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及其啟示

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及其啟示

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路徑及其啟示

馬艷婷

摘 要

培養學生具有作為未來社會的國家公民所應具備的能力、品格等素養,為其進一步升學和進入社會做好準備,是全球在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目標中所共同反映的一個基本理念。2000年,香港開始進行課程改革,提出了培養學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要求。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與內地所倡導的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雖然是不同的描述,卻是共同的訴求。對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進行探究分析,能夠為內地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借鑒。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明確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內涵及表現,這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實施階段。而香港自2000年提出培養學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以來,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國際數學及科學趨勢研究、國際公民教育研究計劃調查、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等各項調查研究中,香港學生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據新華社報道,在剛剛公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2015(PISA 2015)測試結果中,「香港學生母語閱讀能力排名第二,與上屆相同;數學能力由上屆的第三位躍升至第二位;科學能力由上屆的第二位下降至第九位,得分523分,仍高於國際平均水平的493分」。

由此可見,自課程改革以來,香港學生的綜合素質確實得到了提高,其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也確有其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借鑒。

一 、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指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

香港在2014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中明確指出,「共通能力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的技巧、能力和特質」。2000年頒布的《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諮詢文件)》明確指出,「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乃行為和決策的基本原則(例如權利和責任、勇於承擔的精神、誠實、國民身份認同),而態度則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例如思想開明,以及能與人合作)」。

從發布會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解釋、香港對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解釋,可以看出,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與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實質上都是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是學生步入社會必備的特質,可以說是共同訴求的不同表述。

九種必要的共通能力包括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習能力。

協作能力能夠「協助學生有效地工作和進行小組工作,並在協作關係中學習」。良好的協作能力使個人在團隊中的價值最大化。溝通能力能夠「協助學生與人溝通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創造力使人「有能力提出原創意念,能夠隨機應變」。批判性思考能力「協助學生從所得的數據或報告中找出含意、立論和評估論據,以及自行作出判斷」。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協助學生在資訊年代和數碼世界,嚴謹而明智地尋求、汲取、分析、管理和彙報資料」。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如何利用科技、如何甄別真假信息等等對於一名現代人來說是生存的必要條件。運算能力「協助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計算技巧,在實際環境中運用基本數學概念,做出合理的預算、理解和詮釋圖表及數據」。解決問題能力「協助學生運用思維能力解決困難,並決定採取最適當的行動」。自我管理能力「協助學生建立自尊心和達到目的」。只有能夠認清自我、管理自我的人,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研習能力「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力和態度,讓他們樂於學習」。教育不應該止於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2008年香港推出的《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提出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分別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關愛和誠信。堅毅是期望學生在其價值觀受到新思維、新觀念的衝擊之時,能夠堅守原則,堅持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尊重他人是基於香港城市多元化的特點提出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接納不同。責任感是指個人能承擔起對家庭、學校、社群等的責任。國民身份認同強調提高對國家的認識,加深對《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理解,從而增強自身歸屬感,產生民族凝聚力。承擔精神相對於責任感更強調主動思考將事情善始善終,勇於接受挑戰與承擔錯誤。關愛是指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並施以援手。誠信強調與他人建立互信關係,推動香港社會持續發展。

二 、香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 學校建構包含核心素養的課程架構

學校建構的課程架構由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學習領域、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這種課程架構使得學校能夠調節學生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靈活地採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實現高效教學。而實際調查也顯示,「這種課程架構得到了大多數包括校長、課程主任、專門負責人以及教師在內的受訪者的認同。」可以說,香港「新的教育目標不再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掌握,強調的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和正面的價值觀」。

如圖1所示,香港學校課程以全方位學習為學習理念,使學生通過八個學習領域(包括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獲得五種基要學習經歷(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發展九種必要的共通能力,形成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從而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1

教材體現核心素養培養

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作為香港課程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各學科領域的重要目標。因此,各學科教材,尤其是教科書,都非常注重學生相關方面的培養。編寫者根據課程架構中的相關要求,結合學科課程特點,力求體現對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例如,香港新亞洲出版社2003年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學會中國語文》通過豐富的選文,包括名人傳奇、傳說故事、成語典故和生活故事等,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積極的價值觀和態度。同時,「在呈現方式上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小事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香港各版本的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在各自欄目中也設計了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內容。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齡記版』在『北宋的統一和積弱』一節的『思考訓練』欄目中,專門設計了訓練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練習」,即「『金匱之盟』是真是假?」。教材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書籍,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自我的主要途徑。教材對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的重視使得核心素養的培養有了基本保障。

