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的君子之德

儒家的君子之德

儒家總是將德行高潔的「士」稱為君子,君子之德是憲問第十四篇的精髓。如何來論述君子之德呢?本篇是從原憲問恥開始的。為什麼是原憲?是因為原憲不僅是孔夫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一,也是眾弟子中家境貧寒卻安貧樂道,正直孤傲,個性清正的遊俠,他「不苟合當世,獨行君子之德」,不忍「希世而行,比周而友」,更不願變通氣節而汲汲於富貴,這種秉承夫子「修己安仁」思想,為自己的心靈安上了一把尺子的做法正是表現了儒家「義之端也」的恥道。恥者,羞愧之心,有小民情懷,卻有所約束,有大家風範,更有修身秉持。趨世而行就要捨棄一些道義上的東西,這是原憲等清流之士所不恥的。理解恥道,有助於理想聖賢的情懷和追求,也有助於理想深刻影響傳統文化中不趨從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士風骨,這也是清廉之源。

「仁」是孔夫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也是倫理道德準則。「仁」有兩個核心方面:「愛人」和「恕人」。「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即人,以對己之心對人。與人打交道才有可能體現「仁」道。所以說:只是做到不逞強自負,不驕傲自滿,不怨天尤人,清心寡欲,不過分希求,這些只能算得上是個人修為上很難做到的事,但是與「仁」的境界相比,還有一段距離。

14.1「恥道仁難」,表明無論是國家政治是否清明,都能承擔社會責任,平生之所學貢獻國家和人民,才不負道義。

14.2「士不懷居」。孔子理想中的「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他們應該是志在修己安仁以為天下人榜樣,出使四方不辱使命以為社稷良臣,是國家的中流砥柱,是社會道德的實踐者和人間正義的維護者,一身正氣,一身傲骨,所以士要有所作為,不能只貪圖安逸舒適的生活。這與前面所說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14.3道與言行:國家政治清明時,言語要正直,行為要正直;國家政治混亂時,行為還要正直,但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謙遜隨和,不能逞一時剛強,避免招來不必要的禍端。

14.4德與言,仁與勇:有德行的人,一定有文字著述或名言理論留傳後世,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有德有言。但是一些人儘管也有言論主張,文章也寫的很好,不一定就有很好的德行。仁德的人一定有大勇,而逞一時之勇的人不一定真正仁德。

14.5君子尚德:羿善長射箭,奡有勇力徒手推舟,卻都不得善終,禹、稷注重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發展農業生產,他們的故事表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子尚德,只有以德治世,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孔子在多個場合提到道德仁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之中,道德仁義關乎宇宙人生,也關乎柴米油鹽,值得好好探討。

「道」是萬世萬物的規律,生生不息不斷運行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天道。按天道生活就是「德」。用一個字來概括有德的行為表現就是「仁」,能合宜地表現「仁」,我們稱之「義」。怎樣才能合時宜,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和標準,這就是「禮」。既然「仁」是「德」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字組合到一起就是「仁德」,中國古代將仁德分為八德,這就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將「義」又分為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當然,中國人所弘揚和傳承的美德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存在,單一的品質。更多的是交融到一起的個人修為,所以修身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儒家弟子畢生的追求,所以才說君子尚德。

請關注我們,盡心就是最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思維國學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善思維國學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