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球學研究】楊昊:批判與革新-馬克思世界主義思想初探

【全球學研究】楊昊:批判與革新-馬克思世界主義思想初探

原標題:【全球學研究】楊昊:批判與革新-馬克思世界主義思想初探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講師,博士


關鍵詞:世界主義 馬克思主義 世界歷史 人類解放 全球化


內容提要


世界主義思想在19世紀出現過一次重要的發展與革新,這一發展與革新源自馬克思主義的興起。馬克思在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提升和改造。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對既有世界主義思想的批判沿著兩條思路展開,一方面,從理論上揭露了反映資本主義生產和交往方式的經濟世界主義的偽善性,以及受到這一生產方式基礎制約的自由主義世界主義的軟弱性;另一方面,批判了在唯心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基礎上的,以世界主義之名行民族沙文主義政策之實的外交實踐。批判並沒有讓馬克思回到社群的邊界之內,而是進而提出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沿著兩條相互聯繫的線索展開,其一,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無產階級普遍性質的分析;其二,關照到人類實踐,表現在通過革命的國際主義以實現人類解放的思想之中。本文旨在從馬克思經典著作著手,梳理「世界主義」概念在馬克思文本中的多元面向,釐清馬克思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的批判和革新,從而為探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奠定初步的基礎。


世界主義思想的當代復興,是全球化這一歷史進程對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影響之一。當前學術界對世界主義思想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依循從古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到中世紀自然法學家,從啟蒙思想家再到全球正義倡導者出現以來的西方世界主義思想傳統脈絡,同時從不同文明地區的文化傳統中汲取世界主義思想的要素,結合現實情況予以再闡述。世界主義思想在19世紀曾發生過一次重要的革新和發展,這一重要革新是在對此前的世界主義思想深刻批判的基礎上,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提升和改造,時至今日仍然對相關研究有著重大影響。世界主義思想在19世紀的重大革新來自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主義與世界主義思想傳統


在世界主義思想史專著中,馬克思的思想較少得到如第歐根尼和康德思想那樣的重視,但在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中,這一革新思想的「幽靈」始終漂浮在世界主義思想史的文字之間,漂浮在所有重要文獻的注釋中。如羅伯特·芬恩(Robert Fine)認為,馬克思將資本主義視作一個世界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類解放思想;斯坦福哲學百科的「世界主義」詞條中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基礎上的世界主義進行了批判,並提出了無差別的社會理想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設想,反映了世界主義思想。與此相似,有國內學者在論述世界主義思想時,將馬克思視作古希臘以來,尤其是康德以來的世界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不僅在西方世界主義思想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抑制。這種抑制至少受到兩方面原因的影響:


其一,來自社會主義陣營實踐的影響。1948-1953年間,蘇聯針對東歐國家領導人展開了一系列政治審判。其中,以斯蘭斯基為代表的一批捷克共產黨領導人被冠以「世界主義」的罪名遭到起訴,並受到清洗,由此造成「世界主義」概念在社會主義陣營的「污名化」。實際上,對斯蘭斯基的審判,與蘇聯國內的反猶主義興起有密切關係,隨著以色列倒向西方陣營,蘇聯國內興起反猶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成為批判對象。斯蘭斯基等人被指為猶太復國主義者,而後者在當時成為世界主義的等同物。受這一背景影響,蘇聯意識形態工作者開始從馬恩著作中尋找對「世界主義」的批判文字,以服務當時的政治需要。從而造成「世界主義」這一概念在意識形態領域整體呈現出負面傾向,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陣營對該思想的價值判斷。


其二,來自馬克思著作文本本身的影響。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世界主義」這一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呈現出不同的意涵,表現出多元面向。有時呈現為馬克思主義對立面的社會實踐和意識形態的指代,從而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如自由貿易的世界主義,唯心主義的世界歷史觀念,特殊民族的自負觀念等;有時也被用來描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從而加以頌揚,如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先進性、人類解放的社會組織狀態等。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主義作為一種既有觀念,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對立面相結合從而被批判,佔據了馬恩文本中的「世界主義」出現時的大部分語境,從直觀上造成馬克思主義和世界主義相對立的印象。進而對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主義思想的理解造成困惑。


