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閑靜狂縱隨我意——讀懂楊凝式

閑靜狂縱隨我意——讀懂楊凝式

五代十國(907- 978年),是唐、宋之間所形成的一個軍閥割據、天下大亂的歷史階段。其間兵戈疊起,狼煙遍野,一片蕭條。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從總體上講不成什麼氣候,更沒有形成什麼時代書風。但有一位楊凝式(873一955年)歷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體雖蓑吵,而精神穎悟」,「善於筆札,洛川寺觀藍牆粉壁之上,題紀殆遍。」他又「富有文藻,大為時輩所推。」正如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的那樣:「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韻。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淚沒者。」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砒柱。然而,楊翁生不逢時,雖身懷曠世之才,胸有治國良策,但身處亂世,也只能以裝瘋賣傻來戲謔人生。

在中國書法歷史長河中,多少書家都湮沒無聞,而書道衰微的五代,楊凝式則足以稱得上是這個過渡時代能在中國書法史上佔一席之地的一位大書法家。

書法密碼微店

|一|楊凝式生平

楊凝式(公元873—954年),王玉池先生1983年曾於美術史論第一期發表《筆跡雄傑,淋漓快目——楊凝式的書法藝術》。文中曾有卒於公元957年之說,1986年撰文又改為954年(82歲)。目前,多數研究者從後說。

楊凝式為五代著名書法家。唐稱南朝的宋、齊、梁、陳和隋為五代,宋以後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五代,是為前、後五代,而凝式則是屬指後五代。

凝式字景度,號虛白,癸己人,希維居士,關西老農,弘農人,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歷任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楊風子」「楊瘋子」。善文辭,尤工行草,得歐陽詢,顏真卿法,而加以縱肆,筆跡雄傑,結體新奇,有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妙,存世墨跡與刻本有《神仙起居法》、《夏熱帖》、《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新步虛詞》、《雲駛帖》等。另外,在董其昌的《容台別集》中還記錄有《挽僧詩三首》、《合浦散》、《洛陽帖》和《乞花帖》,不過皆已散佚。

|二|集閑靜與狂縱於一體的書法性格

楊凝式出生於名門望族,父親楊涉在唐哀帝時任宰相。史載其「精神穎悟,富有文藻,大為時輩所推」。907年,朱溫廢除哀帝而自立梁朝並命宰相楊涉率領百官獻出傳國玉璽。據歷史記載,楊凝式曾勸阻其父說:「大人為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而更手持天子印授以付他人,保富貴,其如千載之後云云何?」

對此,後代有兩種評價,一種認為,其勸父之舉表現了他「一臣不事二主」的高風亮;另一種則認為他雖勸乃父不以社稷與他人,但自己卻做了梁、唐、晉、漢、周五朝的高官,從禮部員外郎、左僕射、直至太子太保而終老,仕歷朝而不倒,實乃口是心非,沒有氣節之人。後人的這兩種相反的評價,恰恰說明了楊凝式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應該說,他「一方面懷有一定的正義感,一方面又無力擺脫其處境,不得已採取了『弗與世網,優遊卒歲』的處世態度,以佯狂來掩蓋其精神的苦悶。楊凝式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將雙重的性格自覺地在現實中加以彌合,為了維護個體的生存和人格的獨立,最終鑄就了他這個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在楊凝式的書法中有著溫文爾雅、含蓄內在的一面,如眾所周知的《韭花貼》就是含蓄內在、書卷氣濃郁的代表作品。但在他的書法中也有著狂放、浪漫、難為世人所理解的一面,如《神仙起居法》、《盧鴻草堂志跋》就體現出狂放不羈、亂頭粗服的鮮明個性。這兩種不同藝術風格表面看來是一對不相容的矛盾,其實正是楊凝式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內心矛盾的體現

楊凝式《韭花帖》羅振玉藏本 見《百爵齋藏名人法書》

釋文: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 忽蒙簡翰 猥賜盤飧 當一葉報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實謂珍羞 充腹之餘 銘肌載切 謹修狀陳謝 伏惟鑒察 謹狀 七月十一日 狀

《韭花帖》行楷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為楊凝式的代表作。是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飢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後,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著作者輕鬆愉悅而又高昂的熱情,蕭散閑適的心境溢於言表。其書法更是令人稱絕。楊凝式「長於歌詩,善於筆札」。這信手隨筆的書札便成了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紙本手卷 縱27cm 橫21.2cm

釋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

《神仙起居法》,草書,內容是記敘古代醫學上的一種按摩法。只有八行,全篇初看粗頭爛服,若不經意,其實用筆時緩時疾,一氣呵成,顯示出其控制節奏韻律的高超技藝。時而草書之中夾雜一些行書,後人稱為「雨夾雪」,此法始於顏真卿稿書,到楊凝式一融會貫通,使人望之已無跡可尋,幾入化境。

