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知識的價值——認知篇

知識的價值——認知篇

左岸推薦:很多我們想不到的,後知後覺的,不可思議的,害怕恐懼的……源於我們的認知極限。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激發自己對知識的積累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1

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征服者弗蘭西斯科·皮薩羅,與美洲新大陸當時最強大的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瓦爾帕首次相遇。在秘魯高原城市卡哈馬卡,這個數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中心,這兩位東西半球的領導者見面後,在極短的時間裡皮薩羅帶領著由168人組成的烏合之眾,在沒有犧牲一人的情況下,打敗了8萬人的印加帝國軍隊,殺死7000餘印加士兵,並俘虜了皇帝阿塔瓦爾帕。

很多人把這一結果歸結為雙方武器的差距,確實雙方的武器差距很大,西班牙人擁有火繩槍,鋼刀,鋼製鎧甲以及戰馬,而印加部隊只有石器、木棍、青銅棍、狼牙棒以及護身軟墊等武器和護具。但畢竟這還是冷兵器之間的對決(西班牙人總共只有十幾支火繩槍,並且火繩槍填裝困難,也很難射擊,最多只起到了初期的心理震懾作用),這種裝備上的差距完全不足以讓168人對8萬人取得碾壓性的優勢,那西班牙人的最大優勢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認知。

印加人對西班牙人一無所知,對於來自海外的入侵毫無任何經驗,甚至也沒有聽人說過,或者從書本上讀到過(印加帝國沒有發明文字),他們對人類行為的認知也就局限在本土以往的歷史。而西班牙人卻繼承了關於歐亞大陸幾千年來的人類行為和戰爭以及歷史的大量知識,這讓他們在認知上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皮薩羅的軍隊登陸新大陸的時候,印加帝國的信使也把這個信息通報給了國王,信使對阿塔瓦爾帕說:他們看起來軍容不整,不像是戰鬥人員,只要給他200個士兵,就能把他們全部拿下。所以印加人是做夢也不會想到這些西班牙人會如此厲害並且毫無緣由的向他進攻,事先沒有任何人有這個心裡準備。

所以當西班牙人設了一個及其簡單的陷阱把阿塔瓦爾帕的軍隊騙入廣場後,突然就發起了進攻。西班牙人大聲喊著口號:「聖地亞哥」,同時他們還用喇叭,火繩槍,戰馬上縛的響器嚇唬印加人,再加上西班牙人鋒利的鋼刀一下就把人砍成幾段,印加人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啊,瞬間被嚇懵了,然後就立刻四處逃串,由於廣場里人太多太擠,大量的印加人其實是被自己人踩踏擁擠窒息而死的。

他們的認知差距還體現在阿塔瓦爾帕被俘後,他交納了一大筆的贖金,他天真的以為只要付了贖金,西班牙人目的就達到了就會釋放他然後遠走高飛,他根本沒法理解西班牙帝國的野心。而之後印加帝國第一流的大將軍,指揮著一隻龐大軍隊查爾庫奇馬,也在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的兄弟埃爾南多·皮薩羅的哄騙下自投羅網,之後印加人就很難再組織有效的抵抗了。後來西班牙人幾乎用同樣的手段征服了新大陸的另一個龐大的帝國,也就是阿茲特克帝國。可見這種結果並不是偶然現象。

2

這幾天卓克老師的專欄里講到了中國的科學思維起源,清朝末期,容閎向清政府申請到了一個他精心安排的「留美幼童」計劃,分幾批一共招募了120個兒童去美國留學。當時國人的價值觀並沒有認識到去國外留學對個人的意義,主流的價值觀還是認為在國內念私塾學四書五經考科舉才是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去國外留學能學些什麼東西學到了又有什麼用,當時的人是一無所知的,所以一般人都不會同意把小孩送去國外留學的。當初這120人也是容閎花了很大精力才招募起來的。可見這些人並不是百里挑一挑出來的特別聰明的孩子,而只是非常普通的小孩。

第一批留美幼童

這些兒童在美國學習了幾年之後,逐漸接受了並融入了美國的文化,由於當時由於保守派領隊看不慣這些學生的這些行為,經常給朝廷寫信告黑狀,最後這120人里除了兩個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在沒有完成學業的情況下被強制遣送回國了。可即便是這樣,這些人最後取得的個人成就和對國家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

這120名留美幼童就包括清朝的最後一任外務大臣梁敦彥;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的第一任校長蔡紹基;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設計師詹天佑、羅國瑞,還有駐美公使梁誠和外交官員歐陽庚等等。而其中梁誠和歐陽庚,更是通過外交手段,促成了西方列強退回了很大一部分的庚子賠款(清政府跟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里的巨額賠款)。這筆錢也被使用在了更大規模的國內青年出國留學的計划上,這也為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

這120名留美幼童之所以能在回國後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主要就是他們通過那幾年的留學學到的知識和見識,讓他們的認知水平大幅領先了當時那些只接受國內傳統教育的人好幾個時代,所以他們也就很容易在各個領域都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

