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傢具中穿帶是個什麼樣的東西,一文讀懂燕尾榫與穿帶
在介紹穿帶前先來說明一下紅木傢具穿帶刀,也叫龍旦刀、龍檔刀或燕尾榫刀,這個刀具是專門用來做實木傢具穿帶用的,刀具的形態如下圖:
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傢具對帶的製做各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千百年來,這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關鍵部件,一直默默無聞地充當著無名英雄的角色。
「穿帶」是中國古傢具上的重要部件,其重要性就象梁架對於房屋,脊柱對於人體一樣,傢具的帶出現了問題。如傢具損壞後對「帶」又維修不當,便如落井下石,加速其毀壞的進程。
中國古傢具上的「帶」
「帶」,在古代木工術語中,專指貫穿於木器平面部件內側,對其變形起管束作用的一類橫木。由於其大都設置在板材的中間部位,很像人的腰帶,故俗稱為「帶」。
其與「腰棖」的最大區別在於,帶雖可管束木板,防止其變形,但並不會截斷其通順的紋理,通常只是在內部較隱蔽的地方使用。因此,並不太引人注意。而腰棖則是明露在內外兩側的,並要截斷板材紋理的。
眾所周知,木材有干縮濕漲的性質。中原地區四季分明的季風氣候,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乾濕不定的氣候條件下,頻繁地產生劇烈的干縮濕漲運動。一旦處理不當,輕則開裂翹曲,重則破壞榫卯結構。
經過痛若的失敗與艱辛的探索,古代工匠發現,只有順應木材的天然屬性,將板材的一側做燕尾開口,穿牢在幾根堅固的帶對應滑軌的橫木上,使其只能沿橫木方向滑動,就既可適應其干縮濕漲的變化,又可控制其不向其它方向開裂翹曲,從而獲得一個堅固、平展、紋理通直的平面。
這根神奇的橫木,即是聰明的古代木匠面對中國獨特的客觀環境發明的「帶」。
大多數帶,是配合著攢邊裝板的工藝而起作用的。即四條木邊通過四角格肩合成一個木框,用帶將較薄木板穿束平展後裝嵌在其中,使所有木料的易吸潮、易變形、易開裂、不美觀的端面立茬,全部的隱蔽封護起來,免其日後發生損壞,從而獲得了一個完全由通順木紋組成的平面,或作桌面,或作櫃門,異常美觀堅固。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工藝的封閉式構成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種極強的裝飾美和構造美,形成了中國古代傢具最基本的結構特色和裝飾基調。其餘眾多的層出不窮的結構形式和裝飾手法,大都是圍繞著依附著這一基礎而發揮發展起來的。
「帶」按結構功能分類
穿帶:通常所說的「帶」,就是指「穿帶」,是最常見的一種帶。其薄長的梯形燕尾「穿簧」應做得一頭大一頭小,兩端相差約2—3毫米。以便能在「帶口」內越穿越緊。帶口的深度一般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芯板的厚度。
通常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帶,大多數傢具上都是多根並用,其間隔應在20—50厘米不等。最外端兩根帶距抹頭的尺寸應是中間間隔的二分之一。較窄平面上的幾根帶的大小頭方嚮應一致,以便使面芯板能向同一方向抽漲,保障面板上有一側是沒有「抽漲縫」的完整平面。
較寬大的平面,如方桌面,畫案面等,其伸縮變化量較大,如把抽漲縫留在一側,干縮時常會出現「透天」等缺陷。這時,穿帶的大小頭要交替著向相反方向穿人,把抽漲縫分散在前後大邊兩個位置,以免出現「拔簧」透天的現象。
貼帶:是穿帶的一種簡化,其緊貼在裝芯板的內側,沒有穿簧和帶口。常用在較薄、較小的柜子裝芯板的後面。清中期以後,國運衰敗,蘇作「行活」傢具用料更加精打細算,往往椅面、櫃門的芯板常薄至3毫米左右,無法出帶口穿帶,因此,貼帶日益流行。
