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Space X獵鷹再次發射,中國民營火箭準備好了嗎?

Space X獵鷹再次發射,中國民營火箭準備好了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營火箭的賽局,隊員剛剛進場選邊,半場哨聲響起。

北京時間5月12日凌晨4點14分(美東時間5月11日下午4:14),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Block 5型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順利升空,成功將孟加拉國的第一顆衛星Bangabandhu Satellite-1送入太空。本次發射最大的看點在於這是SpaceX公司「獵鷹-9號」火箭最新升級版的首秀。

今年2月,隨著SpaceX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民營公司的身影逐漸出現在人類征服浩瀚宇宙的隊列中。在中國,同樣也有一群民營公司在做類似的事情,並且取得了新的突破。

就在今年清明,星際榮耀在海南發射了首枚亞軌道固體驗證探空火箭——雙曲線一號。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鳳凰」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推力室也已於春節後試車成功。立志做中國最便宜的火箭的零壹空間,也在5月8日宣布將要發射第一枚名為「兩江之星」的亞軌道火箭。

這一切都比想像的要快。


民營火箭正式進入下半場倒計時

不過,對所有在這個賽道躊躇滿志的創業者來說,並不都是好消息,賽程過半後,緊接著就是要衝刺了,具體有這幾個表現:

馬斯克的成功,讓中國民營航天爭搶「中國的Space X」的標籤

SpaceX一次次用成功擊碎了外界對商業航天的猜測和質疑,它對整個民營航天,不管是商業模式還是產品研製模式都有極強的參考意義。

而目前國內,來自頂層意志的軍民融合的需求則愈加迫切,2014年我國的軍民融合度在30%上下,未來,我國軍民融合將進一步向深度融合推進。

2015年我國商業航天隨即開啟破冰之旅,歷經3年發展,現階段很多央企在商業航天領域都有布局,原來體制內的航天研製單位也都成立了很多新的機構、公司或者是平台。

國內的玩家越來越多,可觸及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商業航天特別是民營火箭企業都在摩拳擦掌,想做「中國的SpaceX」。

星際榮耀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搶先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其未來志在更大的運載火箭;

藍箭則在推進液氧甲烷大型發動機的各項試驗,並建設自有火箭智造基地,預計可達年產200台液氧甲烷發動機,10枚運載火箭的產能;

零壹空間雖然將要發射的是亞軌道火箭,但也在規劃後續更先進的型號,更是放出了一年發射3枚,年產能達到50枚的豪言。

民營火箭企業們似乎都感受了半程賽的緊張,想快速走完馬斯克走過的路,從這個維度看,參賽者們似乎都還有機會。

資本加碼、政府助力,推動商業航天加速衝天

我國目前商業航天企業還普遍處於初創階段,大部分處於A輪和A輪之前,但資本市場進入航天領域的投資機構也越來越多,而在本文開頭提到的三家主要民營火箭公司也均在準備新一輪的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藍箭曾獲得浙江省湖州市提供的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零壹正在規劃的火箭工廠也獲得重慶地方政府的扶持。事實上,在軍民融合政策的指導下,政府對商業航天的支持早就成為工作的一大重點。

從2015年破冰之後的短短几個月內,國家就批複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武漢由此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隨後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中,航空航天裝備又被列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在航天事業上,國家之間的競爭已不僅存在於國家隊之間的抗衡,還蔓延到了整個社會。2017年,SpaceX總共完成了18次發射,約佔全球發射總量的五分之一,比肩中國全年的發射總數。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明確的提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中國力爭實現在軌航天器數量超過200顆,年均發射30次左右,基本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在這個政策成熟的大環境下,民營火箭的生長土壤甚是肥沃,而政府對藍箭、零壹等企業的這種支持力度無疑也給了商業航天創業者們新的路徑。

市場亟待釋放,中型火箭迎來春天

而隨著國家政策環境逐漸開放,國內航天產業鏈和大環境也趨於成熟,火箭全流程的生產、製造包括分系統的大部分的生產,均有對應的廠家。因此,很多的民營運載火箭更多的是相當於一個系統集成的平台。但是一些核心技術,比如發動機依然需要自主研發。

近幾年全世界範圍內衛星行業發生了很深刻的變革,以往的衛星不僅個頭巨大,且大多運行於3.5萬公里的地球同步,幾噸的體量,造價均在1億美金之上。但是從2005年以後,立方星技術慢慢出現,全世界出現大量的小衛星。小衛星直接衍生了對於規模小一些的火箭的需求,而衛星的小型化、微型化,不僅使其價格降低,製作周期也在加快。

零壹空間CEO舒暢曾對媒體表示,全球主網計劃衛星中國有1000顆,而中國現在的火箭發射數量剛接近40次。我國現階段的情況是,航天科研人員任務趨於飽和,它們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建設空間站等重要任務上,並沒有去滿足所有非軍用的需求。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也曾在採訪中表示,到2020年,全球大概有5千到6千顆待發射的低軌衛星,但現在真正服務於低軌發射的、大規模投入商用的火箭,市場上還沒有一款。全球範圍內火箭製造與發射無法滿足衛星上天的需求,這是典型的賣方市場。

藍箭航天也洞察到了這個機遇,研發的80噸級推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和與之配套的運載火箭系統將滿足這一市場需求。

然而,致力於開發小型火箭的中國選手,需要和已經成功發射火箭的Rocket Lab、Vector和Firefly競爭相對較小的微納衛星組網市場,其技術和市場難度均十分巨大;而SpaceX、藍色起源和各國國家火箭均為追求極致性能的大火箭,並不適合創業公司的起步之路。

由於歷史原因,目前世界僅存的幾款運力在3-8噸之間的中型運載火箭大多均為有毒燃料,存在短期內退役的可能。

能夠廣泛覆蓋不同衛星低軌發射需求的中型火箭,儼然出現了供應的空白期。


夢想成真之前,先回答出這幾個問題

不少人稱2018年為商業航天爆發年,但是國內發展只有短短數年的商業航天,依然有幾大迷思未解。

民營火箭的發力點有哪些?

