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趙軍真的慫到投降40萬?

長平之戰趙軍真的慫到投降40萬?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戰役之一,此戰趙國動用了約45萬人,而秦國參戰人數雖然沒有明確數字,但是據估計也達到了60到80萬之多。

大家對這場戰爭的印象大約是秦趙對陣,趙國嫌老將廉頗太保守,於是派出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當主帥。趙括輕敵冒進,中了秦將白起的計謀,趙軍被圍46日不得突圍,趙括被射死,殘餘趙軍投降而後被坑殺。

由上可見,這一仗好像是秦軍一邊倒的屠殺,四十多萬趙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實際上從一些支離破碎的細節判斷,當時的趙軍並沒有那麼弱雞。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戰國七雄實際上只有秦、趙、楚、齊比較有實力。其中楚國到了戰國後期是大而不強,齊到了戰國後期是極少參戰。能夠左右大局的只有秦趙兩國。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實力強盛自不必說;而趙國當時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武裝部隊,趙武靈王本人還曾經有過率領騎兵從雲中(即秦國北邊)閃擊秦國的計劃。

趙軍在與變法後的秦軍交戰中也不輸下風,其中趙括的父親趙奢曾率領5萬趙軍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20萬,使得秦國的東擴被迫中斷了好多年。

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野望,野王降秦,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繫被切斷,上黨郡守不願降秦而歸趙,趙王派軍5萬接收上黨,由此引發了長平之戰。由於當時秦趙都是超級大國,因此雙方在前線交戰不多但卻不斷增兵。

當時秦將是王齕,趙將是廉頗,秦趙兩軍共計50餘萬人在長平一線對峙,秦軍除了小勝幾次外,並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相持三年後,趙王沉不住氣了,派趙括統軍20萬到前線,轉守為攻。這其實是趙國的國力已經再難支撐數十萬士兵消耗的癥狀。而秦國由於佔據了關中和蜀地,後勤尚能勉強維持。

趙括一到,趙軍即要提前決戰,而秦將則換成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深知趙軍弱點,它將趙軍引出壁壘後便派騎兵和精銳隔絕了趙軍主力和大營之間的聯繫,同時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秦王得到趙軍被圍,親自動員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既然都到了這個地步,筆者判斷當時的秦軍主力早已盡數投入作戰。

當時的的趙軍可以這麼總結:能作戰的沒糧食(趙括部);有糧食的不能戰(大營部);可援救的來不及(長城部)。在苦苦支撐了46天後,趙括被射死,殘餘趙軍投降。請注意,當時投降的趙軍絕不可能有40萬人之多,因為戰後秦軍已經傷亡過半。以六十萬秦軍計,傷亡仍有30萬。不可能說趙軍傷亡5萬即造成了秦軍傷亡30萬,交換比六比一還輸掉了戰爭。比較合理的判斷是趙軍精銳當時經過多次衝擊遭到了大量傷亡,至少是20萬以上(否則難以給秦軍造成慘重傷亡)。

而到最後真正投降的只不過是已基本沒有戰力的20餘萬老弱殘兵,秦軍所屠殺者當是這一部分。而被包圍的趙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能夠殺傷半數秦軍其實已經對得起軍人的榮譽。

至於趙括紙上談兵的說法對趙軍失敗的影響有多大?筆者認為至少它的影響要在綜合國力這項之下,另外一個重要的鍋則應該讓趙王來背,出兵與任將的決定權在最高統帥,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趙軍長平之戰的另一重大原因。

最後筆者不得不說,戰神白起真的不是一個好惹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後,是誰讓趙國又苟延殘喘了40年?
長平之戰後,如果秦王聽從白起的建議,能提前滅掉趙國么?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