2

教學向可持續範式轉變

香港教育局以促進學會學習及全人發展為宗旨,以學習領域、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搭建課程架構,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範式轉變」——由以課本為主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多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變。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更注重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學習,學生可以走出教室進行研習、考察和探訪服務。教師實現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習的促進者」的範式轉變,採用更為有效的學與教策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在教學中教師會促進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潛能,鍛煉其堅毅的品質。

例如,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教師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切入點,協助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了解各種理念間的聯繫,並加以應用,從而建構新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面對困難不氣餒、不放棄,形成堅毅的品質。「多設開放式的、不設既定答案的問題及提供進一步參考資料,以啟發學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創新地思考。」同時教師還會照顧學生的多樣性,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從而運用不同的學與教工具,如不同類型的提問、圖像組織法等,協助他們培養不同層次的思考能力,如複述、解釋、分析、歸納等。

(二) 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

如今,家長正在逐漸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過程能力的學習以及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與學校共同擔負起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積極價值觀和態度的責任。

香港早在1993年便成立了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以加強家校合作。

據2009年的香港家校合作意見調查顯示:有23%的家長參與學校不同類型的活動;21%的家長通過定期的家長會與校方溝通;20%的家長有需要時可隨時與班主任接觸;18%的家長以家長身份向學校反映意見。在委員會成立之後,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溝通意識不斷加強。

家長是學校的重要夥伴。家長不僅要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而且要配合學校的教育策略,促進家校合作。在香港,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能夠樹立長遠意識,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家課,協助孩子完成實驗、調查、自由創作課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獨立創造、不怕困難的精神;鼓勵孩子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家課,發展孩子的溝通、組織與協作能力,同時使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共同成長;輔導孩子使用不同的學習資源,如互聯網、電子學習平台等,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自我管理校外生活,包括時間管理、活動安排等,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與社會上各種角色的接觸中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建立起良好的國民認同感以及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

(三) 社會豐富學生經歷,提供專業支援

社會各界會為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的機會,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學校與包括校友、大專院校、企業、社區組織等在內的社會力量保持密切的聯繫,這些社會力量能夠給予學校和學生多方面的幫助。

香港非常有特色的一項活動便是「商校合作」。

很多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工商機構,都樂意為學校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幫助學生拓展視野、獲取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為日後投身社會做準備。

商校合作的模式包括邀請社會人士加入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由工商機構提供資源,與學校合辦活動,例如講座、參觀工作場所等;參與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下為小學生安排的全港性活動等。

相對於「商校合作」這種直接培養學生共通能力的途徑,大專院校從支援學校入手間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專院校通過支援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研究、學校發展三方面,提升教師教學素養與學校的辦學質量,進而提高學生素養。例如「大學—學校支援計劃:知識建構教師發展網路計劃」的重點之一就是「裝備學生的整體探究能力、從閱讀中學習、共通能力,以及團隊精神」。這些合作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利於學生堅毅品質的鍛煉以及責任感和國民認同感的獲得。

三 、對於內地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的啟示

(一) 課程與教學結合學生成長經歷

香港政府重視學生髮展,切實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課程內容以學生的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為出發點,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把學校學習與個人成長經歷,透過真實的成長體驗,有意義、有系統地聯繫起來,讓學生有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行為舉止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學習如何克服成長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也正因此,香港才能夠在PISA中保持佳績。因為PISA關注的正是「學生充分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並使之成為終身學習者的能力和素養,旨在測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性地運用學校教授的知識、技能的能力」。而這種關注指向的正是學生未來的發展,社會未來的需求。

然而,內地的傳統做法通常是以書本為綱,有一本書,便可以完成一次教學。但是,就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嗎?學會了嗎?會學了嗎?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無疑是最低效且令學生最為反感的,這一點在德育方面最為嚴重。

面對社會變革,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才能使其更好地適應新世紀的工作與生活,面對未來的挑戰,是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在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化中,內地需要進一步改變課程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成績輕品德的現狀,立足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系統分析,借鑒香港地區的成熟做法,樹立「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學習是兒童的學習」的理念,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與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的、全面而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切實推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實施。

(二) 核心素養具體落實到學科教學

香港以學習領域、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部分內容搭建課程架構,使得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滲透在各個學習領域,成為各學科的培養目標。各學科領域不僅承擔著各自特有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相互之間又有共同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實現跨學科聯合培養。