其既可增加強度,又省工省料,往往只需一個膠點或兩根布條,即可拉扯芯板及控制其伸縮方向。雖可說是事半功倍,但並不延年,一旦損壞,難以修理。貼帶是在艱難的商品經濟環境下沒有辦法的辦法。
托帶:與貼帶結構相同,沒有穿簧,多用在桌面和椅面下起承托作用。清代蘇作桌椅的瘦木面芯下和廣作傢具的石板面芯下,用的都是托帶入清以來貼帶與托帶的使用日漸頻繁,為圖省事,往往在一個桌面下同時使用穿帶和托帶,大有年代越晚,用得越濫的趨勢。
撒帶:是指四周不用邊框的較厚木板上的穿帶。因為其兩端沒有大邊管束,故稱為撒帶,多用在圓角櫃的悶倉蓋、銀柜上蓋、冰箱蓋等部位。
平帶:是將撒帶露於木板外部的部分去掉,只留下梯形燕尾穿簧,使之與木板平齊,給人以平整光凈的感覺。常用在獨板折屏等需要兩面觀賞的傢具上。
彎帶:是用在床、椅棕藤軟屜下面的呈下沉曲線狀的帶。其作用是支撐著邊框,防止棕藤回拉使其變形。雖然,它起的是棖的支撐作用,但其間接的、最終的作用還是維持了平展堅固的藤面故仍稱其為帶。彎帶貼近藤屜的一面,往往被倒成渾圓的泥鰍背狀,以免藤屜下沉時磨斷棕繩。
抄手帶:是用兩根梯形的木條,對頭插在厚木板側面貫通的透眼內,像人的雙手「抄手」一樣組成一根帶。因其內外不見帶口,故稱暗抄手帶。其外觀整潔堅固,多用於較厚重木料拼成的平面。如大型架板畫案或牌匾等,筆者曾見到過一個明代畫案,其面寬大,用多條碩重板材拼成,至今完好平展,就是用此帶穿成。古建的城門院門也常用此帶。
有些民間的「憋死貓」門格也是用抄手帶攢結,但可見到明露的帶,亦稱明抄手帶。
竹穿帶:中國古傢具中的竹傢具歷史悠久,獨樹一幟,品味不凡,曾受到皇家及民間的普遍歡迎。歷代的宮廷繪畫和民間年畫中都有大量的形象記載。唯竹材扎接成支架容易,展成平面難。為此,古代匠師巧用竹性,創造了穿結竹材平面的竹帶。其做法是:趁濕將竹材劈開並壓展成平面,然後將其內面需要安裝帶的位置的竹青以下的竹黃橫向割斷撬開,並將一堅韌竹條製成的帶,趁嫩穿入此翹起的竹黃斷口內。巧妙的竹穿帶便告製成,待竹材幹燥後,堅固美觀且不易鬆散。
帶與帶之間的排列形式有多種多樣,從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產地、年代、品種、用料的工藝特徵。
「帶」的排列形式
平行排列:是最常見的一種最基本的排列形式。即不贅述。
丁字排列:常見於晉南地區民間遺存的形制極古樸的漆木傢具上。其結構是在臨近卯頭的帶的中間打透眼,用一狀似門插桿的短托帶穿過並備死在卯頭上。此結構的目的是加強固定卯頭的力量,以避免年久卯頭鬆脫。
十字排列:多見用於明代工藝講究的正方禪凳,圓綉墩等帶藤屜的傢具上,是彎帶的十字交叉。
工字排列:常見在經典的明式蘇做黃花梨、南榆長方凳的藤屜上應用。是在兩平行的彎帶中間夾嵌一塊小木板起加固作弓。
豐字排列:多見用於做工精良的黃花發、紫檀、紅木等方桌上,大多有清前期味道。其工藝多為造辦處風格。其結構是在兩根或三根較厚的穿帶上,緊貼桌面下芯板的拼縫處刻口,使一較薄的托帶沿木紋方向月穿過該刻口內。完全蓋住拼縫,兩端連結在卯頭上。並多用披麻掛灰的漆里封護,此結構費工費料,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
井字排列:亦稱九宮格排列,多見用於蘇作用癭木做面芯的桌椅上。是將縱橫數根托帶用互刻榫組成方格狀網屜,用以承托橫順紋理差異不大的強度又較低不便刻帶口的癭木面芯板。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
八字排列:是指穿帶呈不平行的八字排列,通常能在晉作的半圓桌上見到。大漆牌匾上也有這種做法,前者是為了便於圓桌邊輞的安裝,後者是為了防止厚板木胎的開裂變形。
四角排列:亦稱「把角彎帶」,一般能在蘇作櫸木傢具上見到,是用四根較短小的彎帶斜置於床凳藤屜的四角,支撐著四邊。其設計合理,省工省料,手法簡練,受力均勻,自身強度高,對邊框損失小,是一種極好的事半功倍的設計。
各種帶的不同的斷面形狀,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差異變化。早期經典的明式黃花梨鐵力傢具的帶的斷面多為見稜見角的方形。絕不倒棱倒角。清初宮廷盛行紫檀傢具,精工製做的造辦處風格傢具上的帶,其斷面多做成起陰線或抹圓棱極具裝飾味。