熊秉明先生說:「楊凝式生於唐末,曾經歷五個朝代的政治鬥爭變化,作過少傅、少保、太保一類的官,他故作瘋狂,無非是想在那一個恐怖黑暗的時代求存圖活……就少數遺留的帖看,很能表現他逃世與頹廢的心理,和唐初諸家規律森嚴的書法形成鮮明的對照」。

同魏晉相比,五代的喪亂使文士的命運惡化,這一點與魏晉之際士人們遭遇頗相似。《資治通鑒》卷265就記載著朱全忠以「衣冠浮薄之徒紊亂綱紀」為由大肆殺戮文人。文人的生命承受重創,這不能不讓人覺得此時文人的生存環境有迴向六朝的趨勢。不惟是環境,自我意識的又一次凸顯也呈現出來自六朝的某些傳統。但晉人在沉醒中,「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人格上越發高蹈和獨立,始終維持門閥氏族的優越感與脫俗的風貌。

而唐末五代士人的群體人格卻發生了劇烈的質變,據張興武《五代作家的人格與詩格》的分析,這種質變具體表現為士大夫缺乏節操意識,朝秦暮楚的特性不斷發展,趨時應命成為時代普遍的心聲,形成以滿足名利渴求為目的的仕宦人格。因此,在五代士人的自我意識中膨脹的是「名利」二字,正如張喬《題古觀》所云:「莫如為名利,歸踏五陵塵。」

同為亂世,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其實,這正是士族文化向世俗地主文化滑落時難以避免的趨勢。中晚唐以後,寒門庶族隊伍不斷壯大,他們介入社會上層,不斷削弱了士族的力量,並逐漸取而代之。同時他們自身的俗氣也裹挾而入,加之都市生活的發展,士人對市井俗氣及相應的奢靡生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沉湎酒色、醉入花間成為唐末五代士人在亂世震蕩下的重要生活方式。世道愈亂,奢糜之風愈烈。

與同時期的士人比較而言,楊凝式可謂遺世獨立。楊凝式之父楊涉是唐哀宗朝宰相,朱溫篡唐時,楊涉送傳國璽。對此,楊凝式曾以大義之言諫阻其父,楊涉聞言驚駭不已。陶岳《五代史補》載云:「時太祖(朱溫)恐唐室大臣不利於己,往往陰使人來探訪群議,給紳之士,及禍甚眾。(楊)涉常不自保,忽聞凝式言,大駭曰『汝滅吾族!』於是神色沮喪者數日。凝式恐其泄,即日徉狂,時人謂之楊瘋子。」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足見佯狂一事對楊凝式甚為重要。

這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阮籍——一位「魏晉風度」的典型的代表人物。我們知道,所謂「魏晉風度,名士風流」,決不僅僅是外表瀟洒風流,更在於隱藏其後的深沉憂患。

楊凝式度越時輩,與魏晉間人異代相通之處可謂多矣。他雖歷仕五朝,卻屢屢托以心疾罷去。傳統儒士守道的恆心與波雲詭譎、不斷更替的新興政權,使楊凝式在世俗生活里,始終面臨著難以解救的矛盾。同時代的文人,或因徹底絕望而遁跡出世,或泯滅理想而醉入花間,與之相較,楊凝式的人生態度則顯得十分沉重,他在徘徊、抗爭中承受創傷,又在創傷中獲得精神的涅槃。惟其如此,他的佯狂才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它還賦予楊凝式非同一般的藝術感悟。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能更多的體悟到楊凝式苦痛人生的積極意義:外在的現實苦難已經轉化為內在的審美自覺,他於深沉的憂患意識中磨礪自己的藝術靈性,蓄積作為藝術核心的美與真的力量。楊凝式以狂者的姿態而不為流俗所左右,虛靜使其神情專註、用志不分,保證其審美、創作活動的有效深入。頓悟、豐富的現實經驗和巨大的人格潛力化為藝術潛在的格調與風貌,同時也保持了自我人格的尊嚴與獨立。

|三|楊凝式書法風格分析

楊凝式傳世最為著名的三帖為:《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

《韭花帖》以寬疏、散朗的布白最先奪人眼目。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的空白,在行書作品中,章法處理上奇特之極。

上圖勾選這些字基本上是左邊比右邊要重一些,上邊比下邊要重一些。從左邊起筆是漢字的書寫順序,楊師利用這一點,把左邊的部分索性寫大:或長、或肥、或寬,對右邊形成了擠壓和侵佔。

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現螺旋式變大。也就意味著字距呈現一個不斷變大變疏散的過程。不是直線,是曲折迴旋式。一句話,前緊後松。

