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看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

從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看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

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

近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心理學研究學者齊聚四川,參加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國音樂心理學協會主辦,四川省綿陽師範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承辦。在短短三天的音樂心理學研討會中,學者們交流和探索了音樂心理學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論,開闊了音樂心理學研究思路,這些研究成果也對我國音樂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

音樂心理學中的動機、實踐及其認知問題

會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首先就音樂學習中的動機問題做了報告,該研究肇始於家長、教師對孩子抵觸練琴這一常見現象進行追問。周海宏的調查表明「孩子學琴苦」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練琴沒有動力,這一問題常年得不到根本解決的核心原因在於心理學對人類行為規律的研究沒有給實踐以可靠的理論依據。因此,該研究從人作為生物生存的基本需要「自明之理」出發,提出了人類的生存需要、自由需要、優勝需要、親和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審美需要,認為人產生行為動機時,主體自身一定要有需要和滿足主體需要的目標,兩者同時兼備時才會有行為動機產生。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沛的論文《西方心理學傳統與中國人認識論傳統的悖論——中國心理學方向的疑問》中提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即中國的文化傳統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更加註重實踐,在客觀與主觀之間注重一種平衡。因此,劉沛認為,在研究音樂心理學時應該注重人文與科學的區別、定量與定化的策略、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差異,這樣研究思想才更加全面。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沛

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李小諾以《音高認知的特徵及腦機制fMRI(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研究》為題做了報告。音高認知的方式有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兩種,她認為近年來國際上對絕對音高能力的研究較為熱門,但歐美國家具有該能力的人較為稀少,而且大多數研究者只採用了小規模調查,其結果存在爭議。因此,李小諾運用現代腦神經科學功能磁共振技術在上海音樂學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測試,分析兩種高音認知方式的腦機制,以及兩種高音認知與其他感知能力之間的關係。通過單音色、雙音色音響刺激方法分析了絕對音高能力和語言環境的關係、絕對音高能力和早期音樂教育的關係。

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李小諾

2

音樂治療研究

重視音樂元素在音樂治療中的功能研究

星海音樂學院教授杜紅梅的論文《重視音樂元素在音樂治療中的功能》認為,在音樂治療中,設計治療方案、臨床治療和評估治療結果的全過程中不應該忽視音樂元素的功能。在治療方案中,首先要分析治療對象的具體病症、社會背景及音樂偏好,並據此來選擇音樂材料,同時要重視音樂的操縱性。

論文還介紹了以下幾種音樂治療法:第一,音樂引導想像中音樂分析結構的模式;第二,即興演奏音樂治療方法和即興演奏評估表;第三,愛博美特發表的音樂治療功能工作表。

她認為醫療經驗是研究證據,將數據轉換到音樂心理學,從治療目標尋找音樂元素,最後觀察治療效果。不同的治療對象要用不同的音樂元素和素材來治療,即不同的治療對象應該「對症下藥」。通過實驗來驗證音樂素材是否對病人合理。

潛意識音樂療法對運動性疲勞消除研究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趙亮的《潛意識音樂療法對運動性疲勞消除研究》論文的主要內容是音樂治療解決運動性疲勞,讓音樂和體育更好地結合起來。該內容一直是體育學科的一個熱點。音樂療法通過人們對音樂的旋律、節奏、風格等要素的認知,直接刺激到腦神經,並通過情緒反映出來。治療師要在適宜的音樂中進行干預性聆聽,讓運動員去想像自己在最安靜、最舒適、最安逸的地方,進行減壓和放鬆。在運動員訓練之前和訓練之後,都要測一下運動員的RPE值(Ratingof Perceived Exertion)進行對比,從而獲得運動員的RPE值的增長情況和運動員的疲憊程度。研究表明,在運動員極度疲憊時,治療師通過有音樂和無音樂的放鬆形式進行對比,證明潛意識音樂更能加速心血管代謝、心理狀態恢復,容易操作,普通人在運動結束後,聆聽相應的音樂,可以減輕身心上的疲憊感、改善情緒。

偽本能理論在奧爾夫教學實踐中的體現

武漢音樂學院黎莎研究的《偽本能理論在奧爾夫教學實踐中的體現》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心理原理進行了探索。該論文從奧爾夫教學法的有意模仿、念動模仿、移情激發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通過音樂和舞蹈兩種形式去教學,在模仿、移情、暗示的教學方法中可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的特點。黎莎認為,奧爾夫教學法的研究僅限於教育理論和案例的分析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奧爾夫教學法研究也只是針對特殊教育和音樂治療,缺少對心理學原理的理論性研究思考和奧爾夫教學法實際操作。

在玩奏樂器活動中觀察2到3歲幼兒音樂能力的研究

北京兩岸幼兒園謝靜的《在玩奏樂器活動中觀察2到3歲幼兒音樂能力的研究》是實證研究,謝靜發現2到3歲的幼兒是右腦的生長階段,右腦在視覺和聆聽領域更為敏捷。圖片式記憶教學法中,圖片的顏色要求飽和度高,將音樂符號和五線譜插入圖片中,可以吸引兒童的注意,提高兒童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呼吸訓練教學法中,在兒童吹氣球、吹毛絨玩具時教授他們身體控制氣息的方法,對聲樂教學中的氣息控制有很大幫助。節奏訓練教學法,通過奧爾夫教學法的蹦和跳,教授音樂節奏中的重音和弱音。這些教學方法都能體現奧爾夫音樂教育教學法對兒童學習音樂的激發性,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從而讓兒童更好地接受音樂教育。

