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好經方,從解決「五難」開始
醫承有道
每個中醫人都值得關注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仲景之門,人人可入,但是用好經方,怕是有難度吧~難明經方之理;難用經方之法;難對經方之證;難悉經方之方;難熟經方之葯。聽著都有點暈,有點心塞啊~哈哈,這篇文章就是開心結的嘛!從醫案講解如何解決這「五難」,經方之用不再難~
經方有五難
記得黃仕沛老師所贈《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簽名是:「仲景之門,人人可入,經方之用,亦平亦性」。張仲景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於很多沒有中醫基礎的人來說,是絕佳的入門好書,因為經方之用,往往對照條文即可效如桴鼓。反而是對於有一定中醫基礎者,如果不是學經方之人反而有諸多的障礙,可能是因為派別的緣故,不少人心中有魔障。
「經方之用,亦平亦性」。臨床上另外一種情況亦存在,就是感覺明明和條文相對應,處方下去,病卻紋絲不動,抑或病情反而加重。讓不少人疑惑不解。筆者浸潤經方這麼些年,發現學用經方其實有五難:一難:難明經方之理;二難:難用經方之法;三難:難對經方之證;四難:難悉經方之方;五難:難熟經方之葯。如果能解決這五難,經方之用就不再難。
1
明經方之理
經方不講理,成了很多經方醫生約定俗成的認識。其實經方是講理的,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論》,目的就是「使習醫之流,讀其論而知其理,識其證而別其病,胸中瞭然而無惑」。當年陳瑞春先生極力推薦此書,只可惜識此者少,基本都是背誦條文。按照條文憑直覺看病的不在少數,很少去深入了解經方之理,仲景方之病機。
如果臨床能明經方之理,則臨床處方可大展拳腳,不被條條框框限制,如編者的一則更年期綜合征案,採用的則是陰陽合方的思路:
女,49歲,2012年8月21日就診,訴失眠半個月,細問則訴前半個月每日犯困,每日早早睡覺,睡眠亦佳,後半個月則失眠,輾轉難側,心煩汗出,有氣往上沖之感;眉棱骨處沉重不適,後腦勺覺有筋繃緊之感已久,平素易乾嘔,吐涎沫,稍受風則前額不適,胃納近一兩天轉差,無惡寒惡熱之證,無口乾口苦口渴,大小便正常。
診斷:更年期綜合征
辨證:陰陽動蕩,血虛有寒
論治:調和陰陽,養血安神,溫經散寒
處方:甘麥大棗湯合吳茱萸湯合酸棗仁湯
炙甘草10g,淮小麥30g,大棗12枚,吳茱萸3g,党參10g,生薑5片,酸棗仁30g,知母6g,茯苓15g,川芎6g,3劑。
辯證處方思路:患者訴前半個月每日犯困,每日早早睡覺,睡眠亦佳,後半個月則輾轉難側,煩心汗出,再結合患者年齡,乃是陰陽不平衡在自我調節所致,亦可稱之為陰陽動蕩,需要重新達到平衡,眉棱骨處沉重不適,後腦勺覺有筋繃緊之感已久此乃寒阻經絡所致。
選方理由:
甘麥大棗湯: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吳茱萸湯:1、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2、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酸棗仁湯: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葯,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選用甘麥大棗湯乃是對於條文的擴展運用,現代研究此方治療更年期綜合症效果亦佳,酸棗仁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前賢對此方治療失眠之機理有詳盡論述,如《金匱要略論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火之盛,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氣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曰虛煩,實未嘗補心也」。
選用吳茱萸湯得之於《經方實驗錄》的啟發,《經方實驗錄》大承氣湯證案的按語中有:「闕上痛。《內經》以闕上屬喉間病,此概以氣色言之,若陽明燥氣上沖及腦,則闕上必痛,其不甚者則但脹耳。」前額乃陽明之境界,陽明既有燥氣,亦可有寒氣,這個說法難於接受的話亦可換一個說法「濁陰上逆」,加之患者平素亦有乾嘔,吐涎沫,說明此乃濁陰上逆之體質,如若陽明只有燥氣,稍受風則前額不適則說不過去。陰陽動蕩本身是厥陰病之病機,吳茱萸湯證屬厥陰病,但陽明病亦可有吳茱萸湯證,兩者並行不悖。後回訪三劑後諸證愈。