這些圈圈就是字距。圈圈的大小呈現螺旋式變大。也就意味著字距呈現一個不斷變大變疏散的過程。不是直線,是曲折迴旋式。一句話,前緊後松。

《韭花帖》以寬疏、散朗的布白最先奪人眼目。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的空白,在行書作品中,章法處理上奇特之極。他既能使之顧盼含蓄,又能使之氣脈貫通。其次,平中寓奇的結體在《韭花帖》中表現突出,令人叫絕。它把緊密與散落這一對矛盾統一於一體,不僅沒有絲毫的牽強,反而給人以自然天成、奇趣盎然的感覺。通篇形態宛若一個閑雅奇士,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雅逸風流,從容自若。散落的布白與平中寓奇的結體,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蕭散閑適的心境躍然紙上。無論是從書法本身,還是文字內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這種散淡的藝境。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似隨意點畫,不假思索,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書字的結勢於攲側險勁中求平正,且行間字距頗疏,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楊凝式的另一件作品《神仙起居法》筆調流暢,字與字之間承啟自然,或左欹、或右側、或中正,上下之間互相支撐、互相牽制。通篇八行,一氣呵成,連綿跌宕、恣肆馳騁,特別是作品中「漸」字最後一筆可謂是極盡舒張、極盡抒情,其氣勢豪邁不羈,其意致浩蕩不盡。

楊凝式《夏熱帖》 紙本手卷 縱23.8cm 橫33cm

釋文: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數字殘損難識)病?(下二行殘損)。

《夏熱帖》,行草,是楊凝式苦於夏天暑熱而作的 一通手札,似取法於顏真卿的《劉中使帖》和柳公權的《蒙詔帖》,遒勁挺拔而又沉著痛快。與他的楷書、行書作品相比較,藝術風格迥殊,表現出了書家的豐富藝術變化,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楊凝式《夏熱帖》(局部)

再看楊凝式的《夏熱帖》,常側鋒落筆,斬釘截鐵,線條形態勁健、剛硬,其後半部分結體縱逸迸飛,筆勢恣肆狂放,且多破筆、渴筆,不激不厲的《韭花帖》風格在這兒被破壞殆盡,代之以粗頭亂服,不衫不履的散僧形象,讓人在劇烈的線條衝撞、糾纏、追逐中感到驚喜與震撼。今所見楊凝式所書數帖基本上是一帖一貌、一帖一趣、一帖一境,由此可見楊凝式天分之高、技法之完備。無怪山谷老人會如此讚嘆不已:「余嘗論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百年,若親見逸少。」

從《神仙起居法》的勢不可遏,到《夏熱帖》後半段的非理性表現,可以察見楊凝式書法性格的另一方面——狂縱。但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這種狂縱的品質尚不能與唐人相提並論——它是在閑雅與清奇本性下的佯狂。《神仙起居法》與《夏熱帖》均為行草書而非純草書,對這種行草書體夾雜的選擇,可說明其本性並非為了真正追求狂逸的書風。《神仙起居法》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懷素的《小草千字文》,而《夏熱帖》則類顏真卿,這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作為書家的楊凝式,與作為生活中人的楊凝式,都是極其痛苦的——其書法必定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病態人格,如此才可讓人對他的「佯狂」有所相信。我們說,懷素的矛盾心態致使其晚年書風走向平淡,而楊凝式一輩子都處在本性與非本性的若即若離的狀態之中——即使在《韭花帖》這樣閑適的楷書中,也自然流露出一種「異態」。不過,或許也正因為這種似狂非狂的創作,才使其能從中唐以來的一批書法大家中脫穎而出,並形成一種屬於楊凝式的藝術氛圍。

|四|楊凝式的意義

楊凝式是五代時期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書法家,其書法藝術在書法衰微的五代堪作中流砥柱,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楊凝式崇尚自然、心游天外的心境,使他的書法迥出塵表,不染時習,頗具魏晉風骨,並直接影響到宋代幾大書家。

清人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云:「十年前見楊少師書,了不知其佳處何在。近習《步虛詞》數十過,乃知後來蘇、黃、米、董諸公,無不彷彿其氣度者。」整個北宋書壇,如李建中、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不但都對楊凝式有很高的評價,而且還直言書學楊凝式。如李建中《題楊少師大字壁後》記道:「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黃山谷論東坡學書時說:「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山谷談到自己學書時說:「少師此詩草,餘二五年前嘗得之,日臨數紙,未嘗不嘆其妙。」山谷在論及王安石書法時稱:「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於楊虛白。」米元章也看出王安石書學淵源:「文公學楊凝式書,人鮮知之,余語其故,公大賞其見鑒。」

