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此地改了個名,只動一個字,見證各民族和平相處,邊疆無戰事
原標題:山西此地改了個名,只動一個字,見證各民族和平相處,邊疆無戰事
五族共和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這一原則強調了在中國的五大族群漢滿蒙回藏和諧相處,共建共和國。其中,「回族」泛指內地回民和西北各地說突厥語系語言的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維吾爾,哈薩克族等。有專家這樣評價,如果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問題,在一個多民族的中國來說,當時「五族共和」的提法雖然似乎有些粗糙簡單,但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初衷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中華民國建立後的「五族共和」,在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方面的確是一大進步,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為日後多民族國家的團結髮展,起了先行作用。
五族共和圖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正式下詔宣布清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5月,北京臨時參議院的議事中,袁世凱力主「五族共和」,因為此主張涉及到國家領土完整,博得參議院議員的贊同與支持。所以,在6月5日由臨時參議院全體議員表決時,出現投支持票的一邊倒的局面,一致通過以「五色」條為民國國旗。
「五色」代表五個民族,漢族以「紅」為代表,滿族以「黃」為代表,蒙族以「藍」為代表,回族(穆斯林)以「白」為代表,藏族以「黑」為代表。向世界宣示:滿洲(吉林、黑龍江、遼寧、熱河)、蒙古(內蒙、外蒙)、西藏、新疆、唐努烏梁海、海參崴、伯力、庫頁島都是中華民國的國土。 所謂細節處見「真情」,當時有兩件「小事」值得人們記述:一是春節放假;二是「殺胡口」改名。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現行的春節卻歷史很短。1913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並同意春節例行放假。當年7月,時任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然而,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並於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沒有批准其他節日放假,原因是當時是「五族共和」,將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並進行放假,不妥。
殺虎口
這是放假的事情,另外一個是地理名稱。即是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界處。
在過去,殺虎口叫作「殺胡口」,因明朝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而得名。而此前「殺胡口」叫作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裡是中原民族與邊疆衝突融合的見證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戰火綿延不斷,但也不是說沒有和平的美好景象。
呂秀琴《昭君出塞傳千古》: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的迎親送親隊伍浩浩蕩蕩萬餘人離開長安東行,渡過滔滔黃河,進入山西境內,沿汾河谷地一路北上,經太原越勾注關(今雁門關)到達平城,又沿武州川水(今十里河)河谷抵武州縣(今山西左雲縣),出紅沙岩口達善無(今山西右玉縣舊城),從參合口(今右玉縣殺虎口)出塞,達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經白道過雲中、五原(今內蒙包頭西)而達匈奴單于王庭。
近年在殺虎口附近出土的「千秋萬歲月」漢代瓦當,與1954年在內蒙古包頭漢墓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瓦當完全一樣,由此可證實昭君出塞所走路線是經過雁門郡的通塞中路。這為2000年前的邊疆播種下了和平和種子。甚至,把參合口叫作「殺胡口」的明朝,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邊疆也呈現出了一片和平景象。
王昭君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當時,大批山西、陝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殺虎口,後泛指出長城西部各口去內蒙古西部各地)、「去歸化」覓食求生。這是一條艱辛的民生之路,但也走出了團結與和平。
上世紀初期,國民軍進駐「殺胡口」,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將「殺胡口」正式改名為「殺虎口」。「胡」是匈奴人對自己民族的一種稱謂。後來指非漢人的周邊民族通稱,還包括鮮卑人、氐人、羌人、吐蕃人、突厥人、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等民族。
從「胡」到「虎」,僅僅一個字就溫暖了一段烽火歷史。
今天,我們說這些,無非是想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遠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時代,而現在沒有什麼比各民族和平相處更美好的了。(文/路生)
民族大團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漢武帝得到了一種神奇草,有它夜夜能夢到自己的心上人,它是一種什麼草?
※張騫在匈奴被扣押娶了個什麼樣的女人?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蒙古女人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