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不是真無能,離群未必不君子

中庸不是真無能,離群未必不君子

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好心情;讀讀散文,品品詩歌,共享雅緻生活!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來源:書物(shuwu321),選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01

君子坦蕩蕩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人際關係中,小人要比君子勞累得多。比如,要忙著結黨營私,要成人之惡,所做的一切還要遮遮掩掩……這麼多勞累加在一起,真會使任何一個人的快樂被掃蕩,輕鬆被剝奪,人格被扭曲。

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人們歷來只恨小人天天志得意滿,卻不知他們夜夜心慌意亂。

君子當然也勞累,但性質完全不同。君子要行仁、踐義、利天下,即便縮小範圍,也要關顧到周圍所有的人,達到「周」的標準,能不勞累嗎?

只不過,這種勞累,敞亮通達,無須逃避質疑的目光,無須填堵已露的破綻,無須防範種下的禍殃。這一來,勞累也就減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全是藍天白雲下的坦然暢然。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它糾正了民間所謂「做好事受罪,做壞事痛快」的習慣性誤解,指出究竟是「受罪」還是「痛快」,需要從心境上尋找答案。答案,與民間的誤解恰好相反。

小人很想掩蓋「戚戚」,因此總是誇張地表演出驕傲、驕橫、驕慢、驕躁。什麼都能表演,唯獨不能表演坦然。這正如變質的食品可以用各種強烈的調料來包裹,唯獨不能坦白地展示真材實味。

當然,君子也會有憂慮,那就是在面對更高的精神目標的時候。例如,孔子所說的「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對每天的得失,可以全然不憂不懼,但對大道的沉浮,卻抱有一輩子的擔憂。

孔子、孟子所描述的這種君子形象,似乎只是一種很難實現的人格理想。但是,我們只要閉目一想,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大批德行高尚又無所畏懼的君子,世代傳誦,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

由此可見,這樣的君子不僅可敬可仰,而且可觸可摸。孔孟教言,並非虛設。

02

君子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是儒家設定的思維槓桿。但是,他們又把這種思維槓桿看成是君子應有的美德。「中」是指避開兩頭的極端而權衡出一個中間值,「庸」是指一種尋常實用的穩定狀態。這明明屬於方法論的範疇,怎麼會成為一種最高道德呢?

主要原因,與文明的艱難歷程有關。

人類在開始拓植文明之後的很長時間,艱險的環境危及生存,不得不處處運用過度之力。面對荒昧,面對野蠻,面對邪惡,若不超常用力,怎麼能夠活下來?

終於,活下來了,那又必定加倍地動用重力、暴力、武力進行自衛和懲罰。既然一切都以超常的形態出現,當然又會引發更加超常的報復。

時間一長,以暴易暴,成了人類生活的第一規則,幾乎誰也免不了。連不少仁慈的宗教,也發動了一次次宗教戰爭。

強大、威武、雄蠻,變為多數權勢者和庇蔭者的人格企盼,也成為大家的生存方略。在這種情況下,誰都不敢承認,卻又不能不承認,人類正由俞演俞烈的殺伐程序走向自毀自滅。

一切都起之於過度用力,又以道義的借口讓那些過度之力走向了極端主義。極端主義,聽起來好像是一個現代命題,其實在遙遠的古代已經是一個廣泛滲透的意識形態。

明白了這麼一個整體背景,我們也就懂得,孔子為什麼要把中庸思想說成是最高道德了。

他很清楚,如果種種極端不受控制,人類的災難必將無窮無盡。那麼,靠什麼來控制極端呢?一定不是另一種極端方式,而只能是中庸。

現代社會有一個重大誤會,常常以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進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偉大的古代哲人告訴我們,事情正好相反。

那些在兩個懸崖之間低頭為普遍民眾找一條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懸崖頂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裝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又可回到我們這一論述的起點:「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是:「小人極端,君子反極端。」

環視全人類,這種中庸思想,或者說這種從屬於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民族所獨有。國外也有「取中間值」的方法論,但不像中華民族那樣,把中庸奉為至高,不可或缺。

中國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關鍵,而事實證明,中華文明確實成了人類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或湮滅的倖存者。

相比之下,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民族,不管經濟情況如何,都喜歡炫耀極端。要讓他們了解中庸,執行中庸,實在非常困難。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安悅讀 的精彩文章:

歡度五一!古代也有勞動節,皇帝親自帶頭耕田!

TAG:早安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