上述原因造成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如伯爾特·奧爾曼(BertellOllman)強調的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思想中具有普世性、世界人(world-human)和超民族國家的維度,是一種世界主義(cosmopolitics)的研究。米歇爾·羅伊(Michael Lowy)則認為在1845-1848年的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表現出了一種世界主義的研究取向,並且指向一個普遍的、民族間的對立和衝突消失,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差別消弭的世界城市共同體。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嘗試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和人類解放思想出發,論述馬克思思想中的世界主義內涵。


如果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全球化的興起推動了世界主義的當代復興,那麼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主義思想復興的呼聲日隆。資本主義工業化和現代性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勝利的同時,也將其內在的固有矛盾,對生態環境和人的異化帶到世界範圍,由此引發的全球風險和社會緊張,不僅凸顯傳統自由主義世界主義思想的無力,更是激起了各地的保守主義和極端民粹主義浪潮。探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既是對世界主義思想在理論上的充實和豐富,同時也對推動全球化和全球秩序平穩有序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梳理「世界主義」概念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多元面向,釐清馬克思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的批判和革新,從而為探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奠定初步的基礎。


2馬克思著作中的世界主義批判


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當「世界主義」在文本中呈現出一種負面意義的時候,通常被用於指代馬克思主義對立面的社會實踐或意識形態,從而被加以批判,這種批判集中在四個方面:對資本主義的經濟世界主義批判;對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和博愛主義的世界主義批判;對特殊主義的世界主義批判;對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批判。上述四種批判,可以被歸為相互聯繫的兩條線索:

其一,對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批判,包括揭露反映資本主義生產和交往方式的經濟世界主義的偽善性,以及受到這一生產方式基礎制約的自由主義世界主義的軟弱性;其二,對大國沙文主義外交政策的批判,這種政策借唯心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以世界主義之名行民族沙文主義政策之實,實際上是一種特殊主義的世界主義。


(一)對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批判


1、對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主義的批判


在世界主義思想脈絡中,經濟世界主義有時又被稱為市場世界主義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思想建立在如下信條上,即自由貿易和人們之間不受限制的經濟關係,將會被國家干預和壓迫性的治理淘汰,從而實現和平的世界秩序。經濟世界主義不像道德或政治的世界主義那樣有悠久的傳統,主要是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由貿易活動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的思想主張。


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完成和自由貿易體系的出現,人類歷史開始打破舊有的民族、地域限制,人類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了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由「歷史」進入「世界歷史」。世界歷史的出現,一方面將農業的民族從屬於資產的民族,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另一方面,也將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潛在的階級鬥爭帶到了世界層面。


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的經濟世界主義批判,構成了對「世界主義」批判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批判的目標集中在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所宣揚的世界主義的偽善性上,如恩格斯在《在倫敦舉行的各族人民慶祝大會》一文中提及:「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現在正在各地提倡各民族的兄弟友愛,用以對抗舊的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偽善的自私自利的世界主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時,再次提及:「在近代,自由競爭和世界貿易產生了偽善的資產階級的世界主義和人的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自由貿易的經濟世界主義被視作資本不斷擴張,在世界範圍內尋求利潤的產物,這種世界主義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實現自身利益的意識形態工具。在《在倫敦舉行的各族人民慶祝大會》中,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的世界主義,被放在和民族利己主義同樣的位置上,共同構成了各民族間的兄弟友愛的障礙,資本主義的經濟世界主義,由於依附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為其辯護,不可避免的成為偽善的。在提到這樣的世界主義者的時候,馬克思直指他們「隨時準備為國際貿易而犧牲整個國際法」。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批判,建立在一系列科學的分析之上,這種分析涵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貨幣、商品,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的資本家和商品所有者,所有這些環節的「世界主義化」,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主義批判的基礎。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寫道:「商業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到處都使生產朝著交換價值的方向發展,使生產的規模擴大,使它多樣化並具有世界主義的性質,使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


