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有多軟弱,出兵攻遼卻下令讓不得傷遼人一兵一騎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有多軟弱,出兵攻遼卻下令讓不得傷遼人一兵一騎

北宋末年

在遼奸馬植「聯金滅遼以復燕雲」之策的影響下,宋徽宗最終在1120年與建國僅僅5年的金國簽訂了著名的《海上之盟》。

然而朝臣中卻有不少大臣對這一破盟行為持反對意見,如:

趙隆:隆武夫,豈敢幹賞以敗祖宗二百年之好?異時起釁,萬死不足謝責。——《宋史 列傳第一百零九》

劉延壽: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矧祖宗盟誓,一旦敗之,恐有不測之變。——《三朝北盟會編》

洪中孚:臣游邊久,熟知遼人情狀,質直尚氣義,少文華。因曩時遼主洪基用其相劉六福之言,大蠲燕雲賦。遼雖弱,其民心不忘也。朝廷與遼人通好久,一旦欲與大金共覆滅之,於理安乎?臣恐滅遼之後,女真未易制也。——《新安文獻志》

鄧洵武:南北通好久矣!今信一叛虜之言,而欲敗百年之盟,不可!——《三朝北盟會編》

多是以「破祖宗盟約」太過敗人品為由反對伐遼,鄧洵武更是力陳二十七條伐遼利弊,其中第一條就是「出師無名」。

在這些反對的臣子當中不乏功勛邊將,然而都無法打動已經沉浸在「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光復祖宗舊地」的美夢中宋徽宗和童貫。

而實際上宋徽宗對這場仗是打還是不打還是十分猶豫的,多少也受到了這些反對話語的一些影響,還是暫緩了北伐的腳步。一來是擔心女真人的強盛只是表面上的,遼國一旦搞定了女真就會回頭收拾破盟的大宋;二來破百年之盟伐遼也的確有些不地道。

隨後南方爆發了方臘起義,一時間宋徽宗和童貫都忙的焦頭爛額,聯金滅遼一事也暫且被放置。

而金國在阿骨打的帶領下在這段時間內勢如破竹,將耶律延禧攆得逃入夾山,並一度攻佔了西京(山西大同):

三月,都統杲出青嶺,宗翰出瓢嶺,追遼主於鴛鴦濼。遼主奔西京。宗翰復追至白水濼,不及,獲其貨寶。己巳,至西京。壬申,西京降。希尹追遼主於乙室部,不及。——《金史 太祖本紀》

此時此刻,遼國的滅亡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宋徽宗和童貫對金國的戰績感到十分地羨慕,再加上邊將上奏「燕民思內附。」「師到可不戰而下。」,君臣二人不禁又起了伐遼的心思,並在當年開始籌備北伐。

不出所料,還是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种師道: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師出無名,事固無成;發縱之初,宜有所失。——《三朝北盟會編》

鄭居中:燕薊久陷胡虜,一旦得之,恐難守;況先朝與契丹有誓,不宜輕舉。——《三朝北盟會編》

其中曾出使過遼國的李邈更是直言:

方臘小丑,一呼屠七州四十餘縣,竭數路之力而後能平之。殆天以此警公也,何可遽移之北乎?

並向童貫進言「陰佐契丹以圖金人」,然而都沒有受到重視。

最終宋徽宗命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勒兵十萬,於1122年5月應金人之約,發兵攻遼,並下令「妄議此事者,必罰無赦」。

然而你以為宋徽宗和童貫是鐵了心撕破臉面跟遼國大幹一場了嗎?

然而並沒有,這兩人一邊想著光復祖宗一直想收回的燕雲十六州,背盟伐遼;一邊又想保留自己的顏面,不想讓天下人恥笑他們棄盟濫殺,妄想能不費一兵一卒收復燕雲。

乃至於童貫竟下令:

貫乃降旗榜,稱奉聖旨,王者之師,有徵無戰,弔民伐罪,出於不得巳而為之。如敢殺一人一騎,並從軍法。——《三朝北盟會編》

並對名將种師道說:

童公曰:「已得聖訓,不得擅殺北人。王師過界河,即簞食壺漿來迎,特藉公威名以治眾耳。廟議已定,安可改易。」——《三朝北盟會編》

這麼愚蠢的命令,只要是個正常人都不會下吧?哪怕三歲小兒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況且在這種遼國只要一戰敗,就會亡國的情況下,不戰而屈人之兵已經很明顯是不可能的事了。

我們再看看童貫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

二十九日,种師道進兵白溝,為大石林牙蕭干掩擊,不戰而還。

師道兵至白溝,營幕初定,或報曰:河北有警。師道節制諸軍,如貫素約,指揮諸將曰:"燕,吾民也。苟王師力能接納,自來歸附。但堅壁為備,必有內變。切不可殺一人,爾等為我約兵卒,遵依聖旨及宣撫司約束。諸將既行,楊可世即遣驍將趙明持黃榜旗往付之。比明,敵已對壘矣。

明據橋陳其禍福。或有欲榜幟者,亟致與之。大石林牙看訖毀徹罵曰:"無多言,有死而已!"語未竟,矢石如雨。我軍不為備,又拘節制。馳以報師道曰:"兵刃既接,安能束手就死,戰將有功。"諸將又曰:"若不血刃,使和詵坐受其賞,則我輩何故而來!"

可世勒所部將士臨河,分遺趙明麾眾擊敵。契丹隔水揚旗,指揮騎卒隨指而西。可世謂諸將曰:"下流必有可涉處,須分兵據之。"會師道遣涇原將趙德來援,遂呼曰:"急前!"德未及往,敵已渡水馳騖。德老將,識利病,亟避之。可世大呼罵曰:"匹夫安得輒北,何以報國恩!"即舍河橋,親往戰焉。敵分左右翼圍之,趙明兵孤亦摧敗,可世中鐵蒺藜箭及骨,血流滿靴,怒發裂眥,韝臂以捍,口銜墮兩齒,胸腹中流矢,亦手殺數十人,得免。——《三朝北盟會編》

抱歉,這麼做的結果就是激怒了遼人,並讓种師道等將處處受制,面對遼兵只能避而不戰,最終出現「及虜騎犯我師,皆不敢施放矢石,聽其殺戮。」的被動局面。而事後監軍和詵非但不吸取教訓,竟還要求种師道殺掉在白溝之戰中反擊的楊可世,告訴遼人咱們沒有想打仗的意思:

和詵勸師道斬前軍統制楊可世號令諸部,以明宣撫司出旗榜本意。師道以可世,貫之愛將。詵謂此何異穰苴之斬庄賈,不惟可能懲戒後。且使遼人知朝廷無意用兵。——《三朝北盟會編》

种師道自然沒有聽和詵的,結果童貫倒打一耙,彈劾种師道「天姿好殺,臨陣肩輿,助賊為謀,以沮聖意。」將他解職,並以劉光世之父劉延慶代替了他,最終有了燕京城的盧溝之敗。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伐遼過程中童貫所率的北宋軍隊軟弱的一面暴露無遺,使得金人起了南侵之念,最終成為了釀成靖康之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就算沒有這條命令,腐敗的北宋軍隊也很難在遼人身上佔到什麼便宜。但至少,他們的心底可能是想要一戰的,但是在這種「如敢殺一人一騎,並從軍法。」前後兩難的命令下,再強的軍隊也不會有戰力。

一條愚蠢的命令,束縛了全軍的手腳。

你永遠想不到一個人會有多天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徽宗 的精彩文章:

北宋滅亡,是宋徽宗的原因嗎?
靖康之難實為國之大恥,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後怎麼樣了?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