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隕落的明珠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面積五千二百餘畝,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有「萬園之園」之稱。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時節會來這裡理政,故圓明園也稱「夏宮」。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1722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乾隆年間,圓明園進行了局部增建。嘉慶年間,綺春園進行了修繕和拓建。道光年間雖國力日衰,但仍對圓明三園有所改建。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因此遭英法聯軍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皇家園林再遭劫難。在抗戰時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最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圓明園也受到某些破壞。 圖為圓明園毀壞前的景象,來源於網路。
遭焚毀後的圓明園遺址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被保護起來,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開始採取植樹保護措施,1976年圓明園遺址隨成立專營機構。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向社會開放。 圖為圓明園如今最完整的景象。。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
圓明園佔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等於8.5個紫禁城。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州」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 圖為水上景色。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中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曆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瀋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圖為水上景樓閣。
圓明園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婉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
圓明園西岸的坦坦蕩蕩,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綉。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到2012年為止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銅像已回歸中國,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 目前,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8個回歸中國,其中龍首目前在台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則下落不明。
百餘年間,幾代人試圖重建圓明園的計劃也在爭議聲中幾經波折,從修復園中古建,到異地「重造」圓明園,每個計划出台都能挑動中國人最敏感的歷史神經,掀起新一輪「修」與「存」的論辯,並逐漸形成「廢墟派」和「重建派」兩大陣營,辯論曠日持久,然而始終沒有形成定論。但是圓明園的歷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它的毀滅時刻告誡著我們: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TAG:超級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