2
用經方之法
《傷寒論》有三百九十七法,故而江西醫家喻嘉言著有《尚論張仲景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個條文一個法,此是定數,但是條文之外亦有法,則是變數,不可不知。如唐醫易先生的一則傷寒醫案:
余某,女、47歲,2002年2月2日決診。時值臘月歲末,因數日公事繁忙催收貨款,駕駛摩托車勞碌於寒風之中。是夜甚覺勞累,次日凌晨起渾身寒顫,頭疼身痛,身蓋三床棉被尚覺寒冷,其夫急電招我前往診視。榻前見其三床絲棉被緊蓋覆面,呻吟之聲不絕,舌色淡、苔薄白、面色蒼白唇青暗。伸手切脈手不燙,一息四、五至,六脈浮緊。問其何時起病,有何所苦?答謂;昨夜回家11時許,洗澡後疲憊身重,即睡覺。可凌晨1時過後越來越冷,叫其夫加被加至三床仍不覺暖,繼而渾身骨頭疼痛。問:曾發燒喘咳出汗否?答:沒有,現在只是冷得難受,渾身骨頭疼得利害,頭痛到眼睛都難睜開。於是立方:麻黃12克,桂枝9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一劑。
葯後未得汗,寒顫稍減。再方:
麻黃15克,桂枝12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二劑。
葯後仍未出汗,癥狀如前,遂當機立斷煎第二劑,服藥後20分鐘仍未有汗。細思其脈症相合,何以麻黃湯不汗呢?這大半天已服了三劑麻黃湯,大概是寒邪太重藥力仍在搏鬥,於是囑給她一杯熱開水以助藥力。20分鐘後即遍身汗漿漿,全身舒泰而愈。
此是麻黃湯證,但是用麻黃湯法卻不得汗,真乃「明明和條文相對應,處方下去,病卻紋絲不動」的真實寫照,故轉而仍用麻黃湯,但卻採用桂枝湯法,終於汗出病退,全身舒泰而愈。仲景在桂枝湯方後用法註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桂枝加葛根湯方用法註明:「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後世所謂麻黃法、桂枝法等其實就是有此衍生而來。
3
對經方之證
方證對應法讓不少經方學子有了經方入門的快捷之匙。但是不少人學方證對應卻學偏了,學成了方症對應,只對癥狀或是條文,不講究經方理法。古往今來,其實不少經方家都易犯此病,只不過提倡方證對應之後此病亦泛濫了。故而許叔微著有《傷寒九十論》,對於經方方證對應,條分縷析。經方家園網載有黃仕沛老師的一則身癢髙熱體疼一身悉腫案:
患者胡某,某院財務,女,2013年春節前(2月6日晚),臀部突然出紅疹一片,次晨回院,西醫用口服抗過敏葯,並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但疹點越來越多,遍及兩側大腿,後加點滴地塞米松,連用藥三天,皮疹續出不減。除夕(2月9日),加服中藥清熱解毒、通下之劑二天,大便瀉下一次,然癥狀不減。遂於年初二(2月11日)下午就診於余。刻診:全身軀幹及四肢皮膚密布細碎紅疹,疹色紅活,面目微腫,雙手指微脹,屈伸不易,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處以麻桂各半湯加石膏。
處方:
麻黃15g(先煎),桂枝12g,北杏15g,赤芍30g,大棗12g,甘草15g,生薑12g,石膏60g(布包煎),復渣再煎,日服兩次,服後啜熱稀粥,溫覆取汗。
次晨(年初三,2月12日)來電云:昨晚發熱39.5℃,今晨發熱仍未退,惡寒明顯,通身骨節煩疼,面目浮腫。昨日煎藥忘了放生薑,服藥無按囑咐,溫覆取汗。囑按上方加麻黃、桂枝各五克,生薑一塊約十五克。煎服法如前,務必溫覆取汗。
晚上八點來電雲,已按法服藥兩次,每次服藥後通身微汗出,發熱漸退。皮疹僅剩下肢少許,無瘙癢。惟全身骨節痛楚,屈伸不利,下床要人攙扶,面目浮腫更甚,咽喉干,口渴,小便不利。自己疑是腎病,故又電咨於余,因節日檢驗不便,只好囑其藥渣第三次再煎,如前法再服一次,明天視情況再作打算。
年初四(2月13日),淸晨致電患者,昨晚已無發熱,咽仍干欲飲水,面目浮腫減少,雙手臂紅疹又似有些許,仍通身骨節疼痛,處以越婢加術湯。
處方:
麻黃24g(先煎),生薑15g,大棗15g,甘草15g,石膏90g(布包煎)白朮30g。煎服法如前。
晚上八點致電知悉,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服藥各一次。汗出頗暢,小便如常,現已骨節疼痛全無,面目浮腫已消,惟手指仍微脹,己下床行走如初矣。口乾渴。囑多飲水,調以稀粥。
按:桂麻各半湯是仲景治「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我臨床治風疹常加入石膏,芍藥用赤芍,以治風疹有表證者,療效滿意。本例曾用他葯不愈,且病有發展之勢,病家煎桂麻各半湯忘了放生薑,服藥未按醫囑溫覆取汗,至有汗出不徹,陽氣怫鬱於表,故由惡風無汗而後發熱,更増骨節疼痛,面目浮腫,疹色更赤。次日本應更方,但適逢節日,配藥不易,只好原方增麻、桂之量,叮囑加姜,溫覆。第三日再用越婢加術湯。
