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不去的老漂族,其實我做夢都想回老家!

回不去的老漂族,其實我做夢都想回老家!

段大媽是我見過最喜歡找人閑聊的大媽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上大學那會兒,從舞蹈學院到雕塑學院再到我們影視學院,所有的學生都跟她聊過天兒。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她字正腔圓的北方口音特別引人注目。

一般她出門的裝備是一輛嬰兒車,一個跨在前面背的包,裡面都是零零碎碎的小孩兒玩具奶瓶、水瓶什麼的,還有她一歲半就28斤多重的大胖孫子。一般是早上太陽還沒升起來,晚上日落之後,段大媽趕緊的做好飯,就開始在學校里溜達,然後找我們這些學生聊天。

聊著聊著,就挺熟的了。知道她是過來給兒子看孩子的,兒子兒媳都在當地一個輪胎公司做銷售,老家在遙遠的瀋陽。年輕的時候是文藝積極分子,所以間天就推著小孫子在音樂學院、舞蹈學院旁邊轉悠。她有著北方人特有的自來熟,特別健談,開心的時候還會兩嗓子唱二人轉,每天都一副特別開心的樣子,那時候不懂,覺得她應該特別幸福。

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是因為系裡的採訪課題,一時沒什麼想法就想起了特別健談的她,應該是個好的採訪對象。

原來她一點都不想提前退休。她原來是廠里做會計的,工作輕鬆從不需要加班,還報了老年大學,學合唱、學跳舞。經常約自己的閨蜜們報些便宜的旅遊團出去玩兒,按她的話說,逛購物店就逛購物店唄,我和我姐們兒可不就喜歡逛嗎!早上跟街坊一起去菜市場買菜,每天晚上吃完飯,把自己老伴兒從沙發上拖起來,一起出去散步。這樣的生活,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無趣,在她的描述里,她是喜歡這樣的規律的,甚至是覺得有滋味兒的。

自從孫子降生,兒媳婦兒就要求她就從瀋陽老家來到昆明,她全身心都撲在了孫子身上,從照顧孩子,做飯,以及洗衣打掃等日常家務,都由她一手包辦。瀋陽和昆明氣候不一樣,昆明紫外線太強,空氣乾燥,來了沒一個星期,她的鼻子就上火了。再後來帶孩子每天都睡不好,本來頸椎就有問題的段大媽,因為長時間抱孩子手臂也疼的厲害。可她沒說什麼,因為怕兒子兒媳擔心,也害怕他們覺得自己不想帶孩子,影響他們夫妻關係。

跟老伴兒兩地分居,沒有朋友沒有自己的生活,經過整整一年多,她才慢慢習慣自己已經是個老年人了的現實。跟我們這些學生聊天兒,也只是因為想多跟人說說話而已。那時我才知道,她也許並不開心。

(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周刊)

這就是「老漂」,講的就是這種為了幫助兒女照顧孩子,離鄉背井,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據2016年的一項統計顯示,中國的老漂人口已接近1800萬人次,特別是二胎全面開放後,「老漂族」的群體在擴大,漂的時間也更長。可以說是中國城鎮化進程、時代發展的產物。

「年輕人為了生計奔波,老年人為了年輕人奔波。」這可能是最標誌的中國特色了。

「還能是誰帶孩子,當然是您帶了,別人帶我也不放心啊!」這句話並不陌生,這句話之後老人一般也不會再推辭,媽媽養大了兒子,然後再去養大孫子,我們都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她們也有她們的無奈。

《中國新聞周刊》就拍了一期以「老漂」為主題的視頻。

第一就是責任。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萬一孩子有什麼閃失,不僅自己內疚痛心,也沒法跟兒子兒媳交代。

第二就是習慣,兩代人同住一起後,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育兒方法多方面存在差異,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關係緊張。

視頻里的單阿姨,幸運的在小區里找到了「組織」,她和其他幾位「老北漂」組建了「帶娃聯盟」,平時一起買菜,一起帶孩子,一起嘮家常。這是他們紓解壓力的方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和姐妹們說說,也就緩解了。」單阿姨說。

但不是所有的「老北漂」都像這個聯盟里的人這麼幸運。不少老人們脫離了原有熟悉的朋友圈,短時間內又難以建立新的社會關係網;還有些「老漂族」因為照顧孩子和老伴過起了兩地分居的生活,獨自忍受著漂泊在陌生城市的孤獨。這種孤獨感隨著年紀的增長,愈加強烈。

老人都講究落葉歸根,越老就越想自己的老家。71歲的王阿姨告訴我們,她北漂11年,做夢夢見的全都是老家的人。

誰也不想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但對一些家庭來說,讓老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是生活無奈、被迫的選擇。老人們對著我們的鏡頭感慨:只要能每天看到孩子、孫子,儘力幫孩子分擔一點,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這些話是他們解釋給自己聽的。

(視頻故事部分來源於《中國新聞周刊》,侵權即刪)

親愛的孩子,我們願做你買房的另外四個錢包;我們希望你不為生活所累,毫無負擔的去奔跑;我們還記得你小時候仰起臉,告訴我們你的夢想。現在去努力也不會遲,只要你需要,只要我有。只要你幸福,我就很幸福。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節快樂!

喜歡請點贊~!老闆說1個贊給我發五毛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財迷 的精彩文章:

TAG:曉財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