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罵滴滴,不如早點下班?好像沒什麼可能吼
最近罵滴滴成了政治正確。如果你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大概說一下。
鄭州有一名21歲的女孩子,在用滴滴順風車,打車去火車站的路上,疑似被不懷好意的順風車司機姦殺,之所以用疑似一詞,是因為司機還沒抓住,誰也不能跳過公檢法給他定罪。
我畢業前在滴滴實習過半年,其實覺得滴滴挺冤的。
不只是這次,以前很多次都是。
比如當時監管部門規定北上廣的網約車,必須是本地人,開本地牌照的車才能運營,可是本地人家庭條件一般都不錯吧,誰會天天跑滴滴呢。
所以就造成了北上廣打不到車的狀況,這個鍋本來應該是監管部門一刀切的政策來背,但直接面向用戶的是滴滴,所以滴滴成了眾矢之的。
再比如之前那個「滴滴投資人」張先生,表示自己乘快車的時候被司機打了,投訴到滴滴,滴滴沒有及時慰問反饋,大家都刷屏罵滴滴。
後來滴滴表示墊付醫藥費,處罰司機,同時發公告稱聽了錄音,這位張先生對司機爆粗口,用「侮辱性辭彙」,所以司機才過來打他,張先生自己也承認說「言辭激烈了點」——當然無論張先生怎麼罵,司機也不應該打人,不過這件事的鍋怎麼都應該是司機來背。
包括這次的事情。你說全怪滴滴吧,也說不過去。
滴滴該不該罵
關於滴滴哪些方面欠罵的分析,大家應該看過不少,我想罵的有兩點。
首先是它的產品經理。滴滴產品經理是把順風車當社交軟體來做的。滴滴順風車之前還上線了一個免單功能,圖標是一個愛心。意思是你們兩個聊的開心,金主大人就不收這車錢當聊資了。
而且在推廣期的時候,滴滴曾用過這樣的海報
微信推廣期雖然也搞過附近的人撩騷,但它至少是虛擬空間交流,發現苗頭不對拉黑了事。但順風車不一樣,陌生人被放置在狹窄的密閉空間里,又是地位力量極端不對等的條件,簡直就是孕育犯罪的溫床。
這種情況你讓弱勢一方怎麼辦,玩命周旋,拚死抵抗還是大聲呼救?
我相信那可憐的空乘姑娘都試過了,然而在歹徒掏出兇器的一瞬間都失去了意義。
再比如這個司機端接順風車的頁面:
很多人看了這個頁面覺得不舒服,說應該取消這個頁面,司機可以看這些頁面挑選乘客,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待宰的羔羊」。
但這不現實,因為所謂「順風車」是典型的共享經濟的產物,其實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對滴滴來說都是客戶,它只是做一個連接的平台,要保證雙方的安全和利益。
如果司機沒有選擇乘客的權利的話,司機也挺危險的,畢竟隨手搜索一下,就會發現一大堆搶劫殺害司機的新聞。
這次出事的是乘客,輿論要求司機不能看到乘客信息;如果下次新聞是乘客劫殺司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呼籲司機應該更透明的看到乘客信息。
我想大概率是不會,大家大概率會裝死,在網約車用戶龐大的群體下,司機早就成為盛世下的失語者了。
雖然這個頁面不能也不應該取消,但顯然其中那些讓人想入非非的標籤應該取消,應該只留評分,滿意度。
網約車畢竟是要出行,不是要約炮,滴滴做好出行就行了,沒必要搞得那麼曖昧,想動社交的蛋糕。
更關鍵的是
滴滴始終沒有把自己」看起來很美「的監管制度踐行到位,乃至於直到最近,還會遇到來的車和平台顯示車輛不符,來的司機和平台登記司機不一樣的情況。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投訴滴滴客服,但每次直到我下車,都沒有得到過正向的反饋。甚至在下車後我在公開評論對方的問題以後,還會收到對方的惡意評論。關於這個惡意評論,我也嘗試申訴,同樣無果。
由於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我試著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情況,其實要想做到也很容易,被接單後查看司機資料,看是什麼車型和查看司機評分就可以了。
只要遇到車不對版,我一定會取消訂單。評分在八十分以下的,我也會取消訂單。
但這裡有個點,每取消一次訂單,你的信用分會被扣除一分,而我的信用分又和我能不能叫到車直接掛鉤。
這就意味著,我需要為自己的謹慎付出代價,所以雖然我覺得這個機制合理,但卻總覺得不太人性化。
還有更該罵的
除了罵滴滴,還有一股聲音出來了,每次發生這種社會性悲劇,一些自媒體不知是不是罪犯給了錢做公關,會做出一些自殺式行為。
這是二更食堂昨晚的推送。不知所云的文字里充斥著對死者的不尊重。你不說我以為這是知音呢。
除了二更,還有一個公眾號的編輯在朋友圈發了這麼一段話。20小時閱讀量破百萬。
「我們文章閱讀量已達百萬」,還加了三個匪夷所思的笑臉。言語之間,流露出濃濃的,炫耀自己的寫作技巧,粉絲之多的驕傲感。
對他們來說,一樁慘案不過是一種騙閱讀量的手段而已。
還有PUA導師教你泡學,「能約到女生為什麼要強姦」????
對這些臭不要臉的我就不費口舌評價更多了。想到他們在後台一遍遍刷新閱讀量時,會不會默默的期待更多的遇難事件出現。愈發覺得是這個行業的悲哀。
最後
我公司之前來過一個實習生,是個還在讀大學的女孩子。她來的時候正趕上我們的新項目上線,整個部門非常忙,經常集體加班到很晚。
加完班之後,主管說可以幫她叫車,但一個女孩深夜搭車很不安全,建議她在公司的休息室睡一晚。
她考慮不過三秒,還是堅決選擇前者。理由是:沒事,我以前沒少搭。
之所以提起這件事,因為在這次的順風車事件中,最讓人扎心的是兩個字——
「沒事」。
不管這兩個字,出自本人還是被脅迫,都是好熟悉的兩個字。因為我們也不止一次,在心裡不安的時候,這樣安慰自己。
「加班而已,剛出來多吃點苦,沒事。」
「車裡的煙味好難聞,哎,忍一忍就沒事了。」
「司機老是從後視鏡瞟我,沒事,再過幾個路口就到家了。」
這兩字的背後,是一連串心理活動後,自己給自己的一種僥倖的安慰
我們的尤其是年輕女性的社交圈,線上和線下,正在背道而馳,越離越遠。
線上,女孩們百毒不侵,發著黃黃的表情包。同事跟你開著無尺度的玩笑——不用過度計較,其中大部分都是無害的,即使有害,你也有辦法。
線下呢?請你迅速切換你的社交模式。
沒事,是最沒用的事。
你要保持警惕,你要做好防範,你還期待打車平台的進化,期待社會不要那麼社會……
深夜的樓下,並不總是沒事。
往後的每個晚上,盡量早點下班吧。
GIF
TAG:Bang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