這首先表現在對行業痛點的理解和技術的成熟上,我們來看看民營火箭們都想做什麼。

星際榮耀計劃2019年和2021年發射「雙曲線一號」(圖左,四級固體小型運載火箭)和「雙曲線三號」(圖右,兩級液體運載火箭)兩型火箭。

星際榮耀規劃的火箭型號,圖片來自星際官微

藍箭航天則致力於液氧甲烷發動機和運載火箭的自主研發,而伴隨著其液氧甲烷發動機推力室試車成功,國產液氧甲烷火箭的商業化應用進程也在進一步提速。

致力於固體火箭的零壹空間也被「撥液反固」了,今年3月其創始人舒暢表示,「在火箭研發的道路上,固體火箭發動機只是下一個征程的開始,更大推力和可控的液體發動機才是航天工業的「皇冠明珠」。目前,零壹空間已經開始規劃液體發動機的研發工作......」

總之,民營火箭企業似乎都在往液體發動機上靠。

從運載能力來講,液體火箭的運載能力更大,可擴展性更強。由於液體流量比較平均,而且可控,所以安全可靠性更高,到特定的軌道以後,液體發動機可以持續在軌道上變軌,而這些,固體都不具備。

可以說,整個航天的根基是液體發動機。而相較於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氧甲烷發動機不僅冷卻性能好、燃氣發生器效率高、不易結焦、比沖通常要高於液氧煤油發動機,而且單位質量的甲烷燃料的成本只有煤油的三分之一,不到液氫的三十分之一。SpaceX的Raptor(猛禽)、藍色起源的BE-4均採用液氧甲烷發動機。

商業模式與成本如何找到平衡的支點?

對於商業火箭來說,決定其成敗在於兩點:

如何找到正確的切入口,完成從「0」到1」突破,如今行業算是達成了共識,都盯著火箭發動機的研製;

如何將理想轉化成現實,也就是如何讓火箭發射服務具有可操作性,其中關鍵點在於如何在成本和性能中獲得平衡。

尤其是對民營火箭公司而言,他們並沒有傳統國有航天企業那樣的條件,後者以完成國家任務為目標,為追求產品性能的穩定性,可以不計成本的投入,但民營企業資金有限,需要學會控制成本並適時盈利。Space X等之所以能崛起,一定程度也是因為其大幅度降低了火箭發射報價。

目前國內幾家跑在前面的選手已經意識到這點,也在根據自己的優劣勢做出選擇。零壹空間瞄準了飛行試驗需求,通過低成本的定位,希望做中國最便宜的火箭,而藍箭航天則希望憑藉前期已積累好的液氧甲烷火箭研發團隊和技術,將目光聚焦於中型火箭市場。

當然,火箭發射成功,對民營火箭項目來說,雖然意味著變現路徑開始跑通,但服務才剛剛開始。民營資本一直需要平衡成本、速度、質量、變現方式等各種關係。

回報周期長,如何跨過PPT講故事階段?

由於民營火箭的特殊性,它比一般的行業更難以做行業教育。向同行和合作夥伴介紹可能很簡單,但是向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投資方解釋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只有當把行業教育做好,才能消除各方的疑慮,做出政策允許的產品。而做好用戶教育還僅僅是第一步,只有產品豎在發射台上飛上去,向第一階段衛星圓滿送到,才算是第一個閉環完成。

星際榮耀2個月造出並發射亞軌道火箭,公布後續規劃的火箭系列情況;零壹緊隨其後宣布亞軌道火箭發射計劃和未來每年3發的宏偉目標,藍箭用100天完成液氧甲烷發動機設計研發和推力室試車成功,計劃未來液氧甲烷發動機量產和液體運載火箭發射……中國民營火箭企業在分秒必爭,加速前行。

可是,市場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快慢決勝負。

對於民營航天這一特殊行業,由於它的業務鏈條非常長,包括設計、生產、發射等相關流程。因此回報周期也很長,它絕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行業,需要長期的耕耘。團隊穩定、技術能力、產品生產迭代速度、系統運維和最終發射等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總結

筆者通過對市場主流的三家商業航天上半場現狀以及發展前景的分析,明顯感受到航天領域還處於一個充滿想像力的階段。雖然下半場即將到來,但是機會遠比想像的多,畢竟商業航天包括運載火箭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誰能為民所用,誰能為民所應。

最後,借用美國自然雜誌的一句話結尾,「我們所想像的一切,都將變為現實。」(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對話覃輝:我以當天上人間老闆為榮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發生火災,汽車生產暫停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