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人成為節點的時代,來得及!
大概在一年多前,區塊鏈這個行業的快速火爆和表象『』背離『』自己堅守的對價值投資的認知。那段時間,我經常問自己,是否區塊鏈真的是一個機會?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站在一個大的宏觀環境下去審視,用古典VC的風格,可以了解到用戶基數和滲透率這2個指標:
(1) 5000萬用戶
50Million users
試著猜想一下,擁有5000萬(50million)用戶,人類的創新需要花費多少年的時間?
【獲得5000萬用戶數量需要花費的時間】
以飛機、汽車、為代表的工業時代,是的,普及到5000萬,需要超過生命的一半時間。電視、電腦的電氣化時代,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如果你有幸在出身的第一天見到了電腦這個東西,大概率,你會在你上大學的時候擁有一部 。而互聯網的時代更加快速的信息傳遞出去,讓世界變成平的。在中國5000萬用戶甚至不是一個怎麼了不起的數字,拼的已經是速度。
那麼區塊鏈用了多久?
根據 Etherscan.io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4月,共有32,261,354個以太坊地址(Ethereum Unique Address)。 回看2017年4月的數據,以太坊地址只有1,367,188個。一年的同比增長率達到153.8%(Year-on-year growth rate)。
如果這個增長率保持不變,預測以太坊實現擁有5000萬用戶就將發生2018年7月。也就是說,從15年以太坊首次發行到18年7月達到5000萬用戶,僅僅只用了3年的時間。(快拉到第一張圖,對標一些哪家公司,你就心裡有數了)
(2)滲透率
Market penetration rate
當然,光有一個用戶數量是不夠的,畢竟這是一個全球性參與的市場。因此,我們再次思考一下滲透率的概念:2017年世界上大約有500-550萬人在使用數字貨幣錢包( Dr. Garrick Hileman & Michel Rauchs,2017),世界互聯網用戶人數為37億(Internetlivestats,2017), 那麼數字貨幣用戶的滲透率(Market penetration rate)大約為0.12%。
0.12%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個數字相當於1992年的互聯網(1992年的互聯網仍然處於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
而我們要清楚1992年的世界,上網依然是非常奢侈的,當時NSFNET主幹網速率為44Mbps,而2年後的1994年,有一個Jack馬雲的人創立了阿里巴巴,去實現他的電商夢想,所以也就不要去笑話現在TPS 7-12的事情,因為行業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所有人都要去投底層網路技術的核心原因。(基於如何投資的話題,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重點去說。)
從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技術水平角度來講,現在的區塊鏈(Blockchain)還是黎明之初;但是從用戶水平角度來講,已經等同於2004年的早期互聯網巨頭—Facebook。
所以為什麼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處於那麼早期卻能夠擁有這麼高速增長且龐大的用戶群體?
有3個主要推動因素:(1)Token的誕生 (2)ICO的出現 (3)分散式意識、節點意識在互聯網的信息疊加下,催生另一個生物。
關於第一部分:Token的誕生
有非常多的文章已經寫過,特別是如果你還沒有買過token的話,在此就不科普了。推薦大家閱讀筆者的好友,江卓爾的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18402/answer/71274765
關於第二部分:ICO的出現
驗證任何的技術或者理念的價值,都可以回歸到其是否對人類社會帶來效率提高這個問題上。 Token在 ICO 的階段可以說是取代了股權的投資形式。ICO 也在形式上解決了三個根本問題:流動性(Liquidity)、監管(Regulation) 、投資人(Investor)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你會選擇去見無數的VC、投資人,還是利用網路效應將思想傳播在網上,同時亦能做到發行即流動、發行即上市?
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你會如何在這些99.99%不可能實現的項目中去挑選好的項目?要長期的回報率還是短期的回報率?
答案不言而喻,我粗淺的認為ICO的核心本質是IPO的方式+VC投資邏輯+眾籌,因此即使區塊鏈本身的技術不成熟,但Token的『code is law』理念是相對成熟的,不需要去聽那些喧雜的聲音,什麼人類、宇宙balabala的,只需要簡單粗暴的理解區塊鏈=公司,token=『股票』。
關於第三部分:分散式意識、節點意識在互聯網的信息疊加下,催生另一個生物
其實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設想如果流動性會隨著泡沫值變大或技術空巢導致市場信心下降,監管也越來越難,那Token不就沒有太多優勢了?那為什麼現在的市場狀況會是這樣?
答案是:意識怪物出現了,因為第三個變數投資人的主體和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難發現「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s)"理念是萌發於 2008年之後的金融危機(主要原因不在這裡具體闡述)。追尋區塊鏈當年的成長軌跡是從IT領域→相對民眾化→往上層延展,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對意識形態的鞏固,不同於傳統的從上至下的模式。而自下而上共識往往是最有頑強生命力的。這是分散式帶來的變革,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協作本身就是一種共識,在傳播學上,P2P本身就是一種病毒營銷(傳銷),看看拼多多的估值就知道其厲害。而這樣的理念,如果放在了token,將其社群化,精神化,則Token本身的漲幅則與技術無關,有一絲類似股票打新。
更有趣的是,這樣的共識如果發展成類宗教,那我們的估值模型就要帶入更多的人性成分。 第一,思考一個細節,Vitalik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V神,而不是『以太坊小哥哥』。叫BM為B神,也不是『geek』,神這個字其實和將Coin翻譯成『幣』都不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第二,信用和財富累積是非常相關的,玩過A股的小夥伴都知道,這個世界信仰無法就是3根大陽線或者大陰線。看看下一面這張圖,你就知道,信仰不出現也很難,換你500美金持有的BTC變成10000美金,你都要堅守的。(下期文章將會分享如何在現階段選擇投資還是投機。)
【區塊鏈總市值】
當然,咱們說點接地氣的,現實中有沒有可以應用的場景?OK,設想一個公司也好,團隊協作也罷,
都是需要Vision and Mission (願望和願景)去凝聚的。而這種無形的理念很類似區塊鏈的代碼, 團隊則可以看做是一個節點(Node)。團隊、公司本身的協作可以理解為一種驗證機制。例如華爾街的投行,像JP Morgan, Goldman Sachs都是一個個節點,形成了投行自己的生態圈(Ecosystem),那麼每一個投行的CEO就是這個公司節點中的中心(Center),後台的員工就是POW的工作模式,股東則為POS的驗證模式,董事會即DPOS模式,由此形成了華爾街這個生態圈。
以上3個點,告訴我們,接下來需要擁抱的是意識形態的變化,這一切如同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的世界,能活下的生物,都是能快速轉身和迭代的。
總結:
說了這麼多有的沒的,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這是一頭新意識形態的生物,技術只是它演化的渠道因子之一,核心是講資源調動起來成為你共識的節點。而區塊鏈時代讓每個人都有成為超級節點的可能,因為人性,是不變的。
下期文章將會分享如何在現階段選擇投資還是投機。
TAG:薛定諤的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