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秒!8.0級!10年!

80秒!8.0級!10年!

知死方曉何為生

80秒的山河動蕩

8.0級的強烈震動

10年前的5月,悲傷逆流成河

10年後的今天,汶川已經涅槃重生

震前的北川縣城

震後北川中學一角

倒塌的樓房

重建後的北川中學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民居樓(4月17日無人機拍攝)

四川省北川新縣城步行街(5月1日無人機拍攝)

汶川之問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現象,但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卻是眾說紛紜。相較而言,板塊構造學說被更多人所接受。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岩石圈並不是一塊整體,而是被海嶺、轉換斷層、地海溝、造山帶和地縫合線等多種構造帶分割成的多個構造單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板塊。

全球岩石圈可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在這些大板塊中還藏有許多小板塊。

小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摩擦、碰撞,導致了板塊邊界及內部發生錯動和破裂,而板塊一旦「動」起來,自然就會引起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這種能量釋放的過程便會造成地震。

各個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較活躍的地帶,也就是地震集中地帶。汶川地震就發生在地殼活躍的甘川滇地震區、西藏橫斷山地震區的交界區域內。

在該區域內,龍門山斷層長期處於沉寂狀態,從明朝起該斷層就鮮有發生運動數據的記載。但沉睡的獅子終有蘇醒的那一刻,這次的突然「復活」,導致斷層破裂面從震中汶川縣往東方向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迅速向廣元裂開,震災範圍長240公里、寬30公里,破裂至北川縣時尤為嚴重,才造成了10年前的那場災害。

科技救災

1.為災區裝「天眼」

地震發生後,中央迅速成立中國科學院抗震救災遙感應急指揮部,並在災區應用了地震災害遙感應急監測體系。其中,4101、4102兩架航空遙感飛機共覆蓋了地震災區約2萬平方公里的光學遙感數據和約4萬平方公里的雷達遙感數據,收集了災區在災前和災後的多種衛星圖像數據,並利用獲取的災後光學與雷達數據,和災前數據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為救災減災以及災後重建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決策依據。

2.從「信息孤島」到「信息天網」

地震後,汶川常規的有線和無線通信網路幾乎完全癱瘓,造成多個地區的通信中斷,為救災工作造成極大困難。

為此,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iWAVE寬頻無線應急通信系統」,可在1小時內完成架設,支持120km的高速移動通信。不但可在基站和移動台大範圍組網,即便單個移動台也可以組建區域網絡。此外,該系統具有一定的魯棒性,支持太陽能、蓄電池等多種電源供給方式,哪怕遇到強烈餘震而導致通信中斷,也可「自我修復」,迅速恢復通信能力。

3.防患於未然

地震後,往往會出現山洪、泥石流等多種次生災害,一旦發生,勢必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儀器中心負責研製的監測預警系統為解決地震次生災害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該系統不僅包括山洪泥石流監測預警指標,還可進一步將這些預警指標植入預警系統中,從而形成不同的預警域值。此外,系統對震後的災區,尤其是山地災害監測點的位置分布進行了細緻劃分和監測,再通過數據採集技術研究,得到了能真正反應災害發展趨勢的數據。

4.從「心」減震

當人們遭遇到地震等重大事件時,往往會出現不安、恐懼、緊張、驚慌等情緒反應以及退縮和逃避等行為,一般維持4~6周,嚴重者則更長。其中,兒童由於缺乏獨自擺脫困境的能力,在遭遇重大災難時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安慰。

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危機干預中心及時提出了針對災區人民的心理治療方案。

① 緊急救援階段

組織心理援助工作團隊,針對救援人員、災區群眾,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提供重點幫助,並通過大眾媒體,對社會大眾進行心理疏導。

② 過渡安置階段

在該階段中,對受災者的心理援助不僅僅局限於心理層面,而是在生理與社會需要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證受災者的心理感受和健康。

③ 災後重建階段

該階段中,大部分人都投入到緊張的災後重建工作中,在各種工作壓力激增的情況下,少數人仍受到災難陰影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災區人民的培訓和資源注入,並關注個體,單一進行心理干預。此外,要注意在災難風險分析、預警系統建構、災難管理政策與規劃、防災教育等方面的加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中國人 的精彩文章:

重口味!或許你聽過「糞便移植」?
被遏制住咽喉的「中國芯」

TAG:科學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