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實修道次第》

《如何實修道次第》

如何實修道次第

擦珠仁波切於上海開示

今天我簡短地講一下如何去觀修道次第?

格西明天也會提到這一點,像我們這次主要以教授,從科判到裡面的內容為主,所以我今天想講一下實修方面的內容。實修的次第一般我們會分為兩種:一是「舍修」,一是「觀察修」。

從依止善知識法到後兩個波羅蜜多,比較重要的是觀察修,也並非完全不需要舍修,也不是這個意思,至尊宗大師在道次第廣論時提到,當他提到三士夫的修持的時候,主要也以觀察修為主。

首先是依止善知識法。

如同前段時間所講的一樣,依止一位具有善知識德相的師長,並將他觀為佛。觀為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聖言的角度去觀;一種是理路。主要的理路是佛菩薩的化身是無間斷的,佛菩薩是有無數的化身,從這個點我們是可以證成,所以可以將自己的師長視為佛。

所謂佛法,即是令眾生趨向於涅槃,法的最大的利益就是:將這些眾生置於最究竟的安樂處。所以,如果我們要獲得這些功德,必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而獲得,如果不依止,單獨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像2500多年前,世尊降世,但是我們並沒有機會得以親見,其他的很多先賢大德也是這樣的,我們也並沒有親見。令我們的相續獲得這一些佛的加持的,最重要的就是師長,師長令我們獲得佛的加持,所以從這一點可以說師長和佛陀是無差別的。像這樣我們現在得以親見善知識是非常的具有福德。

我想講一個真實的事迹,以前有個康巴人來到尊者的親教師赤江仁波切面前,對仁波切說:當我去朝拜覺沃仁波切時只見到是一個肉團,除了一個肉團之外什麼都見不到。因為他相續當中有這樣的業障,所以他沒有能夠得以親見覺沃佛。後面仁波切讓他禮拜、供曼扎等,去積累福德和消除自己的業障,但後面也只能得以見到一盞明燈,也沒有真正得以見到覺沃佛。所以,現在我們能夠值遇佛法,聽聞佛法,都是仰賴於善知識的功德,所以從這一點上,師長的功德是高於佛,也可以說師長就是佛,如果不是佛的話,也沒有師長的功德高於佛這一說。

所謂的觀察修就是這樣去觀察,然後去修,即為觀察修。另外,像一些經典也提到,在五濁惡世末法時代時候,我會現阿闍梨相、凡夫相、師長相等等,這個是從聖言去證成佛是師的理由。從咒乘來講,如果沒有將師長觀為與金剛持無二無別的話,也是無法獲得咒乘的加持。所以咒乘也從一個非常不共的點去談,佛為師。

以前,瑪爾巴譯師見那若巴時,那若巴就問瑪爾巴譯師,你是禮拜本尊還是師長?他就想到師長是隨時都可以見到,但是本尊是很難見的,所以他說:我禮拜本尊。由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好的緣起。因為這樣的一種不好的緣起,像他的孩子早逝等有諸多不好的顯現。然後那若巴將壇城收起,對他說:沒有師長即沒有佛。所以從咒乘的角度講,師長即出於佛。從共乘的角度來講,他們不會直接說:師即是佛,而會說視師如佛。

那麼對於師長不去進行一種優劣的區別是非常非常重要,有些人會覺得傳授我咒乘的這些傳承的師長是非常的重要,而像其他的就沒有那麼的重要。只將這些重要的師長視為佛,而忘記了其他的這些師長,這是不對的。像在大寺裡面我們有一種說法是真正我們生起視師如佛之想,非常困難的是,常常相伴於我們身邊的這些師長,對於他們,我們生起這種是佛之想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像其他的,比如說,高高的坐在法座上的,我們只領受了一二次法,然後將他視佛之想,是非常簡單的,但是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一切的師長都視為佛。何時能夠將常伴自己身邊的師長視為佛,那麼相續當中即可以說是真正的產生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法。何時能夠對於所有的師長能夠生起視佛之想,然後即可以觀修下一個暇滿難得。

我們在修道次第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科判,以科判來講,廣論的科判會廣一些,相比略論的科判會少一些,會更統攝一些。如果沒有一個科判的話是不行的,對於這一點宗大師自己也提到。前面修、後面修、中間修,這樣對任何一點都很難生起真正的覺受。在生起真正的師長是佛,師長是金剛持的心之後,要在這樣的觀修上安住一會,不能過長。這樣生起一個覺受之後,後面即可修暇滿難得。

補充一點,上師法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個法,在很多的論典中明確提到,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依止善知識的法的話,其實是不會產生上師法。而且很多道次第的教授裡面會直接提到,依止善知識法就是上師法。宗大師明確提到,比起一座兩座去修持這個說與上師無二無別等等,更重要的是如理如法的去依止善知識。如果這個是能夠很好的去完成的話,也就說明是有很好的這個依止善知識的修持。