反映在教材上,香港基礎教育階段教材的編寫增加了對學生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培養的內容。同時教學由教學模式向學習模式轉化,變為多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這樣有利於學科教學擺脫傳統教學方式重學科知識傳授的束縛,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世界,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將核心素養具體落實到學科教學,避免了核心素養的培養被束之高閣,而是能落到實處,使之具體化,進而再形成學校內部各學科領域的教育合力。

具體到內地,應將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與各學科領域相融合,明確指出通過每門學科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哪些具體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例如音樂、美術學科可以側重學生審美情趣等素養的培養,數學、物理可以側重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素養的培養。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一門學科只能培養某一方面的素養。所以,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建立學科協作機制,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推進核心素養培養,例如,音樂課可以和數學課、科學課聯合開展主題教學,如愛國主題,通過介紹愛國音樂家、數學家、科學家的愛國事迹、演奏(或介紹)他們的作品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將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延伸至學科教學,從而改變知識本位、課本本位、教師本位的舊面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科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 政府有力的指導培訓

香港政府在課程改革中為學校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導培訓,進而為學生培養工作做好有力的後備保障。

在整個課程改革過程中,香港教育局不斷提供相關的指導文件,如《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2002)、《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四至中六)》(2009)、《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核心科目及選修科目》(2015)等,為學校具體落實課程改革方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供實質性的指導意見。

這些指導文件門類詳盡,帶有具體的案例,同時附有「辭彙釋義」「參考文獻」,供學校、家長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閱讀。政府還會實施各種激勵學校和教師的措施,例如,設立教師專業發展階梯,為一些需要大量人手的教研項目提供額外人力資源。另外,政府還從不同層面為學校提供支援措施,例如,本地及國際專家顧問到校式校本支援、協作式研究及發展計劃等。

內地在政府指導培訓方面顯然是有所欠缺的。首先由於內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相關的文件較少,僅有的文件也並沒有像香港課程指引文件那樣給出詳盡的解釋。因此,在之後的階段,應該提出更為細緻具體的指導文件,包括不同學科、不同階段的素養培養理論指導與案例指導,與家庭、社會聯合培養的案例指導,等等,以便於學校、家長和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學習。另外,從以往政府對學校的指導工作中可以看出,專業支援措施軟弱無力。很多教師培訓活動只是理論層面的培訓,缺少對實際問題解決的有力措施。這些欠缺就會帶來諸如學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教師心有餘而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因而政府相關方面應該研製更有實效性的指導培訓方式,切實提高學校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能力。

(四) 提高聯合培養實效性

「對各種年齡的學生(包括成人在內)進行指導和教育,要求我們採取多種多樣校外學習的方式。」因此,學生的學習不應再局限於校園之內。

在香港課程改革的十幾年中,隨著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在政府的不斷努力下,「處處學、時時學」的全方位學習理念日趨普及。

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提倡加強學校、家庭、社會聯合培養。政府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三者的聯合,例如為家長舉辦全港性活動,如2016年2月至3月舉辦的若干場2015—2016學年「高中課程及選科簡介」家長講座等。在聯合社會方面,政府為學校從高等院校引入合作夥伴,向學校提供支援;促進「商校合作」,提倡校企形成合作夥伴關係,開展協作項目,例如和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合作的「新雅全港小學生閱讀報告寫作比賽」等。

相較而言,內地雖然能夠認識到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合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卻略顯遜色。目前,在家校合作方面,內地存在「家校合作指向單一、家校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家校合作的實效性較差」的問題;而在聯合社會方面,有很多聯合形式停留於表面,教育效果持久性差。因而如何利用好家庭及社會這兩方面的資源,通過密切合作,推動教育改革,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內地急需解決的問題。政府方面,應該成立相關的組織監督評價機構,負責三者聯合教育的相關事宜;學校方面,本著尊重信任的態度,歡迎家長參與家校合作,創設多種合作方式,同時密切聯繫社會各界群體,為學生提供各類學習經歷、形成必備素養創造條件;家庭方面,家長應轉變觀念,重視家校合作,實現「從『邊緣性參與』到『充分參與』」,避免家庭參與被動化、表面化;社會方面,各界群體要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教育事業,為學生成長提供支援。

(以上摘自《教育參考》2017年第1期。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價萬花筒 的精彩文章:

TAG:評價萬花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