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家教 焉得諼草 言樹之背:就現在 讓我們向母親說聲感謝

家教 焉得諼草 言樹之背:就現在 讓我們向母親說聲感謝

人們都說,母愛是一種不計回報、無私付出的愛。

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為我們準備一日三餐,用過來人的親身經驗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衰老換取我們的長大成人。

母愛是偉大的,當我們面臨失敗時候,它給予我們重新振作起來的力量和勇氣;當我們孤獨無助的時候,它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鼓勵。

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孝順母親是中華文化中歷來推崇的傳統美德《詩經·衛風·伯兮》里說: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諼草是一種類似於百合的植物,民間稱之為萱草或者黃花菜,古人又叫它忘憂草。「背」通「北」,指代的是母親住的北房。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到哪裡弄到一支萱草,種在母親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

晚唐時期的詩人李商隱不僅僅是個痴情男子,寫下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此浪漫的愛情詩;同時,他也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大孝子。

李商隱入朝為官之時,他的母親年事已高。人老了就容易生病,但由於古代的營養條件和衛生條件有限,很多現代醫學可以輕鬆治癒的疾病對於古人來說卻是奪命的不治之症。因此古人的壽命和現代人相比而言是較短的。

得知母親病重的消息,李商隱心急如焚,他四處奔走,遍求名醫。可惜天不遂人願,母親最後還是撒手人寰了。面對母親的去世,李商隱的心宛如刀割,一時間悲痛欲絕。

他寫下了感人肺腑的《送母還鄉》一詩:「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在世的時候,人生還有來路;母親不在了,人生就只剩下歸途。

小時候,母親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尚未成名的時候,母親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支撐著一家人的生活。

如今自己創作的詩歌早已名譽天下、一字千金,可這份榮譽和欣喜又找誰分享呢?李商隱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只能忍住喉嚨里的哽咽,茫然四顧地企圖在虛無的空氣中尋找母親的身影。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厭煩母親的嘮叨和囑咐。

母親的嘮叨,有的時候是讓我們放假早點歸來;有的時候是讓我們收拾好房間;有的時候是讓我們注意保暖、冬天不要感冒。

年輕的時候,聽多了這些嘮叨就覺得心煩。可是直到有一天,當母親突然離開了人世,我們才後知後覺地明白,原來那些長年累月的細碎嘮叨,都像無所不在的春日陽光一樣,是母親對我們綿密的關心和濃濃的愛。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對於子女的愛,就像太陽一樣,日復一日地照耀和溫暖著我們的生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就讓我們利用這個機會,向一直支持和關愛自己的母親說一聲真誠的感謝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每周詩語|夜靜弦聲響碧空:風箏在詩中的多重意蘊|原創
《菜根譚》:學道須加力索 得道一任天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