商業和商業資本使生產具有世界主義性質,世界主義的生產賦予貨幣世界主義性質,「貨幣在執行鑄幣職能時獲得的特殊民族形式,在它作為貨幣而存在時喪失了。貨幣本身是世界主義的。」當生產和貨幣成為世界主義的,自然可以理解商品同樣成為世界主義的,各地的商品成為「世界主義的黃金」。「從一切土產能夠變成世界主義的黃金的時候起,許多以前因為沒有廣闊的銷售市場而很便宜的東西……都變得昂貴起來,從而被從人民的消費中奪走了」。


相較於對自由貿易的批判,馬克思在使用「世界主義」描述生產、貨幣和商品的時候,則顯得更加溫和,這種溫和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在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方面起到的歷史積極作用的肯定相一致。但對生產、商品和貨幣的世界主義性質的描述,構成了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世界主義批判的基礎,包括用貨幣的世界主義性質比擬資本家的世界主義性質,並推演出「商品所有者」的世界主義性質:「我們的資本家發現他的資本在國外比在本國增值得快,而我們的資本家也和貨幣本身一樣,是世界主義者。」「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商品所有者也就發展為世界主義者。人們彼此間的世界主義的關係最初不過是他們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係……隨著同國家鑄幣對立的世界貨幣的發展,商品所有者的世界主義就發展為對實踐理性的信仰,而與阻礙人類物質變換的傳統的宗教、民族等等成見相對立。」

資本主義的生產、貨幣、商品,以及資本家和商品所有者,都具有了世界主義的性質,但這種世界主義性質是一種偽善的、自私自利的「世界主義」,因為其目標服從於壟斷了民族國家利益的資產階級利益,恩格斯在1845年的演講中提到:「每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都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且由於他們認為這些利益高於一切,他們無法越出民族的範圍。」


2、對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世界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將「經濟學家、博愛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勞動階級狀況改善派、慈善事業組織者、動物保護協會成員、戒酒協會發起人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等人視作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分子。這些群體宣稱的世界主義,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博愛主義、人道主義的世界主義,這種世界主義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資本主義,因此也就決定了這種倡議在現實政治中的軟弱無力,並且會不可避免的滑坡為偽善,因此成為馬克思批判的對象。


在對左翼資產階級政論家阿爾諾德·盧格的評論中,恩格斯說道:「他的博愛的世界主義的計劃,在貪吝的生意人精神面前碰得粉碎了,於是他不得不……以思想上多少歪曲的形式來代表這些生意人的利益。」在解決波蘭問題的過程中,倡導和平的左翼人士之所以受到批判,在於「阿爾諾德·盧格所理解的自由,是最平凡的『膚淺的』自由主義,是至多不過具有假民主形式的資產階級的統治……」


換句話說,在恩格斯看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世界主義」和平構想,無法擺脫其經濟基礎的制約,這就決定了其無法作為解放被壓迫者的理論工具,而只能淪為一種形式上的虛偽的世界主義。這種虛偽的世界主義在本質上甚至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是一致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兩種極端對立的思想,但因為共同的資產階級性質,因此實際上是殊途同歸。「他撕下了條頓狂的徒有虛表的華麗外衣,同時,也無情地揭露了只有軟弱無力的虔誠願望的世界主義的真面目。他用西得的話提醒德國人:只有舌頭沒有手,你怎麼敢說呢?」


恩格斯對自由主義或博愛主義的「世界主義」的批判,如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批判,強調這種觀點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要求無產階級放棄鬥爭的革命運動:「這種社會主義所理解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絕對不是只有通過革命的途徑才能實現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廢除,而是一些在這種生產關係的基礎上實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絲毫不會改變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至多只能減少資產階級的統治費用和簡化他的財政管理。」


