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後台的愛國悲情將軍——楊虎城

沒有後台的愛國悲情將軍——楊虎城

如果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階段,那麼,縱觀楊虎城的一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年少輕狂的自我奮鬥史;第二階段:格局提升兼并收購與尋求合作;第三階段:虎落平陽的鬱郁不得志。

楊虎城與同為將軍的張學良相比,更加接地氣,他出身草根,父親是農民兼木工。在上了兩年私塾後12歲的楊虎城便去飯館當了雜工,但貧窮並沒有消磨掉這個陝北大漢的膽氣衝天和愛國情懷。1908年,楊虎城的父親被清政府絞殺,在鄉親們籌錢埋葬後,楊虎城便成立了以劫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道路是一步步走的,那麼中秋會便是楊虎城將軍道路的起點,同時,父親的死也讓他走在了反清的道路上。

1911年,楊虎城在退伍回鄉後殺死了惡霸,便直接上山,落草為寇,與其他陝北刀客相比,楊虎城多的不止是謀慮與組織能力,還有強大的愛國情懷做後盾,這樣讓他的格局更加遠大,在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自我奮鬥後,便開始向自己統一河山國富民強的革命夢想出發了。

1915年-1929年,在這14年間,楊虎城一直在尋求志同道合的伯樂做盟友,為革命道路奔走。先是參加護國軍阻擊袁世凱軍隊,後來加入于右任的陝西靖國軍,再後來保存革命人格拒絕被段祺瑞改編,對抗劉鎮華的鎮嵩軍和麻振武部,加入馮玉祥,一直到加入蔣介石。因是馮玉祥舊部,蔣介石對他仍心存芥蒂,後來的主政陝西也是蔣介石的無奈而為。主政陝西,成了楊虎城政治道路的高峰,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實力和國家形式,在蔣介石不危及到「國家」這個根本利益的提前下,他們一直是友好相處的。

1936年,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策略後,楊虎城與蔣介石之間的平衡點被打破了,在他與張學良多次勸諫無果後,這兩位膽氣衝天的將軍做出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至此,楊虎城的政治生涯便結束了,開始了他懷才不遇,滿腔愛國情懷付諸東流的悲情將軍道路。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七七事變」後,這位心繫祖國的將軍多次申請回國抗日但都遭到了拒絕。直到11月底,在未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秘密回國,但被引誘到南昌,開始了12年的囚禁生涯。

將軍百戰死,楊虎城的死並不符合這位陝北將軍的身份,他是被蔣介石的怨氣遷怒的,如果內戰中蔣介石勝出,那麼楊虎城便是他炫耀能力的資本,但是他輸了,證明了楊虎城的遠見和謀慮,那麼,楊虎城就沒有了生路。同是西安事變的主謀,張學良在被囚後及時變通服軟保存了性命。而楊虎城,他自小成長的環境和革命人格讓他不知道怎麼服軟,他的心中只有國家,除了國家,一切都是小事,包括生命。再者,張學良有東北軍這座靠山,他確是一個滿腔愛國情懷的孤膽英雄,沒有背景沒有靠山,這樣也讓蔣介石沒有任何顧慮的下了必殺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狙任蘋方曳 的精彩文章:

蒙古有回歸的可能嗎?中國失去蒙古意味著什麼?
甲骨文四殿堂之首的郭沫若,原來小時候還有這等事

TAG:永狙任蘋方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