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減負,為什麼減成了負擔?

減負,為什麼減成了負擔?

距離兩會結束已有一段時間,教育部長再次擲地有聲地要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要嚴格落實「減負」,大力整頓校外輔導,杜絕擇校,認真執行就近劃片入學,控制作業量,保證每天不少於九個小時睡眠時間,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從部長良苦用心的措辭背後,我們不難發現,教育這一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其中的很多問題之前就多次提出要解決,問題卻長期存在甚至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不了了之而備受詬病。一時間「減負」好不好,「減負」能否真的把負給減下來,是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減負」好不好,這個問題的回答,孩子所處家庭對教育的觀念不同,回答截然相反。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成績越好的孩子的家庭對「減負」態度最冷淡,因為無論「減負」減與不減,孩子的教育不投入時間精力,成績怎麼會繼續保持高人一等的狀態?怎麼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這種家庭最擔心的是自己原本佔據的優勢很可能就會因為「減負」而流失。那些認為孩子成長應該順其自然,表現平平的孩子的家庭對「減負」態度反應平淡,因為「減負」怎樣,孩子的資質和習慣就是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隨遇而安,與我無關,基本屬於無感一類;而那些對孩子教育期初沒什麼太多的關注,但是隨著成績的比較處於下風卻仍對孩子的成長同樣抱有期待的家庭而言,「減負」成了解決這一矛盾的一劑良方,他們很多時候迷戀政策對這一群體的眷顧,認為只要「減負」就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關注,得到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體現教育的公平,縮小甚至平衡前兩種家庭狀態孩子學習發展上的差距。這一類家庭是最堅定看好「減負」的群體。因此,我們發現,家庭對「減負」的態度,由於孩子父母的教育觀念的差別,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減負」中強調對校外輔導亂象進行大力整治,中國最大的兩家輔導機構新東方和學而思負責人被約談,其中新東方的BOSS俞敏洪對校外輔導整治對外聲明,新東方全力支持教育部的做法,但是俞敏洪採訪中的一番話,道出了中國教育的一個玩味的問題,他說,「新東方的出現,是中國教育問題的產物。」言外之意,就是正因為中國教育自身教育資源不公平的問題,才導致了新東方輔導成為許多家長維持孩子教育公平的有力補充。新東方和學而思都做上了市,市值好多個億,可見其背後有多少渴望獲得優質教育資源補充的家庭硬生生堆砌出了這種奇蹟,他們才是真正貫徹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一個超級群體。從這裡不難看出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家庭要讓自己的孩子上各種興趣學習輔導班?矛頭直指一個答案,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在應試分數的強大現實面前,孩子理想中的發展,直接涉及到未來孩子成人之後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如何佔據最有利的位置。根據相關的社會學統計報告,名校畢業大學生往往薪酬會更具優勢,這也將有意無意地對職業發展預期升職、配偶選擇、下一代培養、物質發展等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由此從這一代開始,子女要上好學校,要上名校,幾乎成為了最直接最現實的途徑,因為,在中國誰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就意味著誰將在未來的社會職業成就發展的位置更具優勢!在這種思維影響之下,「減負」反而催生更多的現實焦慮。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門相繼頒布了八個減負政策文件。如,1988年的《國家教委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簡稱《若干規定》)、1990年的《重申貫徹〈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的通知》、1993年的《國家教委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簡稱《指示》)、1994年的《教育部關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2000年的《教育部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簡稱《緊急通知》)、2009年的《教育部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2013年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簡稱《十條規定》),加上這一次,「減負」喊了九次之多。不可否認,「減負」的目的的確是好的,是為了讓教育重回公平的屬性,而不是繼續成為階層分化的隱形推手,減少大眾對教育公平性弱化的批評和抱怨,是教育需求和教育現實矛盾的稀釋良方。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公平性體現是比較全面的,例如掃盲運動,婦女學習文化等等,鄧小平同志於撥亂反正之後1977年重啟高考,考試選拔成為一種最為公平的手段,並且也成為了截止到現在頗有微詞卻無法替代的最有效的方式。九年義務教育的鋪開,是最能直接體現基礎教育公平性的舉措。那麼,教育的分化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是經濟的高速發展驅使了家庭收入遞增背後對下一代培養延續所處階層優越性的本能。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過去通過學習知識藉助高考的平台改變了所處階層的位置的人,成為大學生不僅僅是象牙塔下驕傲的一員,更意味著一份有尊嚴和較高收入工作的未來願景。