越婢湯為治水氣之劑:「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實即首診方去桂、杏、芍,重用麻黃。原方麻黃用六兩,是大青龍之量。不用桂枝是恐桂枝之熱。可見麻黃之發汗與否並非取決於與桂枝之合用。本例初用15g未溫覆,故未能得汗。後用24g,啜熱稀粥,溫覆,故病從汗而解。
大青龍湯方後云:「得汗止後服」,未必盡然,總以病退為度。桂麻各半湯原為麻、桂湯之半,求其「得小汗出」,又未必盡然,亦以病退為度。故次日麻、桂再増5g。
仲景將息法:桂枝湯啜粥溫覆;麻黃湯溫覆而不啜粥;大青龍、越婢湯麻黃用量特大,可不啜粥不溫覆。其實麻、桂之取汗,仍常有頼啜粥溫覆之助,亦總視病情而定也。
如若病情變化,變成有發熱或者是高燒熱時你用藥之後高燒持續不退或燒的更厲害,你是否還能可以堅持原法,仍然敢加重麻桂之量以求汗,還是早早改弦易張呢?若非黃仕沛老師對於經方方證對應之法了如指掌,哪的如此得心應手之作,黃老師不愧是經方方證對應之高手。
4
悉經方之方
經方其實有方根,但是大家都沒有怎麼在意,傷寒論方用藥的排序其實是有深意的,不是亂排的,但是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了。而且方中藥物比例亦很重要。比例不同,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方證。如張英棟先生在《經方功邪法與銀屑病》(《國際(中日韓)經方學術會議、第二屆全國經方論壇暨經方應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的論文中提到:以柴胡桂枝幹薑湯為例,看看當代各家使用本方的劑量比,及各家認為的本方「方證」,看劑量比的不同與各家「方證」差異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繫。仲景原方各藥劑量比為「柴胡薑桂八二三,蔞四芩三二牡甘」,即柴胡八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炙甘草二兩。胡希恕先生的常用量為柴胡24克,桂枝9克,乾薑6克,栝樓根12克,黃芩9克,牡蠣9克,炙甘草6克,除了牡蠣的比例略高外,其他與仲景原方吻合。
劉渡舟先生的常用量為柴胡16克,桂枝10克,乾薑12克,栝樓根10克,黃芩4克,牡蠣30克,炙甘草10克,與原方劑量比相比,最顯著的變化為柴胡、黃芩比例減少很多,而桂枝、乾薑增加很多。
黃煌先生的常用量為柴胡6~12克,桂枝6~10克,乾薑3~6克,栝樓根10~12克,黃芩5~10克,牡蠣10~15克,炙甘草3~6克,與仲景原劑量比沒有明顯的關係。仲景原方治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和「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胡希恕先生說治療低熱、便結「用此方很好」;劉渡舟先生用此方治口乾、便溏、肝氣不舒「療效卓著」;黃煌教授將其定位於「柴胡類方中的安定劑和精神疲勞恢復劑」。
5
熟經方之葯
經方之葯,增損一味可能療效就大不相同,如章太炎先生初患黃疸,自診自治,「自治得愈」。過了二月,他「又病宿食,自調局方平胃散啜之,哺時即發熱,中夜汗出止,自是寒熱往來如瘧,日二三度,自知陽明少陰病也,服小柴胡湯四五劑不應,熱作即憒憒不可,奈何,間出以芒硝竄之,微得下,表證為不衰」。
這時他只好請仲昴庭先生之子仲右長先生來診治。仲右長先生看了太炎先生所服藥方,謂:用小柴胡湯藥不誤,但「此病挾熱,診脈得陽微結,何乃去黃芩加芍藥,此小誤也」。於是「去芍藥還黃芩,少減生薑分劑」。太炎先生服此葯後,僅二劑,即熱作汗出,神氣甚清,他大為折服,從中深悟醫術藥理之妙,嘆曰:「增損一味,神效至此」,「醫不三世,不服其葯」。從此治醫經更慎嚴。
經此事後,他總結自己治醫的體會,說:「余少時銳進,不甚求道術,取醫經視之,亦莫能辨其條理。中歲屢歷憂患,始然痛求大乘教典,旁通老莊。晚歲更涉二程陳王師說,甚善之。功成屏居,歲歲逢天行疫癘,旦暮不能自保,於醫經亦勤求之矣」。太炎先生正是從家庭熏陶,到生平所喜,從莫能辨其條理,到反覆實踐勤求,從整個傳統文化著手,到抉取西方科學義理,融會貫通,左右採獲,終於在醫學研究道路上的然見醫經之本。
從9月份開始,「傷寒35天背誦班」已經開辦6期,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了3000人!同學們互相督促、互相鼓勵,每天在群內交作業,互動交流,大家都收穫滿滿!
