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之謙花了半個月才完成,你不想看看嗎?

趙之謙花了半個月才完成,你不想看看嗎?

晚清的趙之謙真的可謂藝術全才,在書法、繪畫、篆刻諸多方面都有著極高的成就,是近代藝術史上最傑出的大師之一。趙氏書作,多會給人一種溫文爾雅,雄渾洒脫的感覺。用筆不濁不滯,結體跌宕有致,渾厚質樸中能見飄逸之姿。(前一篇推文已介紹過趙之謙,此處不再重複了。)

以一般的創作速度來說,趙之謙寫一件五言對聯,可能十分鐘就夠了;刻一方四字印章,一個小時應該差不多能完成;畫一張花卉,也最多半日功夫。而今天要說的這件作品,卻花了他半個月的時間!半個月是什麼概念?他若是用來寫字畫畫刻印,都能辦一個展了。那究竟是什麼作品這麼費時間呢?原來是他為最好的朋友沈均初考釋並雙鉤了《劉熊碑》。而且,迄今為止,尚未見趙氏對一件碑帖有如此的不遺餘力。

●《劉熊碑》三冊的封面。 均為費念慈題籤。

《劉熊碑》全稱《漢酸棗令劉熊碑》,又稱《劉孟陽碑》。原碑二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劉熊,字孟陽,廣陵(今江蘇揚州)海西人,東漢光武帝劉秀玄孫。此碑雖立碑年月不明,但為東漢刻碑無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酸棗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縣北十五里)有縣令《劉孟陽碑》」,此應為《劉熊碑》最早記載。此後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皆有著錄,南宋洪适《隸釋》詳記碑文(已有缺字),可見此時碑應未斷。後碑石斷裂,存上下兩塊。傳雲二殘石於明代嘉靖年間尚存世,後佚失。1915年,金石學家顧燮光在延津訪得《劉熊碑》碑陰殘石一塊,存字八行,碑側有宋人題記。此殘石現存延津縣博物館。《劉熊碑》書法古逸遒勁,惜字跡漫漶。為傳世著名漢碑之一。清翁方綱謂:「是碑隸法實在《華山碑》之上。」楊守敬則稱其:「古而逸,秀而勁,疏密相間,奇正相生,神明變化,擬於古文。」

唐代詩人王建曾有《題酸棗令劉熊碑》詩一首,曰:「蒼苔埋字土埋龜,風雨消磨絕妙詞。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識是蔡邕碑。」認為此碑是蔡邕所書,遂使此碑名聲大噪。時至今日,此碑名聲雖大,然存世拓本卻極尠。傳世最善本應為劉鐵雲舊藏整紙本,今藏國家博物館。次為天一閣所藏本,由剪裱復原整紙,今存故宮博物院。再次之便是沈均初舊藏本了。

●《劉熊碑》三冊的內簽。 均為趙之謙所題。

此三簽原應在冊外面板上,估計後來有磨損,才移至冊內。

沈均初是清代後期最著名的碑帖收藏家之一,所藏皆善本,其眼界之高,藏本之善,於清代後期罕有匹敵者。沈氏所藏拓本多有趙之謙題記,沈氏用印亦多出趙氏之手。同治二年十二月,沈均初購得這本《劉熊碑》後,趙之謙特意為他刻了一方印——「均初藏寶」。邊款中說道:「舊藏宋硯一,後刻印,文曰:仲臣藏寶。蓋到(倒)語也。均初得元拓《劉熊碑》,至寶也,因為摹此,用正意矣。」沈氏亦不負趙氏美意,將此印鈐於拓本之中。

●《劉熊碑》拓本冊中所鈐「均初藏寶」朱文印。

「沈氏金石」一印亦趙之謙所刻。

三冊中還有數方沈氏用印亦為趙氏所刻。

趙之謙一生所刻印章共四百餘方,為沈均初刻的印就有四十餘件,差不多是他一生所刻印章的十分之一!可見其交情之深。

●「均初藏寶」原石。(今藏浙江桐鄉君匋藝術院)

●「均初藏寶」印蛻及邊款。

沈樹鏞(1832—1873)

字均初,一字韻初,號鄭齋。齋號有漢石經室、寶董室、靈壽華館等。川沙城廂(今上海浦東新區川沙鎮)人。

咸豐九年(1859)中舉,官至內閣中書。其博學多才,長於考訂碑版文字,嗜金石書畫,精鑒別,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極豐,尤富於書畫金石碑帖。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金石書畫鑒賞家、收藏家。俞樾曾稱:「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於江南」。