此外,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博愛主義的世界主義的批判,在1847-1853年,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信件往來中多次出現,世界主義者被指那些鼓吹博愛主義、唯美主義和商業和平論者。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世界主義批判,同對偽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經濟世界主義的批判一致,共同構成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批判。


(二)對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掩蓋下的特殊主義的批判


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出現的對「世界主義」的批判的第二條脈絡,表現在對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批判,以及借黑格爾式的「世界歷史」理論之名,行霸權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的外交政策之實的批判,而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危險的特殊主義的世界主義。用世界主義描述唯心主義的世界歷史觀,並對其進行批判,從思想背景來看,源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世界歷史觀對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批判與超越;從實踐背景來看,文本中的批判與普魯士政府鎮壓波蘭波茲南民族解放起義直接相關,用「世界主義的唯心主義」命名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中的資產階級議員,批評該議會對攫取波茲南土地的瓜分政策的批准:「這種同情的基礎與其說是對波蘭性格的真正讚美,不如說是某種世界主義的唯心主義。」


此處的世界主義是指以威廉·約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議員宣稱的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正是以這種世界歷史觀為借口,這些資產階級議員粉飾德國對波蘭的強權政策,以及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鎮壓。約丹宣稱,「我認為我們應該提高到世界歷史觀點的水平,應該從這一觀點來研究波茲南問題這個波蘭大悲劇的插曲。」當德國對波蘭的強權政策辯護者嘗試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世界歷史觀中尋求借口時,唯心主義的世界歷史觀成為民族壓迫的理論依據,並且具有演變為黷武主義的危險。

在《德國的對外政策和布拉格最近發生的事件》一文中,恩格斯改用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政策指稱德國的民族壓迫政策,而正是因為黑格爾世界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本質,為這種壓迫政策進行包裝創造了空間。黑格爾強調「實際存在的歷史」是對「哲學的世界歷史」的反映和體現「世界歷史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歷史的實踐活動僅是世界精神實現的工具和手段。這種世界歷史觀念的唯心性,為資產階級將馬基雅維利式的黷武主義政策包裝為世界主義政策創造了可能,成為一種對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的鼓吹與掩蓋工具。


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是關於世界主義和社群主義討論中的一對重要概念,概而論之,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分別對照社群主義和世界主義。但在這種大而化之的分界線之間,兩者存在模糊和交叉的領域。其中,某些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或者名之為以某種社群的特殊規範原則普適化的世界主義,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中屢有出現。這種所謂的世界主義只是滿足了「普遍性」這一要求,但在「共同性基礎上的平等性(或稱之為普世性)」以及「個體主義」上均有所退縮,從而造成一種結果,即對自身特定群體的特殊性的尊崇和強調,並希望推而廣之將其它群體涵蓋在內,而拋棄了對他者平等地位的尊重,或者只有在他者完全接受了特定群體的規範和價值後才有可能獲得平等地位,大部分情況下,個體主義也會屈服於這種世界主義化的特殊主義之下。這樣的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在宗教極端主義、霸權主義以及殖民主義中都可窺見其貌。這種將一種特殊主義普遍化的「世界主義」,成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對象。


在《路易·勃朗在第戎宴會上的演講》中,恩格斯首先引用了路易·勃朗對法國式的世界主義的歌頌:「法國人如果不想同時做一個世界主義者,那也就是否定他本國的歷史,因為法國除了讓有利於全世界的思想獲得勝利之外,永遠不會讓別的思想佔上風。」隨後,恩格斯展開了辛辣的諷刺:「勃朗先生說,『法國人必然是世界主義者』。是的,只要是法國的影響,法國的道德、風尚、思想和政治制度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裡,就的確如此!只要在每個民族都習染了法國民族性的世界裡,就的確如此!然而,其它民族的民族主義者應當反對的正是這一點……他們非常不滿意法國人的武斷:既然是法國人,就自然是世界主義者。這樣的武斷等於要求所有別的人都成為法國人。」