2018年6月22日(周四),醫承有道學堂將開啟第6期「傷寒35天背誦班」的學習,定期邀請老師進行答疑,讓同學們收穫更多!
為了便於記憶,我們把傷寒論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18天,共35天的背誦,6月22日開始第一階段傷寒論(一)的背誦!期間,我們還會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張林老師進行視頻精講課,針對大家的疑問,進行詳細講解,同學們可以選擇付費收看,敬請期待!
一、適合人群
中醫藥愛好者、中醫藥從業者、中醫藥專業學生等
二、課程特色
眾所周知,經典的學習內容多,比較枯燥,所以「傷寒35天背誦班」採用「雙陪讀模式」,小班分群學習,群里有班長及老師,班長負責督促學習,每天收作業、考試、PK,防止大家掉隊!老師定期會進行答疑解惑,保證學習效果!
「傷寒35天背誦班」學員已經超過3000人!因為有了「雙陪讀模式」,在往屆班級中,有超過75.2%的同學還在堅持背誦,並且收穫滿滿!(如果自己背誦經典,絕大多數的同學是堅持不下來的)
所以,我們不會一味追求低價,偷工減料,降低服務標準!我們首先要保證課程質量,邀請最好的老師來授課,其次要保證學習率,督促大家必須堅持學下來!最後,每天要能給大家解決問題與困惑,真正的讓大家有所收穫!
三、學習收穫
1、堅持35天背誦記憶《傷寒論》原文
2、老師答疑,對經典的理解更進一步
3、班級群交流,與相同愛好者共同成長
一起來看看往期學員的心聲,看看他們的收穫吧
四、課程信息
1、上課時間:6月22日開始,分兩個階段,共35天,定期邀請老師進行答疑
2、學習地點:醫承有道學堂微信群
3、學習方式:老師答疑+每天上傳作業(抄、讀、分享心得體會)
4、報名費用:35元
5、購買課程後,還可免費獲得價值200元,雙陪讀服務(班長督促學習,老師答疑解惑)
五、報名說明
1. 付費報名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每天我們有班主任陪伴你一起背誦,一起學習,記錄你的困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每天拿出一點時間背誦和學習經典,讓每天堅持學中醫就像呼吸一樣,不能缺少!
1、付款後,還可以退費么?
答:該課程為虛擬內容服務,購買成功後概不退款,敬請原諒!
2、為什麼這個課程要嚴格限制學習人數?
答: 由於採用「雙陪讀模式」,每天班長及輔導老師為大家督導、答疑,為了不降低服務標準,我們會嚴格控制學員人數,提供最好的學習體驗!同時,也對那些未能及時報課的同學們說聲抱歉!
醫承有道學堂「階梯式教學」課程體系,分三步走,輔助您快速、系統的學習中醫,直至未來拿到「醫師資格證書」!
「醫承有道學堂」與其它學習網站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並不是把課程錄好放到網上,讓大家盲目選擇,而是根據學員的自身水平,推薦最適合的課程,分階段學習!具體操作方法為:通過回答專業的測試題,了解學員的現狀及意願,進而提供一份詳細的《中醫學習整體解決方案》,包含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推薦課程等。真正解決同學們學習前的各種疑惑,從而找到方法,選對課程,快速、系統學習中醫!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