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百家姓米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原來是這樣啊

百家姓米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原來是這樣啊

米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9位。米姓的起源有六個說法:其一:米姓來自兩周時期官職;其二:米姓來自遠古時期舜的後代;其三:米姓來自先秦楚國米芾的後代;其四:米姓來自隋唐時期米國漢化改姓;其五:米姓來自回族漢化改姓;其六:米姓來自滿族漢化改姓。歷史上米姓的重要人物:北宋著名書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北宋初期開國大將米信,南宋著名書畫家米友仁,杜阮黃氏始祖黃源深的原配夫人米氏太夫人, 明朝著名書畫家米萬鍾,清朝著名書畫家米漢雯,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米文和,清朝初期回族起義領袖米喇印等。

遷徙分布:分布地域,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當代漢族米姓的人口大約有43萬,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5%。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米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河北二省,大約佔全國米姓總人口的31%,其次分布於重慶、河南、甘肅、山西、四川、山東,這六省市的米姓又集中了40%。湖南為米姓第一大省,大約佔米姓總人口的18%。全國形成了以湘、渝、豫、冀為重心的米姓分布區。

在廣西北部、湘黔渝、雲南東部、甘川鄂大部、陝寧、青海東部、蒙晉大部、京津冀遼、山東西北,米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6%以上,以上地區復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0.5%,居住了大約67%的米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部、山東部分地區、山西南端、河南、皖蘇北部、湖北東部、江西西部、廣東北部、廣西南部、海南西部、雲南中部、四川西部等地,米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12%之間,其復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5%,居住了大約22%的米姓人群。

(一)宋朝時期,米姓大約有6萬5幹人,佔全國人口的0.08%左右,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米姓第一大省是陝西,約佔全國米姓總人口的2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河北、湖北,這三省約佔全國米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江蘇、安徽、河南。(二)明朝時期,米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3萬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四十九位以後。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山西、雲南,這三省的米姓集中了米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南、河北、四川、福建、河南等。陝西為米姓第一大省,占米姓總人口的39%。

(三)據北宋畫家米芾自己考證,米氏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羋氏。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證」,由於中國幾乎沒有人姓羋氏,可見羋姓都改為同音的米姓了。一說則是黃帝之孫顓頊姓羋被周武王封於楚國後,因羋與米同音則改為米。而另一說則是因為羋姓曾經是人口眾多的龐大貴族家族。秦滅楚國之後,楚國羋姓貴族,為了躲避迫害。於是把姓氏改成字型相似,而且同音的「米」。

也有說是因為在書寫過程中不便,而將「羋」字簡化為「米」字。又據《唐書》記載,「米」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中國甘肅省臨澤縣)有個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中國烏茲別克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當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融入漢族,其中就有「米」氏。其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並以漢字「米」為氏。米氏族人後來主要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

趣聞典故: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趣的是,這七件事也是七個姓氏。生活用品系列姓氏【柴姓、米姓、油姓、鹽姓、醬姓、醋姓、茶姓】統計數據;姓氏 人數(人)柴 807,463米 380,302油 6,651鹽 168醬 少於100人醋 955茶 13,478;在這七個姓氏中米姓人口數量排第二。姓氏來源,米(mǐ)姓源出有以下幾種。

源流一,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舍人,亦稱米史、粟史,為西周之始即設置的官位,長官為舍令,官稱舍人,俗稱米史令、粟史令,下屬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役若干人。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國庫的九穀六米之出入,歸地官府司管轄,為周王朝時期的重臣之一。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舍人掌米粟之出入。米粟,九穀六米。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在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米氏、粟氏,世代相傳至今,如開國大將粟裕就是。

源流二,源於姚姓,出自遠古舜帝,屬於以先祖學名為氏。舜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因為他的眼睛有兩個瞳仁,因此又稱重華,因為舜帝出身於有虞氏部落,是黃帝支系的一個大族,以後逐漸南遷至山東地區,分衍出許多支族。庠,亦入學有成之人。春秋時期的魯國謂之為「米廩」。源出「虞帝(舜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在典籍《周語》中解釋:「廩於借東南,鍾而藏之。

廩,御廩。一名神倉,東南生長之處。鍾,聚也。為廩以藏所借田,以奉粢盛。」粢盛,就是祭器內的穀物。後世,將人才比作代代宗承的「粢盛」,表示出中華祖先將人才的培養重視逾於己之生命,因此將人才培養比如米廩,入學之童滿一年後,即由其師為學童起一學名,列入宗譜之記。在後世歷朝歷代,特別是大隋王朝正式創建科舉制度以前,許多具有庠生資格的人,多有以起身份為姓氏者,稱米氏,其源紛繁,不可一論。