同時,講究的掛漆里的工藝也要求把帶要倒成圓棱或「指甲圓」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民間各流派的傢具。乾隆時期以後的京作、蘇作傢具的帶幾乎都倒成了八字棱或指甲圓棱,只有極少數偏遠地區和部分廣作徹紅木傢具上保持著方角方棱的帶,前者是因閉塞而落伍,後者則是因料足而炫耀。
「帶」肩部的造型變化規律
早期明式傢具及正宗蘇廣傢具的肩部多是平齊的。清前期造辦處風格的部分傢具肩部多是格肩與大邊交合的。北方民間傢具因用料碩厚,其帶用料厚度往往超過桌邊,故其帶肩多削成八字抹頭肩或圓形饅頭肩。
"帶」榫與大邊交結規律
形制古樸的民間漆木傢具多為透眼備破頭楔結合。樣式較老的明式黃花梨鐵力傢具多用大進小出榫結合。清代精美的硬木傢具幾乎全是用半榫結合。所有半榫結合的帶榫上只有蘇作的用竹釘固定。廣作的從不用竹釘固定。
做帶用的材料應選堅實緻密,紋理通直、沒有節疤劈裂的木材。唯不可用楊柳木,因其纖維極短,抗剪力極差,會出現齊茬斷的現象。還不如松木杉木好。
「帶」常見的材料
鐵梨木:是最優選的做帶的木材,因其本質堅重,纖維通直長硬,抗剪抗壓力均極強,可使面芯帶口的尖角在其燕尾穿簧間暢決的滑動。故明式經典的黃花梨傢具大都用鐵力帶。
杉木:木質雖軟,但柔中有剛,有一定的抗壓抗剪強度,寧彎不折,又廉價易得不易腐朽,用其做帶可在帶口內「硬下」,使帶和芯板緊密配合。是較經濟適用的一種材料,常用在蘇作的各種傢具上。
黃花梨:常用在最高檔的有宮廷風格的精美黃花梨傢具上,一般年代較早。
紅木:常用在廣做紅木傢具上。
南榆:常用在蘇做南榆傢具和較晚期蘇作黃花梨及紅木傢具上。
北榆:多用在北方民間漆木傢具及北京魯班館改造修理的硬木「倒飭」活上。
銀杏木:多用於早期黃花梨及櫸木蘇作傢具上。
核桃木:多用於晉作傢具上。
紫擅:在極少數造辦處風格宮廷傢具上可見到。
「帶」常見的修理方法
凡古舊傢具出現面板翹裂等毛病,大都是因為穿帶出了毛病。
墊:如帶通體損傷不大,只是穿簧與帶口配合不緊而略有鬆動。多是由於帶年久干縮所致,可用老藤皮墊在穿簧與帶口之間的間隙內,即可將二者穿緊。老藤皮韌滑,薄而不斷,是修帶的絕好材料。
補:如帶的燕尾穿簧榫破裂損壞嚴重,要對其進行修補,先將其沿原燕尾角度向下剔平修整若干,再用堅韌的木材粘補,製成原狀。
托:如原帶簧完全損毀。可將其穿簧完全刨光。再向下重新開出簧口,與大邊組裝時可在大邊帶眼內墊木片把帶原位置托高。此法雖外觀上天衣無縫,但對帶榫的強度有影響。不可輕易採用,應視帶的厚度而為之。
貼:如帶簧榫損壞十分嚴重,並牽扯到以下相鄰部位。可將其徹底截去約一厘米左右,重新貼上木料做出新簧,除用膠粘外,還可用螺釘或竹釘來加固。這種方法可較好的保持原帶的外觀觀賞效果和文物價值。
接:穿帶榫肩裂斷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損壞。應視具體情況設計出合理的榫接方法。原則是新榫粘合處應盡量避開受剪力較大的原肩部。
換:如舊帶徹底損壞或丟失,確已無法修理,只好換成新的。
製做新「帶」時要注意
一、木料要充分乾燥。
二、下料時縱向要長出實用尺寸約10厘米。
三、只先裁出燕尾簧;暫不要開兩端榫肩。
四、待燕尾簧徹底貫實於芯板帶口內後,再目劃榫肩位置開出兩端樟肩。
五、外觀要完全按原樣複製。
版權聲明:由於部分文章來源於網路,另外有些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
取得聯繫。若涉及以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或處理。
木工刀具論壇「zjwoodtools」[微信號]
承接|刀具廣告|軟文推廣|求職招聘|微信推送
※竹木做個全隱燕尾榫盒子
※可移動式木工台鋸電木銑倒裝工作台設計圖紙
TAG: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