著有《漢石經室叢刻目錄》、《漢石經室金石跋尾》、《書畫心賞日錄》,與趙之謙合編《續寰宇訪碑記》等。

其外孫乃近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吳湖帆。吳氏生母沈靜研,幼承庭訓,琴棋書畫皆通,對吳湖帆影響甚大。

沈均初所藏《劉熊碑》共三冊,一冊為拓本;一冊為趙之謙雙鉤本;一冊為平安館刻翁方綱雙鉤本。

一、拓本冊。

冊外有費念慈題籤。內頁有趙之謙題籤,謂沈均初同治二年十二月所得,並裝池成。扉頁為趙之謙隸書題名。拓本中趙之謙據宋代洪适《隸釋》全文、天一閣藏宋拓本,復校翁方綱摹刻本,江秋史、巴慰祖雙鉤本書於拓本每行之下。冊後另有兩頁長跋,考釋此本與他本之異同,並記沈均初得此拓於都下,「舊系剪貼,行字零亂,空紙上存陳氏竹田一印,售者言原本題跋已割去,惟記前人得時有兩本,補合為一,今此本重一行六字」。冊後有楊守敬、李瑞清、吳昌碩、錢葆青、沈曾桐、沈邦憲跋,另有李葆恂、徐世昌、鐵良、王瓘、湯壽潛、葉德輝觀款。冊尾補入民國時發現的《劉熊碑陰》殘石拓本一幀,並有此殘石發現者顧燮光題記。

●《劉熊碑》拓本冊中,趙之謙題籤。

記錄了沈均初所得拓本的時間、地點。

● 趙之謙題扉頁。(注意,這可是宋代藏經紙

此為冊中題字之最大者,單頁題字的寬度為18cm,題字的大小寫小對聯都可以了。

●《劉熊碑》拓本第一開,趙之謙錄釋文並有題記。

大字為拓本中存字,小字為補錄缺字,損泐後未知之字以□表示。

●《劉熊碑》拓本最後一開。

趙氏標記了拓本中每一行所在原碑的位置,每頁皆如此。

拓本部分共十一開(22頁)。

●《劉熊碑》拓本冊後,趙之謙跋。

另有王孝禹觀款及題記。

●趙之謙跋。另有湯壽潛觀款。

●楊守敬跋。

●李瑞清、吳昌碩、錢葆青跋。

●沈曾桐、沈邦憲跋。另有葉德輝觀款。

●《劉熊碑陰》殘石拓本。

●《劉熊碑側》殘石拓本。

●顧燮光跋。

《劉熊碑陰》殘石即為顧燮光發現。

二、趙之謙雙鉤冊。

冊外有費念慈題籤。內頁有趙氏題籤,篆書題扉頁。趙氏據天一閣藏宋拓本雙鉤,鉤畢,復據翁方剛刻本補鉤二十九字。冊後以極小之字作碑圖一紙,並跋兩頁考諸本異同。自謂「為均初盡七日功校正謬誤,並取墨本追摹體勢,雙鉤一本附殘拓後。考次文字,別為碑圖。」復記「雙鉤古刻非能任意為之,一碑有一碑面目,宜先求形似,然後神骨,與臨池大異。」並譏錢泳鉤本「信筆曲折,忽絕忽續,雜行及草,幾不可辨。」之後吳昌碩評曰:「此本《劉熊》為趙?叔雙鉤,無一字不合。?叔書畫往往粗枝大葉,而金石之字考究極精,名不在巴君(慰祖)下。」後有沈邦憲、張祖翼、楊守敬諸家跋,跋中各有對趙氏雙鉤本之品評。雙鉤古刻,看似容易,其實需雙鉤者對於書法有著極高的認識,才能理解線條起收轉折處的精細變化,以及文字之神采。而趙之謙雙鉤的《劉熊碑》,亦可視為趙氏對於《劉熊碑》的理解及認識。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冊中,趙之謙題籤。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趙之謙篆書題扉頁。

人日為正月初七。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第一頁。

鈐「會稽趙氏雙鉤本印記」,此印乃趙氏特意為雙鉤是冊所刻。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第二頁。

「靈壽花館讀碑記」乃沈均初用印,趙之謙所刻。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第二十三頁。

天一閣所藏《劉熊碑》拓本,至此處止,趙氏全部鉤錄。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補字第一頁。

趙氏據翁方綱雙鉤本補入。此頁亦鈐「會稽趙氏雙鉤本印記」。

●趙之謙雙鉤本《劉熊碑》補字第二頁。

末行「王」字,趙之謙所見唯沈均初藏本有此字,補鉤於最末。

●趙之謙作《劉熊碑》碑圖。 三冊中,趙氏最小的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石其心 的精彩文章:

TAG:金石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