當然在舊時代的社會裡,由於知識的總量是比較有限的,知識的載體也非常少,個人的選擇餘地並不大,所以同一地區同一個階層里的人之間的認知差別並不大。人與人主要的認知差距主要是由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階層接受到不同的基礎教育所導致的。

而到了現代社會,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教育也變的越來越普及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小了。但與此同時,同一個地區同一個階層的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卻被越拉拉大了,這主要是由於知識的總量大幅增長,互聯網等新技術也讓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大量無用的知識和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在我們周圍,信息總量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消化吸收的範圍,時間成了最稀缺的資源,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在無限的信息中儘可能多的吸收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成了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技能,於是不同的選擇也就照成了認知上的巨大差距。

3

有一次我老婆在網購的時候,突然很感慨的說:馬雲這個人真是厲害啊,腦子怎麼這麼聰明,現在淘寶買東西這麼方便,大家都在用,他賺死了,現在都是中國首富了。我說:現在中國首富已經是馬化騰了,馬雲已經被超越了。她就問馬化騰是誰啊,做什麼的啊?我說是騰訊的老闆,你用的微信就是騰訊公司的。然後她就很驚訝的問,微信怎麼會賺這麼多錢啊,我用微信都沒花一分錢啊,他怎麼會比馬雲還有錢呢?

我就跟她解釋說,騰訊旗下的微信和QQ是巨大的流量入口,這些流量不管往哪裡引流都能創造很大的價值,而且這種熟人社交帶來的用戶粘性是非常強的,用戶遷移的成本非常高,這就給騰訊帶來了很強的護城河,競爭對手幾乎沒有任何機會突破。所以市場就會給騰訊很高的估值,騰訊的股票價格漲了很多,於是馬化騰就成了中國首富了。

結果我這麼一解釋她就更糊塗了,她就問你說的什麼流量入口什麼護城河啥意思啊,你還是沒說馬化騰為啥有錢啊,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以前從來就沒有跟她講過互聯網科技和投資創業相關方面的事情,她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決定了她平時就很難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那她在這方面的認知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她很容易理解馬云為什麼有錢,因為她知道大家都在用淘寶購物,每個人花了多少錢這些都是很直觀的,只需要有最基礎的認知就能了解。而像騰訊、face book、這樣的社交網路,以及谷歌、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公司,這些公司基本上沒有從用戶身上直接收錢,他們到底是如何盈利的,他們的盈利空間有多大,這些她肯定就不知道了,因為這些不那麼直觀,需要有更完善的認知體系才能理解。

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在1999年11月在發布OICQ(QQ的前身)僅僅9個月的時候,註冊用戶就超過了100萬。當時的OICQ還並沒有加入任何的商業收入模式,等於還是一個只燒錢卻沒有收入工具,但這時候他們的錢已經快花完了,如果不能馬上獲得新的融資,那這家公司就必死無疑。所以當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馬化騰決定把公司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掉,結果找了很多賣家,卻沒人願意買,大家不願意買的邏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你這玩意雖然看起來是增長很快,但是你怎麼賺錢啊,如果不能賺錢,高增長就意味著高投入,起碼你要大幅增加伺服器的數量來應對數據的大幅增長吧,我花300萬買了你這玩意不但賺不到錢,還要繼續燒錢,我有病吧!所以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認識到這家公司的價值。

後來IDG高級合伙人王功權帶領他的團隊找到馬化騰,逼問了馬化騰一晚上,讓他說清楚這東西將來怎麼賺錢,最後馬化騰只能無奈的說,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歡這東西,但我真的不知道該向誰收錢。

最後IDG還是決定投資騰訊,還有一個就是李嘉誠的二公子李哲楷的盈科數碼,兩家公司一共投了220萬美元給騰訊,各占騰訊20%的股份。雖然他們也都還看不懂這家公司,但他們還是覺得這麼大的用戶基礎而且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將來能找到盈利模式,那將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因此值得賭一把。風險投資的邏輯其實就是這樣,就算有90%可能性會失敗,但10%的機會幾年後能增長超過100倍,那就值得投資,其他人只看到10%的成功率卻沒看到100倍的增長潛力,這也是他們的認知決定的。看看現在的風險投資對互聯網企業的熱捧,如果騰訊當時這樣的機會出現在,那還不被資金瘋搶啊,可見當時的IDG和盈科在這方面的認知還是領先絕大多數投資人的。

在投資騰訊一年半以後,盈科就把全部股份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南非的MIK公司,雖然短短一年半也賺了十幾倍,李哲楷也因此錯過了日後可以成為全球首富的機會。沒多久IDG也賣了大部分股份給MIK公司。很顯然當一部分想像空間兌現以後,他們沒有看到日後這家公司將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騰訊在2004年6月份在香港上市,股票發行價格3.7元港幣,此後股價就一路上漲,在2014年股價超過了500元之後,進行了1拆5,也就是1股變成了5股,價格變成了100元,到現在又漲到了400左右,加上分紅十幾年下來漲了五六百倍。