源流三,自奚族,出自宋朝時期米芾的後裔,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米芾,是宋朝著名的書畫家,他自稱「是先秦楚國的後裔,本姓羋」,即羋芾。實際上,米芾是奚族人(庫莫奚族)的漢化後裔,與楚國羋姓毫無干係。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他極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羋氏雲山,極其富有創造性。據說,米芾書法、繪畫、詩作皆天下一絕,寸墨尺金,但就是總覺得自己的姓氏筆畫太多,因此改「羋」以同音字「米」為姓氏。有如此「懶惰」的先祖,其後代便都欣然接受這個榜樣,均以米為姓氏,稱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外夷,出自隋唐時期西域米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南宋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米,西域米國人,入中國者,因以為姓。」王應麟則在《姓氏急就篇》中說:「米氏,胡姓。唐米逢、米遂、米暨、米實、米海萬;五代米君立志誠;宋米信、米璞、米贇、米芾、子友仁。芾以米氏為楚冒。又複姓,党項有米禽氏。」

思在《姓解三卷》中也說:「米,胡人姓也,今南方有米國。」可知米氏最先源於西域米國,而米國最早為中國所知是在隋朝。西域米國即昭武九姓國之一。該國原信奉祆教(即拜火教、摩尼教),進入中國者漢化,後裔融入漢族。有些人以為西域米國後裔可能會是回族,那是錯誤的。因為米國以及昭武九姓國根本不信奉伊斯蘭教。米國信仰祆教(摩尼教),該教在宋元時期與源自佛教的白蓮教融合。成為當時底層貧困人民的信仰,常被用於發動農民起義。唐朝的西域國家主要信奉佛教和祆教,新疆、中亞都是佛教區。當時只有離中國最遠的阿拉伯(大食)人才信伊斯蘭教。米國人來中原定居,留居之人通常以國名為姓氏,後來取諧音漢字「米」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回族米氏,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國的米氏。該支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肅高台),為「昭武九姓」之一;在漢朝時期歸屬於匈奴,遷至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兩河流域(今烏茲別克共和國薩馬爾罕省)之後,建立了米國。米國人在唐朝時期進入中原後,子孫遂按漢俗以國名漢化為姓氏,稱米氏。唐朝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被劉禹錫譽為「唱得涼州意外聲,能變新聲作舊聲」的著名樂師米嘉榮,便是西域米國人。

⑵.回族中原阿拉伯名為「米納勒」的族人,後取諧音漢字「米」為氏。⑶.元朝時期的邊帥、山西大同人米開庵,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歸附於明太祖朱元璋,次年,他被調任福建邵武衛長官,直至年老辭官後,定居在邵武,為今福建米氏回族先祖。源流六,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米佳氏,滿語為Mi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後多冠漢姓為米氏。

⑵.滿族密扎氏,源出卦勒察女真,滿語為Mija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後多冠漢姓為米氏。⑶.滿族索察氏,滿語為Soca Hala,漢義「還願時撒的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米氏。源流七,源自羋姓,出自先秦楚國的後裔,屬於以音訛為氏。據史籍《史記·十·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繫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在歷史上,有先秦楚國王族後裔,在楚國滅亡之後,以先祖姓氏「羋」的同音字「米」為姓氏者,以避秦軍殺戮,由此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自稱米氏正宗。該支米氏族人皆尊奉楚國之祖鬻熊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其他米氏合譜。

傳統文化,郡望堂號,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東巨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嘉祥、兗州、魚台、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遼陽郡:即遼陽,名稱始於小遼水,「水北曰陽」。漢朝時期,遼陽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斂名遼陽。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遼陽市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歷經秦、漢、三國時期,均屬幽州遼東郡的轄地。西晉時期屬平州遼東郡。東晉時期的前燕、前奏、後燕等建立割據政權,仍屬遼東郡。從北燕經南北朝到隋朝時期,被高句麗割據。唐朝時期屬安東都護府。國民黨佔領時期仍沿用舊制。1949年後實行市、縣分治,屬遼東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屬鞍山市。1961年市縣分抬,仍屬鞍山市。1966年改為遼寧省轄市。196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仍為省轄市。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中國河南省南陽市。

家譜文獻,河南新密米氏族譜,(現代)米保全等修,1997年計算機排版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河南開封杞県湖岡左窪米氏家譜。州米氏族譜,(現代)米六章、米進榮修,1998年計算機排版膠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山東泰安回族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寫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濟南軍區陸軍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教員趙錦鐸處。

廣東南海葉米大堂世守書,(民國)葉弼俊編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國紐約國立圖書館。鄧河米山祠三修支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南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卷。得姓始祖,舜帝、米芾(羋芾)、米嘉榮、米開庵。