為了對法國式的世界主義進行批判,恩格斯用德國人的世界主義精神對其進行對比:「德國產生的卓越思想和世界主義思想比法國和英國的加在一起還要多得多……德國比任何別的國家都更能說明,法國的世界主義究竟是什麼。法國可以埋怨英國政策的背信棄義,可是德國也同樣領略過法國從路易十一到路易-菲力浦的背信棄義的政策。如果我們採用了勃朗先生的標準,那麼德國人就是真正的世界主義者。」對於路易·勃朗宣稱的法國式的世界主義,恩格斯的態度是:「我們根本否認強加在革命前的法國身上的世界主義的性質。路易十一和黎塞留的時代就是明證!」


總之,馬克思著作中的對世界主義批判的第二條脈絡,旨在揭露一種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這種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借用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實際上背棄了世界主義內含的平等原則。在實踐中,霸權國家和強權政治在世界範圍內謀求特殊利益的行動,通常會打著普遍主義的旗號開路,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的批判中,特別揭露了這一理論背後的特殊主義實質,對這種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的回應,要求國際社會踐行民族平等的原則,特別對經過精心包裝的民族沙文主義保持警惕,從而謀得各民族平等的共同發展。


3馬克思對世界主義思想的革新


馬克思著作中對世界主義的批判,其實質是將資產階級世界主義的外殼同其政治實質區別開來,旨在揭露形式上的博愛普世和民族間的兄弟友愛的外殼所掩蓋著的霸權和剝削的酸澀內核。但馬克思的批判並不是要拋棄世界主義,而是不滿足於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外殼,通過無產階級的抗爭和革命,用「各國工人階級在反對各國統治階級及其政府的共同鬥爭中的國際兄弟聯合」去充實這一外殼。


具體而言,馬克思對世界主義思想的革新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中,體現在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中,體現在革命的國際主義論述中,體現在普遍徹底的人類解放思想中。上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圍繞兩個線索展開,第一條線索反映在理論中,是唯物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對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的分析;第二條線索關注到實踐層面,表現在通過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革命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人類解放。


(一)唯物主義世界歷史理論與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


在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自己的世界歷史理論。在唯物主義世界歷史觀的基礎上,馬克思論述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的背景下,真正能夠打破民族區隔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

隨著世界市場的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蔓延到全球範圍,世界各國的歷史進入世界歷史,從此民族間的區隔開始被打破。資產階級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可以聲稱是世界主義的,是「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係,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推動世界歷史實現的並不是到處謀求利潤的資產階級,而是生產力的發展。「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狀態……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質一概消滅掉……」資產階級是在這一生產力基礎上活動的階級,藉資本主義世界主義思想以在世界範圍內開展剝削和階級統治,一旦這種活動受挫,資產階級立即撕下虛偽的面紗,成為「條頓狂」式的民族沙文主義者。


然而資產階級也生產了它自身的掘墓人。世界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工業化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塑造了一個新的、跨越民族國家邊界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當每一民族的資產階級還保持著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時候,大工業卻創造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裡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這是一個真正同整箇舊世界脫離而同時又與之對立的階級。」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進行了經典的論述:「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地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失。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


」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使得無產階級具有了跨越民族邊界的共同利益和普遍性質,在《評弗雷德里希·李斯特》中,馬克思用生動的筆法描述了無產階級超越民族邊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國的、不是英國的、不是德國的民族性,而是勞動、自由的奴隸制、自我售賣。他的政府不是法國的、不是英國的、不是德國的政府,而是資本。他的領空不是法國的、不是德國的、不是英國的領空,而是工廠的天空。他的領土不是法國的、不是英國的、不是德國的領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恩格斯在1845年提到「只有無產者才能夠消滅各民族的隔離狀態,只有覺醒的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愛。」並且用「共產主義的和世界主義的」來形容8月10日倫敦慶祝會上的原則。