中美老人在終身音樂學習中的比較研究

中國音樂學院關濤的論文《中美老人在終身音樂學習中的比較研究》以美國老人的終身音樂學習為例,對比了我國老年人音樂學習的現狀,分析了中美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研究表明,中國老年人不缺乏學習音樂的機會,學習音樂的場所多在養老院和老年大學,教學方式是接受式學習,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時間鬆散,使得老年人無法專註於音樂學習。美國老人學習音樂的場所在社區排練廳和老年俱樂部,更加自主地學習音樂使他們願意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力量繼續回歸社會。相比之下,美國老人更加獨立且有主見。我國的音樂研究體系中,缺少對老年音樂的研究。

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症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

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蔣存梅在論文《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症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中對先天失歌症者進行研究。先天失歌症是一種對音樂音高加工的障礙,失歌症者對精細音高差異和旋律輪廓的分辨與識別比正常人差。本研究考察音樂訓練是否能提高失歌症者對音樂句法結構外顯的判斷,發現音高方向識別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失歌症者的音高方向識別能力。

蔣存梅針對16名失歌症者和16名控制組進行實驗,實驗包括聆聽144條C調旋律,並操縱旋律序列的最後一個音,任務是在等級量表上判斷旋律進行與預期吻合程度。每周進行兩次的一對一訓練,每次30到45分鐘,當被試者反應正確時,主試鼓勵被試者以隱喻的方式說出正確感覺,當反應錯誤時,主試幫忙分析錯誤原因,並記錄他們的腦電信號。本研究結果說明,短期的音樂訓練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對音樂句法的加工能力,並使其達到正常水平。這種提高不僅在行為水平上而且在腦電水平上都得到體現。

國內外音樂神經學科研究現狀分析

哈爾濱音樂學院宋蓓就國內外音樂神經學科研究現狀分析做出報告,該調查表明神經科學的現有研究內容在腦間同步互動性研究和接近現實情景的研究兩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腦間同步互動性研究中,音樂涉及大量的腦間活動,包括演奏者之間或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都可能激活音樂活動參與者的不同腦區,甚至引起某些腦區的多通道磁共振。研究者通過觀測音樂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發現,唱歌好的腦同步非常明顯。雙人同時激活的腦區包括額下回、額中回、中央前回,且激活程度遠遠高於從事其他類型的雙人互動活動。在接近真實情境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可以在更接近自然情景的條件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社會互動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大腦神經活動之間的關係。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音樂活動等社會互動過程中的群體心理與大腦認知。這將促使我們深入思考:神經科學對於推進音樂研究的發展具有怎樣的研究貢獻?在音樂研究中,神經科學方法論的意義是什麼?音樂領域的研究者應該在什麼研究層面上運用神經科學研究手段解釋音樂教育和心理活動發生髮展規律等。

音樂廳感知效應的參數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萬詩慧的《音樂廳感知效應的參數研究》主要內容是音樂廳中人對聲音的感知,音樂廳中被演奏的音樂對於聽音樂的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整個音樂廳都是發聲體,包括直達聲和反射聲。直達聲是觀眾與聲源的直線距離最短時間接受到的,反射聲則可通過我們的目光所及的所有平面、曲面,依據各自的物理特徵性反射聲音。音樂廳建築與聲音也有密切的關係,音樂廳中演奏的音樂來自比實際聲源的視覺寬度更寬的範圍,那麼該音樂廳被認為有「空間感」,這個屬性稱作「視在聲源寬度」,所以音樂廳的感知效應源於聲音與建築的關係,並通過聲學參數測量的數據顯現出來。

3

本屆學術研討會的特點及其不足

大會特點

第一,研究方法上,較之前的會議研究方法更加嚴謹化和深入化,研究問題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和工作。研究者們更多地重視理論思辨,形成更完善的學科理論構架。

第二,更加重視與國際音樂心理學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吸取我國古代音樂心理學思想精髓的同時,關注國外的前沿研究方法和成果,通過多重研究視角,逐步形成我國音樂心理學獨有的研究模式。

不足之處

第一,音樂心理學除了音樂學和心理學的學科特點,還應該有自己的理論構架。目前,音樂心理學採用的研究方法傾向於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應在現有方法的基礎上,探索更適於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這樣可以避免研究成果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學。

第二,音樂與腦神經關係的研究缺少對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對神經學的基礎概念模糊,研究成果缺乏說服力。結論方法策略淺顯,沒有深入探討具體的解決方案。

未來發展建議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不僅要重視思辨研究,還要加強實證研究和科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結合,創新研究方法,關注國外最新發表的文獻,將最新的研究方法與我國研究方法相結合。

第二,在學科發展上,音樂類高等院校與醫科大學進行合作,音樂心理學研究者充分利用醫科大學硬體資源,深度探究醫學中的心理學和神經學,使得醫學和音樂心理學的知識資源互補,推進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

|作者系哈爾濱音樂學院藝術教育學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刊於《藝術教育》2018年4月上半月刊,轉載務請註明來源。|

|微信編輯:舟舟|

GIF

AM 新媒體矩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教育雜誌 的精彩文章:

建築美術教育傳承與創新

TAG:藝術教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