座間

然後這個就是座間,在座間之後比如說我們在念《菩提道次第略論》,或《功德本願誦》等,在念誦這一些的時候,短時間,短時間地觀修一下就可以。比如念到暇滿難得時可以在心中顯現一下,再念到後面的比如皈依等,最後是迴向、發願,這個是必須要有的。那麼像座間可能是很好的再修持,結束之後如果沒有很好的迴向和發願,可能一念嗔恨就會摧毀善根。

所以像《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提到座間應該如何去修,座後應如何去修,像修持善法的人,所有的一切法都可以統攝在這兩者之中。

座間應如是行的這點比如說有很多,像是六加行法等等。座後的話是完成了所有觀修之後我們應當去做的。宗大師在建立這些科判時,有種感覺像那個人是將一天24小時都用作修持,是有這種感覺,但其實我們是很難這樣的,我們是一些時間用於修行,一些時間用於其他事情。

座後

同樣的像前面所提到的,座結束之後也提到了應該如何去修?座後我們也不可以讓自己散亂,不可以就是身心散漫,統攝在四種裡面:

1、飲食知量

世尊也提到過午不食。如果不斷除這個的話也不會產生信罪,如果是早上吃飯沒有罪的話,晚上吃飯當然也沒有罪。那為什麼要說不能過午後飲用食物,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作為一個修行者,晚上飲用食物的話可能身心會變得比較昏沉。

以我們自己經驗來講也確實是這樣的,如果晚上吃的很多,那第二天可能就會整個人不精神,或者早上會起不來等等。從現在這個身體健康的角度、衛生的角度來講的話,如果晚上吃飯的話也是很容易發胖的。現在很多人為了減肥花很多很多的錢,這樣其實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不是很好。像有些人覺得好吃就吃很多很多,覺得不喜歡就不吃,其實這些都是不懂的愛護自己的身體。所以世尊提到,在飲食上也不能夠墮邊,也要在中庸之道上去行持。

2、收攝根器

收攝五根不是用手捂住嘴,閉起眼,遮住耳朵,不是這個意思。他這裡所提到的收攝五根是:不要讓自己隨行於這些粗大的煩惱,不要讓自己過於地隨行於這些外境。看到比較悅意的馬上就想到,「啊~我也想要啊!」的這種心。所以必須要依於正知正念去看,自己是否隨行於這些煩惱。

阿底峽尊者也提到,一個人住時觀察自己的心,與多人相處時觀察自己的言行。所以如果是在座後,言說很多無意義的話,其實是對自己的修持有所妨害的。所以常時去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門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修心,所謂道次第,即是要去修鍊自己的心,修鍊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從這裡直至佛地的修鍊方式;一者是從一個錯誤的、不清凈的心轉變,這是噶當派的講法。

3、晝夜不睡,精於修持

有些人提到這一點時,說人要睡八個小時,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有些人睡兩個小時就可以,有些人睡七個小時、八個小時、九個小時,這些都有的。以桑智達來說,只需要睡兩個小時就可以,這樣兩個小時當中就已經具備了睡眠所需要的一切。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智者,像印度現在很多在梵文上留下了很多的經典,最重要的都是仰賴於他的功德。他曾三次來到藏地,也寫過一本書叫《來藏地三次》,很多的這些桑智達的文字,是他從藏地拿到印度。像這樣的大智者只要睡兩個小時就夠了,我們平均來講可能需要睡六個小時。

一天的話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睡時,一個是拂曉時,一個是天亮時。對一個需要睡七個小時的人來說,可以晚上9點睡,早上4點起來。如果晚上睡的很晚,早上很早起來的話可能身體是承受不住的,要看自己的身體量力而行,不能不看自己的身體去修持,有很多人修行未完,身體就先完了,也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

在睡時我們也有辦法將睡眠趨向於善法。比如我們睡時念誦文殊心咒,那整個睡眠就像在修文殊法一樣,如果睡前生起一個很大的嗔恨,那在嗔恨心之下睡的話,整個睡眠就是在修嗔恨心了,所以睡的時候這樣去做也是非常重要的。讓這個暇滿人身成辦義利,其實我們都是有這個條件的,有能力去完成的。主要是想不想去做,以及會不會去做,這兩個問題。像有一些想做但是不會去做,這還是可以有諒解的地方;但是有些人是知道如何去做但是不去做,是非常可惜的。如果努力的話,其實我們是可以讓所有的身語意都趨向於善。當我們提到這個法的時候,總會想到法離我們很遠。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法永遠在我們的身邊。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座間和座後這兩點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修習佛法的人來講,還是修習道次第的人來講,沒有不統攝在這二者當中,像座時的話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觀修,座後就是比如說持咒、禮拜、誦經等等。

4、依正知(正知而行)

這個所謂的正知,當我們在觀修之前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隨行於煩惱,這個觀察的心就是正知。像平時我們日常當中觀察我們的心有沒有將要隨行於生起嗔恨心、貪心,觀察有沒有這樣一種心,就是正知。

像奔公甲格西,他就是一個這方面非常好的事例,他出家之前是個小偷,他在出家後想要偷東西時自己抓住自己的手說:這裡有個小偷。他說:我是一個在煩惱的門口持著長矛的守護者,這就是依正知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魯佛音 的精彩文章:

TAG:格魯佛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