楊凝式直驅二王堂奧,覓得了二王傳統書風的精神與意蘊,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有如《韭花帖》,以其獨特的結字、章法和布局,給人以簡靜、空靈之感,雖具真書形體,卻表現出行書的筆勢和意趣。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紙本行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右覽前晉留書記左郎中家舊傳盧浩然隱君嵩山十志。盧本名鴻。高士也。能八分書。善制山水樹木。隱於嵩山。唐開元初征為諫議大夫。不受。此畫可珍重也。丁未歲前七月十八日。老少傳弘農人題。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行書,為楊凝式為唐人繪畫所題的一段跋,用筆、結體極類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祭侄稿》,筆力沉練,曠達有度。此為圖跋,一般受制於圖之框架,故楊之法書盡在法度規矩之內。清劉熙載《書概》云:「景度書機括本出於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又如意趣獨特、風格突兀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比之前賢,遠不似二王之飄逸和雋永,近不似唐賢之平正與開闊。其用筆方圓並重,用墨燥潤相接;結字忽大忽小,忽正忽欹;布白似不經心卻見功力,若有意安排卻得其自然,可謂巧奪天工、出神入化。

在這裡,楊凝式突破了「尚法」的束縛,動搖了唐法的基礎,傳譯出「尚意」之音。宋代幾大書家從楊凝式處問得消息,並通過他這個跳板,避開了唐「法」的困擾,再於二王等前賢那裡各取所需,從而樹立起宋代尚意書風的大旗,將書法推向了又一個歷史高峰。

蘇軾正是在隨意落筆、任情揮灑間,才不期然而然地創作出《黃州寒食帖》這樣精彩傑出、動人心魄的千古佳作。亂世出英雄。動蕩混亂的五代給楊凝式提供了一個無拘無束的舞台,狂顛無常給了他藝術的全新動力和膽量。近人李瑞清臨《韭花帖》的題跋中有這樣的話:「楊景度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此書用筆斂鋒入紙,蘭亭法也。」他認為楊凝式是唐宋書法史上的樞紐,是唐書「尚法」與宋書「尚意」的轉折點,此評可謂一語中的!楊凝式無疑是一位大智慧者,在他的啟迪下預示著新的藝術天地的到來。

蘇軾《黃州寒食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凝式在書法空間上的探索,即《韭花帖》的蕭疏散落、《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的茂密參差及《夏熱帖》前半段的筆法形態上的對比與錯落,衝破了刻碑與經書千篇一律的習慣格式,為後人提供了足資借鑒的樣式。

宋人蘇、黃、米對楊凝式的高度評價表明了他們創作上對楊凝式書風的學習與吸收。如黃山谷詩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又如蘇軾所稱:「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緒。」還有米元章所說:「唐末書畫甚卑。惟楊景度行書與顏魯公壁坼屋漏同意。」還說:「楊凝式……書天真爛漫,縱逸類顏魯公《爭坐位帖》」等等。黃庭堅還提到:「(蘇東坡)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並說:「少師此詩草,餘二十五年前得之。日臨數紙,未嘗不嘆其妙。」米芾也說「王安石少嘗學之(楊凝式),人不知也。元豐六年,余始識荊公於鐘山。語及此,公大賞嘆曰,無人知之。其後與余書簡,皆此等字。」

我們從蘇東坡的行楷、黃庭堅的行書與草書確可見出《韭花帖》及《夏熱帖》的痕迹,尤其是楊書參差錯落的章法安排,應該對山谷行草書的空間表現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黃庭堅 跋《黃州寒食帖》

楊凝式是五代之書仙,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楊凝式仕任五代,是五代之季最為傑出的書法家,是我們研究五代書法史、風格史的最好例證。其二,楊凝式書法很好地繼承了晉唐意韻,上承晉唐下開宋代尚意之風,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其三,楊凝式書法具有多元化的審美內涵和風格特徵。他亦儒亦釋亦道,具有三重文化品格,這可在他的傳世墨跡《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中真切地感受到。

楊凝式頗有晉賢風骨,喜歡自然快適的生活,崇尚道家的自然淡泊和遠遊天外的心境,這自然也對他的書法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書法不染時習,風度高邁,絕少塵俗之氣。清人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中曰:「學楊少師書,如讀周、秦諸子,乍看若散漫無紀,細玩卻自有條理可尋。於詩則陶靖節也。」

由此看來,楊凝式的一生中實現了三重文化品格的轉換,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安排,這三重文化品格都在他傳世的三件墨寶中有真切的表現。一個書家,能憑此三件作品而流芳百世足矣。由於人生閱歷、社會和時代背景的不同,多數書家只具備三種品格之一或二,而楊氏則獨得三門,儒、釋、道三門都被他極力推崇,並以或閑靜或狂縱的筆墨形式流露出來,堪稱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臨帖臨什麼、寫多少、何為「有力」
為何古人寫字喜歡用雞距筆?

TAG:書法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