各支始祖,米洪崖:原居山東兗州曲阜縣太平庄圳壩上銀杏村,其曾孫米惟雅兄弟四人,於宋徽宗時奉旨征蠻,之後諸公歸籍,獨惟米雅留湘,開基於辰溪縣永和鄉龍頭庵紅花園,分布於湘西各縣。辰溪米氏自明嘉隆以後即為文學世家,如:米萬鍾,甕安令;米助國,天啟進士;米肇頤,崇禎歲貢,有《踞松吟》傳世;米元倜,崇禎舉人,有《羅峰文集》三卷、詩集十卷、詩餘二卷;米元侗,有《滿竹園集》傳世。

米朝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辰溪擇居新化田坪(現溫塘鎮)米家崖。生福、祿、壽三子,壽生正祖、正宗、正功,開三房。後人分布於新化、懷化、沅陵、隆回、洞口等地。班次同辰溪米氏,與辰溪米氏合譜。是為湖南新化米氏始祖。米天明:明初自湖南辰溪遷漵浦縣,現主要集居八斗壠、米家莊、虎皮溪、虎兒岩。是為湖南漵浦米家莊始遷祖。米君祿:是為湖南漵浦虎皮溪始遷祖。米世亮:是為湖南漵浦虎兒岩始遷祖。

字輩排行,山東濟南老寨村米氏字輩:「起士文宗青成長雙守豐廣繼德志龍」。另有齊河米三里米氏字輩:「大亭山登兆,文明傳家遠」。山東兗州曲阜、湖南辰溪、新化、漵浦、麻陽米氏字輩:「祖澤光昭允仁賢慶久長承家先孝友立本自倫常學必純方顯心存敬乃章儒生咸志道發達啟嘉祥繼緒宗文武肇基溯魯姜習修期致遠信義為之綱業尚工耕讀治隆繁富強楷模存萬世運命際明良」。湖南永順米氏字輩:「顯承澤惠欣」。湖南米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仁賢慶祖長世久昌隆遠」。四川、湖北宣恩米氏字輩:「祖澤光昭遠仁賢慶久長承家先禮孝發達識書常」。四川東、重慶米氏字輩:「孟思紹永福萬廷希家軍」。

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襄陽博士;長通參謀: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號襄陽博士、海岳外史。官至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書史》、《畫史》、《寶晉英光集》等。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文學家米放,字長通。隱居剡溪。曹王皋鎮江西,闢為節度參謀,後召為拾遺,不赴。其詩文多行於世。

順天友石;梁若居松: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太常少卿米萬鍾,字友石,萬曆進士,官江西按察使。為魏忠賢所惡,削籍,後為太常卿卒。生平蓄奇石甚富,稱友石先生。善書畫,有《篆隸訂訛》。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米肇灝,字梁若,明崇禎歲貢,入清後,遯居城東,蔬食菜羹,行吟不輟,有《居松吟》。

無章畫派;嘉榮歌聲:上聯典指北宋書時期的畫家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遷居襄陽,後定居潤州。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外郎。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行草書用筆俊邁豪放,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畫山水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畫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稱。著有《書史》、《畫史》、《山林集》等。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米嘉榮,善唱歌。劉禹錫有詩句:「唱得涼州意外聲,故人惟有米嘉榮。」、「三朝供奉米嘉榮,能變新聲作舊聲。」

隴西世澤;襄陽家聲:全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書畫家米芾事典。名聞八友;堂列三賢: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米楷,與陳耽等人友善,當時人稱「八友」。下聯典指南宋時期的米憲,嘉泰年間曾任瑞州太守,與東城、欒城被當地百姓共祀於三賢堂。五言通用聯:松性淡逾石;鶴情高不群:此聯為清朝初期的書畫家米漢雯題贈聯。

小旗村店酒;微雨野塘花:此聯為唐朝時期的戲曲演員米都知詩句聯。七言通用聯:樓萬山風景聚;墨池濯硯魚龍藏:此聯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聯,米公祠位於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為紀念宋朝書畫家米芾而建。雲來清靜當深處;簾卷霞明向遠開:此聯為明朝時期的書畫家米萬鍾自撰聯。小樓刻竹聽春雨;白晝垂簾看落花:此聯為安徽省無為縣米公祠聯。旖旎雲錦秋花起;清照湖山皎月明:此聯為北宋書法家米芾詩句聯。十言通用聯:翰墨淋漓,繼世友仁妙筆;風神俊逸,聚觀海岳風姿: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敷文閣直學士米友仁,米芾子,善書畫,世號「小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意臨對於學習書法很重要,精美的米芾書法意臨作品,請大家收藏
顏真卿《爭座位帖》,米芾稱它是「顏書第一」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