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在,家在;媽不在,人生只剩歸途——母親節和媽媽一起看的視頻

媽在,家在;媽不在,人生只剩歸途——母親節和媽媽一起看的視頻

作者:法一

與佛友日行一善!

1

1

今天是地藏齋也是母親節,同修們對自己的母親親口說一句「母親節快樂」了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家語.致思》這話告訴人們:孝敬父母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去做的事情,而應該在平日里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請問你記住父母的生日了嗎?我們都應該銘記,感恩父母的恩德。

母親節,別讓你的媽媽只活在朋友圈裡。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過關於母親的經典或故事;從小到大,很多人也一直在母親的教導與嘮叨下成長。回想起來,有的讓人感懷,有的讓人感動。這些情節,這些細節,總能迅速直接抵達心靈的最深處,讓人為之一動,讓人產生共鳴。末學這兩天看了一個視頻挺有感觸的,與同修們分享。

我們學佛人要懂得盡孝道,行善盡孝不能等,趁老人還活著的時候多儘儘孝,不要等到過世之後才來後悔。我們學佛人有慈悲心,把這個世界上所有比我們大的長輩都看成是我們的長輩,慈悲才能有愛,擁有慈悲,你的人生就會擁有財富和成功。

我長大了,媽媽老了;

我長高了,媽媽的背駝了;

我懂事了,媽媽記不清事了;

我事業有成想要孝順她老人家,她卻已經走了。

媽媽總是盼望我快點長大、快點有屬於我的事業,

孰不知就在這同時,她正在一步步地悄然離開。

忘記媽媽的生日,我們總是給自己找太多的理由,

她對我們的生日,卻牢牢刻在心裡。

我一個人背著行囊走了很久

時間流逝了我對童年的記憶

空間抹殺了我對故土的懷念

直到有一天

我打開行囊

裡面裝滿了母親的叮嚀與期盼

才明白

我一直都是在母親的心裡遠遊

我走了多遠母親的心就有多大

可我的行囊從未裝過母親的孤單與思念

母愛比容納百川的海更博大

我會走得很好

因為有這無邊的母愛伴我上路......

【佛說母親十大恩】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所描述的母愛「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凈恩」、「遠行憶念恩」、「究竟憐愍恩」等多種恩情。這其中的任何一恩都是孩子傾盡畢生之力而無法回報的。

有一篇文章《母愛如佛》,想必很多人都看過,說是一位青年,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沉迷於求神拜佛,對自己的母親不理不睬。一天,山上來了一位高僧,他便去求其點化。高僧說:「吃晚飯你先回吧,回家的路上,誰為你赤腳開門,誰就是你的佛。」一連敲開很多門,沒人赤腳為他開門,但是當他沮喪的回到家時,他的母親卻連鞋也來不及穿就為他開門了。

很多人談感受,說一看到這裡,就熱淚盈眶。為什麼?因為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自己的母親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其實,天下母親的心都是一樣的,都是佛心,永遠的付出,永遠的忍辱,永遠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而不求一切回報。

佛經中在談到和眾生之間關係的時候,用「母子關係」來比喻「佛與眾生的關係」,十方的母親,憐念自己的孩子,也就像佛憶念眾生一樣。這種挂念的心是一輩子的,母親有了我們這些孩子,他們的心被「拴」住了,她們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改變了原有的觀念,而甘願為我們這些孩子,放下自己的一切。她們,甚至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生命,傾其全部的心血,只為孩子,能生活的更好,工作的更好,成長的更好。

在佛教文化中,有「供養」一詞,就是指以最好的東西供養佛菩薩。今天,是母親節。母親如佛,我們何不拿出最美好的東西,比如最勝妙的語言、最虔敬的行為、最真誠的恭敬心,尤其是最應該有的孝順之言、孝順之行與孝順之心來供養自己的母親呢。

除了母親還還有就是父親,父母是你的大福山,孝順父母的人往往做事情都異常順利,大家一定記住,頂撞父母最損福報,一定要孝順,孝順孝順,一孝百順,所以孝養父母是培福第一方。

就算父母身上可能會有缺點,做兒女的也要感父母養育之恩而加以包容,要記得人無完人,不可以以此作為不孝的理由,那就是功利觀而非道義觀,人倫之道的關鍵是盡己責,不能以他人是否盡責作為我們是否盡責的前提條件,養育之恩重如山啊。

願天下兒女都發心的為母親許願祈福!更在其中感受:以恭敬心、真誠心把母親當作佛陀一樣侍奉,不讓老人家為做兒女的擔心、操勞,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只要好好念佛,天天都是母親節、父親節。我們可以為父母親手做一頓營養美味的素菜;給他們講講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有多麼神奇美妙;早晨早點起床,陪父母散散步,打打拳,做做拍手念佛操;還有,每天送父母一束鮮花,不是玫瑰、百合、康乃馨,而是全世界最美麗最吉祥的蓮花。

如果你和父母相隔兩地,無法見面,又彼此牽掛,那麼就和父母一起念佛吧。「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最後祝天下的偉大母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叩拜觀世音菩薩 的精彩文章:

TAG:叩拜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