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犯人被流放邊境,為啥不逃跑?

古代犯人被流放邊境,為啥不逃跑?

在中國古代,也有不少人觸犯法律,對於輕罪一般是「打三十板」,然後責令回家,只要保證再無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就可以,而對於重罪,往往流放到偏遠的邊境,去守護統治階級的邊界,沒有萬一,是不會被判處死刑的。

在古代,被分配到邊界的囚犯有時認為死亡會更好,因為邊疆的地區大多是非常寒冷的,那個地方既沒有醫療護理,也沒有良好的交通,需要囚犯步行跋涉,常常是行走上千里,甚至上萬里。

由於長時間的的奔波勞累,衣不蔽體,溫飽不能,再加上自然環境的壓迫,一大批人可能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已經染上各種疾病而死在了路途中,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堅持到了荒蕪之地,守衛邊境地區的領土就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

因此,對於流亡者來說,流亡其實是一件極度凄慘而又痛苦煎熬的事情,一旦爆發戰爭,他們缺乏專業的兵役訓練,只能在戰場上任人宰割,所以有時候還不如死刑來的痛快,那麼他們為什麼不逃跑呢?

首先,我們經常看電視中,被流放的犯人都是承受著枷鎖的,因為沒有車,只能一路走過去,加上沉重的枷鎖,長途跋涉根本就無力逃脫。

第二,在古代採用的是連坐制度,如果囚犯在被送出的過程中逃離,那麼他在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將備受折磨,甚至是要連累到很多親屬。因此,被流放可能會死亡,但是如果逃跑,就會被誅九族。

第三,一般來說犯人也是怕死的,所以他們心中尚存有一線希望,如果皇帝要大赦天下,或者自己的冤屈有朝一日能夠被澄清,他還是可以回去的,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最終還是有希望的。

最後,朝廷在這方面是有考慮的。根據王朝的勢力範圍,比如在宋朝早期將北方的甘肅地區作為流放地,但是當時遼國,西夏等猖獗,很多流放過去的犯人直接就逃往了。後來,就改了流放地點,改成兩廣地區。

那裡人煙稀少,天氣不好,尤其是廣州地帶是荒蠻窮困,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這事一個尚未開發的地方。尤其是南宋,廣州,海南島成為流放地,北宋時期,還有一個集中的流放地點就是山東煙台的沙門島。

而到了元明清時代,充分總結了歷朝歷代流放犯人的經驗,制定了流放規則,「南人北發,北人發南」,也就是說,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北方人流放到南方。清朝時期,南方經濟發達了,大部分犯人都流放到了東北的寧古塔,還有西北的荒蠻之地。

因此,古代派往邊疆的囚犯幾乎沒有逃脫。

然而,也有一些知名人士流亡,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行動,例如,柳宗元被降到了今天的廣西柳州,人們感受到他的美德,才改名為柳州;如蘇軾被貶低海南,如林則徐流放到新疆,對世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霸唱 的精彩文章:

TAG:史家霸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