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念,從唯物主義的角度論述了經濟基礎的發展消除了民族之間的區隔和對立,而無產階級作為大工業生產的結果,成為真正具有普遍性質的、超越民族界限的階級。這種無產階級的兄弟友愛,並不意味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放棄或背離,也不意味著對民族文化的徹底丟棄。這種世界主義不是文化世界主義,而是一種政治世界主義,是要改變資產階級民族國家這一共同體的虛偽性質,與生產力相一致,形成消除民族差別和對抗的共同體形式,並藉此得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中論述的世界主義思想,不僅是對黑格爾式的唯心世界歷史觀的批判與超越,更是對此前的世界主義思想傳統的超越。此前的世界主義思想中,斯多葛派訴諸於宇宙法則以論述人類社會的普遍性和普世性;中世紀神學家的世界主義思想,則將這種基礎訴諸於神性;康德訴諸於先驗的自然理性。馬克思則將關注點落腳到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通過對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歷史分析,提出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生產關係塑造了人類超越社群邊界的歷史背景,是無產階級這一新的生產狀態下的時代產物,具備了世界主義的特徵。一言以蔽之,將世界主義思想傳統中的天國到人間的哲學,轉變為人間到天國的哲學。


(二)革命的國際主義與人類解放


馬克思對世界主義思想革新的第二條線索,是通過革命的國際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的思想。「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在批判了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的偽善性,並論述了無產階級真正超越了民族邊界的普遍性之後,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如康德那樣,著力分析如何實現一種超越特定社群邊界的人類共同體。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國際主義,達至實現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


全世界的無產者因為有了共同的利益,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階級,這種世界性蔓延至無產階級與它的生產者,即資產階級之間。而後者宣揚的世界主義的偽善性,深刻地表現在一旦其獲取剩餘價值的行動受阻,便會舉起沙文主義的大棒,奉行民族壓迫政策。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的無產階級,在擔負資產階級掘墓人使命時候,就必須通過革命的國際主義。「既然各國工人的狀況是相同的,既然他們的利益是相同的,他們又有同樣的敵人,那麼,他們應當共同戰鬥,就應當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聯盟來對抗各民族資產階級的兄弟聯盟。」革命的國際主義不僅是無產階級擺脫受剝削的命運,以從異化之中求得解放的一種選項,更是一條必由之路。「忽視在各國工人間應當存在的兄弟團結,忽視那應該鼓勵他們在解放鬥爭中堅定地並肩作戰的兄弟團結,就會使他們受到懲罰,使他們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敗」。


在人類社會以往的歷史實踐中,每當生產關係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革命就會作為歷史的推動力而爆發,而世界歷史的出現,讓無產階級的革命必然具有世界性質。世界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歷史活動,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徵,這種階級特徵是階級間矛盾激化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由途徑,當革命成功之後,共產主義成為現實的時候,馬克思的實踐的世界主義思想就具有了更徹底的普遍性和普世性,個體的價值也在其中得以實現,即「世界歷史性的個人」的可能。

