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5·12」家國故土的熱血和溫情

「5·12」家國故土的熱血和溫情

來源:迷彩TATA微信公眾號 作者:鄭蜀炎

歷史的底稿不可能修改,10年後面對覆滿山壑的鮮花,倏忽流光間這樣的詩句仍舊掠過心頭——「從丁香的芬芳中認識出憂傷」。

圖片來源於網路

記得我倉促開篇於震后第二天的 「地震採訪日記」,潦草的字跡顯露著緊張的心情:羌族老人說,摔了一跤,等爬起來看,家就沒了……

小家沒了,大家還在;地層斷裂了,國土仍緊緊相連;一個人摔倒了,一個民族卻毫不屈服地站立著。僅僅數秒的大地震動,一旦被記錄在這皇天后土之上,就成為民族的永恆。災後重建,百姓人家擺「龍門陣」如是說:中國古有4大神話——補天、填海、追日、奔月,如今又添了一個——抗震。

神話本來是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的,而13萬搶險救災大軍卻以雷霆出擊的生死大營救,創造了歷史。抄錄于震區三國名將龐統祠里的一幅楹聯,當屬於這支隊伍——「真儒者不圖文章名士,大丈夫當以馬革裹屍」。

家國天下——在我們中國的詞庫里,一旦把家與國組合起來,定然會在瞬間產生令人熱血奔涌的激情。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知道,浩浩蕩蕩13萬救災部隊原本來自一個個天南地北的家,來自於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恩格斯說:「人們所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那麼,這些家在遠方的平凡士兵奮鬥的利益何在?為什麼一旦匯聚便如山呼海嘯,一旦受命就甘願捨生忘死?那就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國家與小家已然組合為一體;在他們眼裡,民族大義與自家利益本就是大河與小溪的關係。有一句質樸的話勝過萬語千言: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

那時候還沒有「逆行者」這個詞,何為「逆」?遇到危險朝家跑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而在最緊急的時刻向最危險的戰場集結,即為「逆行」。或許可以說,自然災害的發生和軍人的應急行動,同樣都具有某種偶然性。但軍人無條件選擇的「逆行」之舉,卻是使命軌跡的必然延展,讓我們掂量出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借歐陽修的話來說,這些對軍人固然是常態,是做了也無須多說的。但是,對每一個軍人的父母妻兒而言,本不該成為一份揪心的承擔。畢竟,生活中撫慰自己的不是傳奇而是溫情,能夠疏解鄉愁的是回家而不是別離。然而,我們這個民族最高貴的品格,最具備「中國元素」的情懷,就是勇於為摯愛而奉獻,就是甘願為大義而割捨。

每當我在車站、碼頭和機場的「軍人優先」通道上見到那些剛剛揮別了迷彩服背影的婦孺,總想為她們吟誦魯迅為許廣平寫下的詩行:「十年攜手共危艱,此中甘苦兩心知。」而當那些歸隊官兵打開自己的背囊,發現裡面有母親煮的雞蛋、妻子備的急救藥、孩子畫的祝福畫時,也是片刻間皆一怔——「毫端私語亦纏綿」。可以肯定,這些親人連夜打理的行裝里,每一個不起眼的物件都有值得涔涔淚下的故事。儘管震情緊急,來不及去細細品味這些只屬於自己心頭的溫情記憶,但我相信,這些好男兒此刻的一腔熱血中少不了海明威所描述的那種情懷:「這片土地是一個美好的地方,值得你為之奮鬥。」

抗震的史書有「熱血頌」當然也有「溫情篇」。某師突擊隊探測到一幢搖搖欲墜的樓里,顯示出微弱生命跡象。正準備進入時政委突然止步下令:獨生子請舉手。273名官兵聽了都一愣,可竟然沒有一人舉手。事實上,這些官兵里約有一半是獨生子,此刻,他們當然明白舉手意味著什麼,但是那一雙雙手只是把救災工具攥得更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這篇當時采寫的謳歌官兵偉大抗震精神的新聞,今天,我更想補記一下這位政委的另一番話。他說:既然還有可能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戰士們的家庭和親人盡量減少一點遺憾……10年過去了,突然發現這些平實之語,其實蘊含著對抗震救災中家國情懷的一行粲然的注釋。

「水隨天去秋無際」,10年前的記憶卻銘留在心。我們永遠不可能用一種語言、一種展示來記錄自然災害帶來的一切。但是,放眼今天華枝春滿的災區,總會想起恩格斯的話:「一個聰明的民族會在災難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編審:丁增義 劉璇

原題:家國故土的熱血和溫情

作者:鄭蜀炎

網編:孫 鑫

微信:jfjbshzk

投稿:jbjrjt@163.com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軍報評論:頂天立地的偉人 有血有肉的常人
一封毛岸英寫給表舅的批評信,緣何讓人肅然起敬?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