很多人也都知道並且也承認騰訊是一家好公司,但卻還是一次次的錯過了這隻股票,原因就在於,在很多人看來,騰訊的股票從來就沒有便宜過。對於投資來說,即便是再好的公司,也要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入才能獲得好的收益,他們知道騰訊很好但不知到會這麼好,當他們認為騰訊應該值兩千億的時候騰訊市值已經四千億了,當他們發現騰訊應該值五千億的時候騰訊市值已經一萬億了,對於一個理性的投資人來說,錯過這樣一家一直「高估」的公司也就很正常的,但這種所謂的「高估」實際上只是由於認知上的局限造成的。那些買入騰訊並且長期持有的人,就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體系里能夠看到這家公司更大的想像空間,因此願意給出更高的估值而已。

我一個朋友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價值投資人,他也是關注騰訊很多年並且一直錯過這隻大牛股,終於他在2015年騰訊股價120到150之間買了很多騰訊的股票,他跟我說,以前一直覺得騰訊的股票很貴,直到最近突然發現原來騰訊還這麼便宜,並不是因為騰訊股價跌了,而是我對這家公司的認識更加深入了,這麼多年以來對這家公司的認知的速度一直趕不上股票增長的速度,這次終於在認知上超過了股價增長的速度,於是就看到了這麼一家優秀又便宜的公司。

一個人的認知除了會影響投資的眼光,同樣也會影響到創業、工作等很多方面的選擇。以互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技術革新,會讓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不斷的重新洗牌,在這個過程中會肯定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但同時也會帶來大量新的創業和就業的機會,而只有能更早的意識到變化的趨勢的人才能更好的抓住機會,所以一個人的認知體系將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將來的個人成就。

4

認知能力就像是一個槓桿工具,放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距,體現出來的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基尼係數也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如何才能建立一套可靠的認知體系呢,首先需要盡量多的掌握一些最底層的知識(比如數學、物理學等),然後通過嚴謹的邏輯把底層的知識和更上層的知識串聯起來,底層的知識越可靠,串聯的邏輯越緊密,那這個知識就越可靠。

比如我前面寫過一篇文章指出中醫的問題,一些朋友據留言說要辯證的看中醫和中藥,雖然有些中藥材有毒,但通過中醫理論指導和配伍,就能把這些毒性減輕升至去除,所以是不會引起毒性反應的。那他們說的這個中醫理論到底可不可靠,是不是真的能夠通過搭配把有毒的中藥材變成無毒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醫理論體系並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底層基礎知識之上的,最終給出的解決方案也不是通過嚴謹的邏輯推導出來的,吳軍老師就打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中藥方就相當於給了一個數學題的答案,但沒有講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常常跳過了很多步驟,而這些步驟其實是跳不過去的,這種時候其實是根據猜測而非邏輯做出的判斷,那得出來的那個結果自然也是不可靠的。古人連哪些中藥材有毒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通過配伍把這些毒中和掉呢!

之所以會有人相信這種理論,這其實是一種崇古的思想在作祟,而在科學這件事情上,崇古是一種落後的認知,現代人掌握的科學知識一定比幾百幾十年前的人更靠譜,就更別說幾千年前的古人了。而同樣的道理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的人們掌握的科學知識同樣也一定會比現在的人更可靠。並不是說人越來月聰明,而是因為科學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積累產生確定性的進步。

舉個簡單的例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並且也證實了牛頓的一些理論是有局限性的。這可以說明愛因斯坦比牛頓更聰明嗎?不是的,牛頓憑一己之力開創了光學、力學幾大領域,並且發明了微積分,這些成果任何一項成就拿出來都足以讓他在科學史上留名千史,把他和愛因斯坦並稱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應該很少人反對。

但要論認知水平,那愛因斯坦肯定要高出牛頓一大截的,原因就在於愛因斯坦比牛頓晚出生了兩百多年。愛因斯坦之所以能發現牛頓的錯誤並提出新的理論,是因為在牛頓之後有很多新知識的積累為愛因斯坦的理論鋪平了道路。比如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組,邁克爾遜·莫雷的實驗,H·洛倫茲的洛倫茲變換方程組,這些都為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愛因斯坦又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廣義相對論。可以說如果愛因斯坦出生在牛頓那個年代或者說早100年出生,他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創立相對論。

現在任何一個中學生在學校里能夠學到的物理知識都比牛頓知道的要多的多,我們在這些知識體系下建立起來的認知,是比幾百幾千年前那些最牛的人也要強的多的。如果認識到這一點,你能清楚的認識到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夠建立一套連現代科學都無法解釋的醫學理論體系,因為複雜的科學理論發不是靠一兩個天才的靈光一現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經過很多人的積累慢慢建立起來的。

這幾百年來的數學家科學家還有其他專家學者用他們畢生的精力為我們打下了一個個堅實的底層知識的基礎,可惜很多人並沒有利用好這些前人留下來的財富,只是把它們當做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沒有形成一個體系,也就無法判斷一個個知識點的可靠程度,只能靠主觀的感覺去判斷,這種認知就是不靠譜的。

所以我們利用好這些基礎作為我們認知大廈的根基,然後通過邏輯往上搭建這個體系,把我們學到的各種知識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樣才能構建出一個強大而又靠譜的認知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每一段旅途都是追尋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