常升騰起一股紫氣,扶搖直上,數日不息。這股紫氣被人稱之為「天子氣」,預示著又將出一位能人與朱皇帝爭奪天下,一天不容二日,朱元璋立派諳熟地理風水,有地仙之稱的劉伯溫前去破掉這股「天子氣」,以絕後患。

劉伯溫領旨北巡,不日來到天長境內,發現紫氣就是從芙蓉岡上升起的,貴人很可能就在此孕育誕生。於是就派人在鎮上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磚井,密佈於大街小巷和深宅院落之中,宛如七十二根鐵釘把地脈牢牢地固定起來,使它不能鬆動,以期借用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來降服「天子之氣」。還把「芙蓉岡」易名為「龍崗」,取意龍不離水,一旦上崗,就必定遭難,從此,芙蓉岡的「岡」字頭上加了個「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龍狠狠地壓住。

清《同治天長縣誌·戴蘭芬傳》(1833年)記載,戴蘭芬「生而岐嶷,穎悟過人」。少懷大志,勤奮攻讀,6歲即能賦詩囑對,14歲補「博士弟子員」(秀才),18歲成「食餼試冠軍」(廩生),主考官安徽學政汪廷珍目為「鶴立雞群」。此後,「內稟庭訓,外獲觀摩,涵育薰陶,蔚為偉器」,28歲時於嘉慶戊辰(1808)恩科中了舉人。次年天長(古時天長又稱「三阿」)大水,災情嚴重,慘不忍睹。戴蘭芬以《澤骨行為金岑齋少府作》為題,作詩一首,真實地描述了「三阿城,冢累累」,「冢中棺破骷髏徙」,「一片哭聲起」的悲慘情景。此詩後來被收入著名的《清詩鐸》,是戴蘭芬反映社會現實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詩。戴蘭芬年輕時家庭甚為貧困,僅靠父親設塾為生,他數次進京趕考,一切費用多靠向親友借貸,負債纍纍。但他含辛茹苦、不折不撓,終於在道光二年壬午(1822)恩科中了狀元。這一科會試的主考官是滿人英和,時任戶部尚書。此人少有異才,頗富正義感,年輕時大貪官和砷欲招其為婿,為英和拒絕。按封建科場規矩,他應是戴蘭芬的座師。殿試的大總裁是安徽歙縣人曹振鏞,此人為清一代的名臣,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充上書房總師傅,賜太子太傅,賞戴雙眼花翎,准在紫金城內乘轎。對安徽同鄉戴蘭芬考中狀元,這位德高望重的前輩欣喜之餘,破格地為戴蘭芬寫了一副對聯:

古來經術無雙,兩漢常留儒者業。

天下人文第一,三江皆有狀元家。

戴蘭芬中狀元後,作《述懷》二首,隨家書呈送父母:

兩道金鞭響似雷,馬蹄飛過帝城隈。

青燈二十年前苦,博得天街走一回。

紫陌紅塵滾作堆,人人爭看狀元來。

書生面目原無異,我到長安已七回。

詩寫得平易樸實,流露的卻是高中後的一片真情。從詩中「青燈二十年前苦」,「我到長安已七回」來看,戴蘭芬是七次進京會試的,這和當年的三年一科以及戴蘭芬從二十多歲考到四十齣頭才中狀元又完全是吻合的。在史書和戲劇舞台上常有新科狀元花馬遊街的描述,詩中的「兩道金鞭響似雷,馬蹄飛過帝城隈」、「博得天街走一回」、「人人爭看狀元來」等便是這種場面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戴蘭芬中狀元後,按慣例授翰林院「修撰」。道光皇帝在乾清官召見戴蘭芬時,詳細地問及了他的家世,戴蘭芬回答家中十四代均為秀才,使得「天顏甚悅」,加授「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這對戴蘭芬來說可算是身價倍增,因這兩項職稱雖是虛銜,卻享有崇高的榮譽。

戴蘭芬畫像

皇榜

戴蘭芬中狀元後,父母受到皇帝的「誥封」。未久母親去世,只父親一人在籍,寄信給兒子道:「百慮盡消樽有酒,一錢如愛我無兒」。戴蘭芬得詩,即乞假還鄉,把父親接到京城,「朝夕請訓。未久父親又去世,戴蘭芬扶櫬歸葬,廬墓服喪,讀禮家居。當時兩江總督琦善慕戴蘭芬之名,聘請他到金陵(南京)去作尊經書院講習。金陵是人才濟濟的地方,尊經書院又是全國聞名的書院,琦善聘他去作講習,足見戴蘭芬的學識人品了。道光八年(1828)戴蘭芬47歲時,父喪期滿,隨即受朝廷之命,榮任戊子科福建鄉試主考官。在《閩闈即事》詩四首中,戴蘭芬表示:「大邦持鑒君恩重,眼底金針細刮摩」,「列榜原因前數定,論文究欲此心安」,一定要拿出像古代名醫用金針撥除內障那樣的功夫來對待該科考試,必得做到對考生的每篇文章公正判閱才能使自己心安。該科為朝廷選拔了一批幹才,如封疆大吏林鴻年、何冠英、郭柏蔭三位巡撫,「皆其門下士也」。道光十年(1830)戴蘭芬49歲時,「簡放陝甘學政」。學政由皇帝直接任命,因系「欽差」,出任某地時,即與當地的總督(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平級。戴蘭芬到任伊始,發布「告陝甘諸子示」,著手糾正當地科舉中的不良風氣,使得「士氣為之一振」。

戴蘭芬書法1

戴蘭芬書法2

戴蘭芬書法3

戴蘭芬雖是個文士,但平時極為留意地方和國家的治理大計,時時察看國家利弊,「輒與地方大吏熟商行之」,頗受陝甘總督楊遇春的推崇。道光十三年(1833)52歲時轉任侍讀,奉召返京,充文淵閣校理,教習庶吉土,遷翰林院侍讀學士,成了翰林院翰林的教習和皇帝的名譽老師。然而不幸的是在戴蘭芬返京方滿一月,即不幸去世,年僅52歲。《同治天長縣誌·戴蘭芬傳》哀惋地寫道,戴蘭芬臨終的這一年三次陞官,舊稱「一歲三遷」。而正當朝廷「方期大用之時,卻不幸中年凋謝,士皆惜之,向使天假之年,其文章事業當不止此,惜未竟其施而卒」。翰林院掌院大臣據實上聞,道光皇帝為之哀惜。戴蘭芬去世後,歸葬天長龍崗西原。生前有《香祖詩集》和《望湖軒辭賦》行世,兩江總督文毅公陶澍為之作序。友人蔣丹林沉痛地寫了一副輓聯,如實地評價了戴蘭芬的一生。

重華第一元,看三錫永恩,天意方期大用。

復命才周月,痛四年視學,臣心未了平生。

此聯甚切戴蘭芬的身世,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魁星過早辭世的痛惜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生芡實 的精彩文章:

TAG:天生芡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