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研究:我國文化人類學研究焦點有何轉變?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它關注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以及各民族、各部族、各國家、各社區、各社會的文化異同,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及各種特殊的文化模式。近年來,我國的文化人類學有哪些新的研究進展?應如何進一步推進文化人類學研究?近日,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從跨文化和歷史視角開展研究
人類學研究人的兩種屬性:生物性和文化性。研究人生物性一面的學問稱為「體質人類學」,研究人文化性一面的學問稱為「文化人類學」。
「從微觀而言,文化人類學一方面將人類作為一種文化的有機體來研究,包括從共時性和歷時性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社會。要充分理解人的觀念和行為的複雜性,必須研究過去和現在所有的人。從宏觀而言,文化人類學還研究世界各地各個民族或族群的文化演變、發展及其動態變遷的情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祁進玉說,文化人類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文化人類學這種跨文化和歷史的視角,使它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
「文化人類學形成於19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何星亮介紹,19世紀中葉,由於文化人類學主要研究西方殖民地國家原始民族的社會和文化,因此,被大多數國家的學者稱為「民族學」。20世紀初,美國學者開始以「文化人類學」取代「民族學」,英國學者則傾向於以「社會人類學」稱呼「民族學」,而蘇聯、東歐和部分西歐國家及亞洲多數國家的學者,仍稱研究民族、族群或社區的學科為「民族學」。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地都開始以「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取代「民族學」這一學科名稱。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領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何星亮告訴記者,從研究對象來看,文化人類學由主要研究原始民族過渡到研究文明民族;由研究異民族轉向研究本民族。從研究內容和範圍來看,文化人類學最初由主要構擬、復原史前史和原始文化,過渡到研究各民族面臨的與現實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問題;由主要研究後進民族的社會組織、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後來轉向研究民族的心理、性格、文化功能、文化模式、文化結構、文化象徵、文化生態等。
祁進玉提出,文化變遷一直是文化人類學學者較為關注的領域。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通信和信息科學領域的巨大變革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社會變遷也影響到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現代社會中的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引起人類學家的高度關注,他們持續深入地觀察因文化變遷對社會各方面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影響使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觀念、教育、節慶禮儀、家庭結構、喪葬祭儀等各個方面發生重要的變化。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周大鳴表示,目前,「海外民族志」仍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熱點,亦是當下中國文化人類學發展新的增長點。尤其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下,中國需要深入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風俗等。此外,文化人類學的應用研究也是當前的熱點之一,如針對扶貧、醫學、移民等方面的研究。
立足中國實際構建新理論新方法
受訪學者表示,我國文化人類學還存在有待完善之處,研究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例如,田野調查的科學性有待增強,有的調查前期準備不足,有的定性和定量調查分析不強,有的調查只重視收集文獻和統計資料,忽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等;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研究特殊性的論著多、探討普遍性的論著少,描述性的成果多、創新性的成果少,基礎研究成果較多、應用研究成果較少等。
對此,何星亮認為,應堅持學術自信,加強對西方理論方法的批判,融貫中西、取長補短,並立足中國實際構建新理論和新方法,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人類學。他表示,構建中國特色文化人類學,並不是排斥西方各種理論和方法,而是要全面熟悉西方各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了解其優點與不足,這才有可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要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自然科學理論方法與社會科學理論方法相結合,大傳統研究與小傳統研究相結合,科學分析與人文學分析相結合。只有通過理論和方法創新,才有可能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
祁進玉表示,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村」的概念成為現實,全球化的交通也更加便利,但與此同時,現代社會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不確定性成為這個社會的特徵。所以,當代文化人類學學者應該敢於擔當,直面複雜性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積極開展多學科協作與整合性研究。
周大鳴認為,推進文化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發展,首先要提升人類學這門學科的定位。現在我國人類學同時設在社會學和民族學下面,但人類學同社會學和民族學既有相近之處,也有自身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知識體系。其次,文化人類學應多聚焦國際關係、族群關係、海內外移民等方面的問題。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運用。
「科技至上主義的崇拜會加速人類社會的自我消亡,滋生越來越多的生態惡化與環境問題,甚至帶來人類社會倫理層面的諸多危機。文化人類學家應從傳統的『異文化』社會的研究轉型到對全球化背景下高度原子化、消費型社會的實證性研究與深入分析。」祁進玉說。
原標題:文化人類學研究焦點逐步轉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零廢棄 怎麼實現?
※學者熱議新時期民族研究的新挑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