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國學篇

這幾天我思前想後,墨子和老子我寫誰?

糾結之後,駕馭我內心的還是那個飄逸無度的老子。古代先秦諸子中,道家確實是在那個時代最例外的一個大家。

孔子在當時是最博學、最智慧的人之一,他見了老子之後,驚嘆他為龍一般的人物,能乘風而上天,他的思想觸角遠遠超出了當時知識的了解範圍,進入了一種更為自由的境界。

在儒家思想統一天下後,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諸子思想紛紛被冠以異端,遭到攻伐。老子卻是個例外。這和孔子的欽佩是有很大聯繫的。

我簡單說完老子,我們把目光回到他的《道德經》上。

《道德經》全書上下兩部分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前前後後我算看完了上篇。

上篇的道經,依我看來,老子不僅寫出了道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也是我們人個體修行或者修道的方法。而「道」,在老子的觀念中又是虛無的,無形無影,但又存在於普世之中。「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初看《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種雲里看霧,霧裡看雲的模稜兩可猜不透這個所謂「道」為何物?在我看來或許這就對了,道家思想豈是泛泛閱讀就能參透?大可不必糾結所謂何是「道」,領略古人老者的思想是窮極一生追求之事,道法自然,終究我們會感受到。

下面我就帶大家感受《道德經》的魅力。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為何物?說得出來的,不是真常的本體;道又是啥?叫的上名兒的,不是真常的本命。無形無名是萬物的開始,有形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要去用無欲無為的心態去觀照「道」的奧妙,用有欲有為的本能去看

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所以啊這就是一個玄奧又玄奧的東西。

《道德經》開篇名義闡明了「道」的玄妙。

「道」無名,又無形。在老子看來,「道」是無限的,一旦被冠以某種名稱,就被其限定,所以「道」這個東西它是不能用具體的名稱來稱謂。「道」是永恆的,一旦被具體的形體所束縛,就會有生有滅。曾經我也試圖定義「道」究竟為何物?今天看來,我們大家都錯了,「道」是萬物,存於萬物之中,生於自然之中,最後滅於宇宙之中。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虛空的,而且用之不竭。很深遠!他又好像萬物的宗主。不露鋒芒,消解紛擾,收斂光輝,混同與塵世之中,隱逸幽遠。好像存在但又像死亡,我不知道他從何而來,可能在天帝誕生之前。

這一章老子非常深情的描述了他心中的「道」,道之所以包含萬物,是因為他虛空,蘊含且創造了一切。這個非常宏觀,囊括宇宙般的宏大,這個,估計就是孔子欽佩老子的其中一點。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是老子對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描述。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詩人聽覺不敏;飽食終日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的狩獵使人心野放蕩;稀有的東西使人行為不軌。

這段話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特別是在今天,當代,物慾橫流信息泛濫的社會,物質世界我們不可或缺,但絕不能單一崇拜。我尊重人的獨特性,但不苟同人的世俗性。絕大多數人會被時代物化,為時代所附庸,精神獨立的人少,因為和世界抗衡太難。我很羨慕我的一位老師,活似神仙在人間,是我身邊少有的精神獨立,思想超然的人。不過,沒關係,世界終究是普世,我們需要做好的是在普世眾人中樹立自己的精神,無法複製,無法影響,是世人,但不是死人,擁有自己的精神人格,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部分)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原本是空明寧靜的狀態,因為私慾的活動與外界得到行,而使得我們不安煩燥;因此老子告訴我們時時刻刻做到「致虛」「守靜」,保持著我們內心的寧靜。然而要先真正懂得、做到虛靜,唯有真修實證才能去體會到。真正的虛靜,無論你幹什麼,都能手上忙而心不亂。無論你是身處在喧囂城市還是山野寧靜都等無差別。這一點,很多人很難做到,我也一樣。畢竟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血性是我們大多數的本色。

第二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噸噸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段稍長,靜心讀的人應該能體會到老子所言,我言簡意賅地說一下。這段是老子表達作為一個聖人和一群社會人的疏離感。他們判斷和生活方式與眾人不同:大眾追求物質享樂,聖人追求內心安寧;大眾縱情聲色,聖人精神升華。聖人與大眾在外表上雖無差別,但聖人在內心世界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操守。在社會浪潮面前不苟同、不自愚,保存自己內心世界的最原始最純粹最本心的狀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段是目前在上篇中關於「道」的特性講解最為詳細的地方。

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之前先誕生,聽不見看不見,它獨自存在卻又永不會休止,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但不知道它的名字,稱它為「道」。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到本性自然。

最後兩句廣為人知,人們也經常援引「道法自然」。

我此刻還是從內心欽佩老子。跳出了那個時代,在那個時代描繪出了了後人都難以想像、難以企及的宇宙觀、世界觀,超然物外,飄逸塵世,老子啊,究竟是神,還是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這章是道篇的最後一篇,也是老子內心一次對人類戰爭年代的一次忠告:道永遠順其自然發展,萬事萬物都出自於它的孕育。將相王侯能操守持守它,萬物自會自生自長。貪慾做鬼,用道的純真樸素安定它,貪慾消退,天下自然便回歸安定。

以上所列舉更多是關於宇宙自然之道的好章節。

關於個人修身修道,老子也寫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功成身退,天之道哉」等很多千古不變的真理準則。

更多的,我需要去看,也希望大家去看,去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千年亘古不變的好東西。

《道德經》也只是我對傳統國學的一個開始,我今天看了,明天不會忘,乃至我一生都會去銘記這些千古真諦。

如今傳統國學有一些熱潮,但不應該,應該是全民熱潮。

我還記得前幾天和我的俄羅斯朋友聊天,他不時問我一些有關於國學的東西,我很高興他對中華文化的熱忱,但我遺憾的是,我身邊的國人朋友知道這些國學、愛看國學的人寥寥無幾,無非愛在口頭擺弄幾句罷了。

西方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了解掌握的程度比中國人深的多。

我今天不提及過多中西方在這方面的差異,畢竟國別有不同,國民性存在諸多不同之處。

我們只看今天我們應該更好的做什麼。

《道德經》是我對老祖宗文化記敘的一個開始,下一個,或許就是墨家科技大佬墨子了。不管是誰,希望大家看過之後能有所體會,老祖宗的東西是非常的迷人,思想非常的深邃,去了解,去體會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寶庫中這些燦爛輝煌的經典,是塑造一個人精神內核的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即使在這個時代再快你再忙

你永遠不會缺乏閱讀的力量

更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荒涼

推薦閱讀版本: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王弼註解,也是註解最為準確最好的一位。無譯文。

另有各類普及版無障礙閱讀版適合大眾入門學習。精讀細研最好看王弼。

VICE青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青年 的精彩文章:

TAG:VICE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