有無數的農村孩子通過高考離開了農村進入城市,進入政府機構甚至出國深造,眼界和生活的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人組成家庭之後,由於深諳自身成功的背後,自己所受到的知識教育功不可沒,因此這些家庭對下一代的培養自然而然地會延續自己的成長曆程,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意味著維持甚至超越這一代的成就。這一類群體是教育投入最堅定的支持者,最重視孩子的教育程度。其次,「樹典型,立榜樣,搞先進」的行政化思維的根深蒂固。常言道,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沒有典型就沒有超越。本來樹立典型先進,原本就是為了鼓勵和促進生產工作效率,對積極努力付出的人群給予肯定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這一手段放在教育上,往往就打破教育的公平的社會屬性,催生了名校效應。例如我們所謂的「省重點」「市重點」就是在某省或某市當中,以成績升學率錄取率為考核標尺,進行了排名,然後由主管部門進行"重點"表彰,所獲得「重點」稱號表彰的學校,為了獲得優質生源,自然就藉助媒體的宣傳作用催化了社會大眾輿論對該學校「重點」地位的認識,大部分老百姓就容易接受這種認識,哪個學校北大清華錄取最多,這個學校就是重點名校,也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若能進入這些「重點」學校,三年後就有更高的可能和概率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看看各個「重點」學校每年招生宣傳時校門前擺放的展板和條幅,無一例外都是本校今年高考考上名牌大學多少多少人。樹立「重點」,由此產生的學校與學校間的分化便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有比較,自然就產生差距,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道理。高中,是不屬於義務教育序列的範疇,對優質生源的爭搶,其實就意味著一個學校下一年是否能夠獲得「重點」以及老牌學校是否能繼續保持「重點」的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生源更容易得到好成績,自然就是名牌光芒延續的法寶之一。那麼,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教育,公平性也同樣被分化。例如人人頭疼的小升初,名校錄取的標準往往集中在藝術特長、奧數難度、外語水平三大標配,這些人為設置的門檻,其核心就是名校要在錄取當中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優質生源,因為上面提到,對於名校而言,只有優質生源作為火種,才能保持「重點」稱號的光芒萬丈。這就是導致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名校效應的背後所催生了每一個普通家庭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具備小升初的三大選拔標配,就意味著進不了名校,得不到理想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而名校高中機會減少,北大清華乃至孩子人生未來的美好預期幾率存在逐漸喪失的可能。試問,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中國父母,能不焦慮泰然處之是多麼困難!名校的生源名額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一旦充斥了無限的嚮往,競爭便不可避免地展開。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實力更強,獲得更高被名校錄取的概率,課外輔導是最直接的選擇,於是,各種藝術特長班、奧數補習班、英語興趣班如雨後春筍般孕育而生,巨大的需求市場必然催生滿足需求的服務行業,課外輔導市場如新東方、學而思等輔導巨頭的出現,並非經濟發展的奇蹟不過是形勢造就的產物罷了。由此開始,孩子,不僅除了要在學校學,而且在校外更是要拼,我們常講,要一切為了孩子,可極少人去想,這樣做,孩子他自己人生的一切是為了什麼?學校和課外儼然都不能輕易地放棄,那麼「負擔」越來越重便成為了不可迴避的現實。這些負擔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往往還導致了經濟負擔的沉重感。例如「學區房效應」,教育部門「減負」體現教育資源的公平性,不考試採取按片劃分入學,然而「重點名校」效應直接催生了高價學區房,一個家庭的孩子如果想不通過考試而以最直接最省事的辦法進入重點名校,那麼買劃入此校的學區房最為便捷。買高價學區房,對普通家庭來說,豈能不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減負,表面看是減少課業負擔,讓孩子們能更加健康的在學習生活中成長。可只減表面,壓火山口式的舉措,往往治標不治本。作業量即便減少,孩子留校時間延長,輔導機構全面取締,難道我們孩子的負擔就真的少了嗎?為什麼社會輿論對本次減負的論調反應平淡,焦慮沒有降低?因為「減負」並沒有減掉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的現實矛盾,並沒有完全落實教育公平的理性回歸。我們只看到的現實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教育資源優質的差異化,名校效應背後盤根錯節的利益瓜葛依然存在,學業難度降低而錄取考試難度由於錄取生源名額有限的門檻難度並沒有絲毫減弱。這兩個最關鍵的核心問題,也是家長和孩子最重視的負擔沒有被減掉,「減負」終究還是不可避免的成為一種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還直接導致物質上的負擔。

我們堅信人生來平等,也肯定每一個孩子在智力理解能力等先天因素的差異化,也看到父母家庭對孩子在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上個體的區別。但至少,基礎教育的起點必須是公平的。現實當中,我們依然看到的是,學歷越高的家庭越重視孩子學習的培養;財富水平越雄厚的家庭越重視孩子知識和眼光的積累;而仍然看到,農村和城市底層者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在與前兩者家庭孩子的競爭中被淘汰。劉強東給母校捐款一千萬人民幣作為幫扶學困生的基金,五年間提出申請的學生竟然寥寥無幾,因為來自寒門的學子越來越少。十年來全國各省市高考文理科狀元的家庭背景的調查結果,也再次給教育的發展敲響警鐘。我們希望,給我們所有的孩子一個公平的起跑線,讓他們的未來可以各自飛翔,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庖論教 的精彩文章:

TAG:文庖論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