在世界主義研究中,從對人類共同體的普遍性和普世性的分析出發,存在實然的世界主義和應然的世界主義兩種思考,如第歐根尼聲稱自己來自世界城邦時,即認為此處和彼處的人居於一個共同體之中,是一種實然的世界主義。而在諸多思想家對普遍共同體的設計和思考中,反映的是一種應然的世界主義,即人類社會應當逐步趨向一個共同體的建構,如康德設想的「人類物種完美的公民結合狀態」。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反映了實然世界主義和應然世界主義的統一。世界歷史從實踐上創造了物質基礎,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出現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並非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而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必然。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論述了人類社會的三大形式:「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多重的關係、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一種形式指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前的,建立在各種自然經濟基礎上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社會存在形式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紐帶界定,如家庭、部落、君臣關係等;第二種形式建立在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相較於第一種形式,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從人身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但這種解放仍然是一種不完整的解放,因為對物的依賴取代了人身依附,無論資產階級還是工人,都成為資本實現自身目的工具,成為一種「異化」的存在。只有第三種社會形式,即在共產主義的人類解放狀態中,人才能擺脫在之前不可避免的人身依附或物的異化的枷鎖,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由的個人。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對傳統的世界主義思想進行了重大革新,傳統的世界主義認為,人不應該因其先天的無法選擇的偶然條件,如種族、國籍等,而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人們不應因為偶然事件的反覆無常而遭受懲罰,他們的命運不應由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這樣的因素來決定。」這種先天的偶然,不能成為基於這些偶然因素的不平等對待的依據。然而這種世界主義的前提在世界主義的批評者那裡受到駁斥,批評者認為如果這些先天的偶然因素不僅僅意味著人們之間的差異,有的時候還代表著現實需求上的差別,這種情況下人的先天的偶然因素就意味著可以基於此獲得差別待遇。如果這種批判成立,那世界主義的根基將會受到動搖,但傳統的世界主義者無法從傳統理論中對這一批判進行反駁,訴諸各種先驗條件的世界主義無法回答人的出生偶然因素對於後天待遇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因此也就無法反駁基於人的先天條件從而進行差別對待的批評者的立場。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解答,當人類社會發展仍處於第一種形式和第二種形式之中時,人的先天的偶然因素,如降生在哪個階級、哪個共同體中,將不可避免地使其在後天處於一種依附關係之中,或是對人的依附,或是對物的依附,但這種先天的偶然和後天的必然,並不是如一些世界主義批評者所聲稱的那樣,是不可避免的,從而是應當加以接受的原則,當然也不是在傳統世界主義思想家那裡被忽視掉的因素。解決這種矛盾之道,在於人類社會形式的轉變,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剝削和異化的社會根源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成為一種現實的原則。人不因其先天的偶然因素而獲後天的差別對待的情況,只有在人類解放中才能得到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現實生活的區別,將根據人的自由發展和實際需要來界定,而真正排除先天偶然因素的制約。


4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是對此前世界主義思想傳統的一次重要革新,這種革新建立在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深刻批判的基礎之上,包括對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世界主義的虛偽性的批判,對唯心主義世界歷史觀及其掩蓋下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沿著兩條線索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主義思想,包括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無產階級普遍性質的分析;以及通過革命的國際主義實現人類解放的思想。這種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的批判與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其一,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對各種虛偽的世界主義觀念進行了深刻批判。世界主義內含的普遍主義特徵,在歷史上不乏被用來當作謀求特殊利益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先例。並藉由「世界主義」的名義,追求特定團體的利益或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馬克思對種種虛偽世界主義的批判,深入這種特殊主義的內核並予以揭露,為探索形式和內容相統一的世界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


其二,馬克思對世界主義思想進行了革新和升華。用歷史唯物主義對傳統世界主義思想進行改造;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取代傳統世界主義思想者的種種先驗概念;用發展著的人類社會的歷史運動規律,指明人要擺脫先天賦予的各種枷鎖和異化,只能在實現人類解放的社會形式中才能得以實現。這種革新和升華,也昭示了世界主義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這種合理性和必然性蘊於唯物史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之中,無產階級的普遍性質以及擔負的歷史使命的國際主義維度,使得打破民族邊界的、以實現普遍共同利益為目標的人類解放成為一種歷史必然。


其三,馬克思的思想充實了世界主義理論,從而能夠對保守主義和極端民粹主義思潮給予有力回擊。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相一致的自由主義世界主義理論,難以回應這一歷史進程內含的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更是在世界範圍內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浪潮的興起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馬克思的世界主義思想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一方面堅持發展和解放生產力,回應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倒退要求;另一方面,強調生產關係的變革和調整,在推動全球發展的同時,注重公平與分配正義,從而實現全球化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注釋略)


【開卷有益】中國政法大學楊昊新著《國家提供跨國公共物品的動力分析》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國際觀察》2018年02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的精彩文章:

【中東研究】崔守軍 劉祚黎 :美國緣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俄羅斯研究】吳賽 李興:普京新任期中俄關係日益緊密

TAG: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