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貿易驅動,華為的技術驅動——假如世界沒有聯想會怎樣?
最近聯想和華為又一次被推到互聯網熱點事件的風口浪尖上,起因也很有意思,是兩年前的那場5G短碼方案討論投票事件被翻出來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估計絕大部分的看官們都知曉了,這裡就不作贅述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也不是這個過時的話題,而是來看看聯想這個品牌。或者更深入一點,來說說聯想手機的興衰。
十六年前(2002年),聯想和廈華電子在北京簽署了合資協議,同年6月份發布了聯想的第一款手機。從此,聯想開始了手機領域的業務。誰也不會猜到往後的十年,聯想在手機領域一度成為國產一線品牌,隨後又逐漸走向沒落。這一切或許也與聯想企業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早在聯想成立之初,1994年的「柳倪之爭」就已經註定了如今聯想的頹勢。當時聯想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聯想走技術路線,堅持要將晶元作為主攻方向,研發出國產晶元。而總裁柳傳志卻主張發揮中國本土的勞力成本優勢,堅持打造自主品牌,說白了就是吃「中國製造」紅利。於是聯想憑藉早年間的貿易驅動成功拿下了國內甚至全球市場,但是技術的缺乏卻永遠是短板。
於是聯想試圖通過資本的里力量來取巧。先是吃下IBM,以求拓展全球PC市場;再又吃下摩托羅拉,試圖接手並擴大摩托羅拉曾經的市場份額。但是,吃下IBM後就遇到金融危機,吃下摩托羅拉又差點被撐死。
PC市場就不說太多了,手機領域的聯想可以說是一敗塗地。摩托羅拉至今沒在聯想的手上發揮出作用,自家推出的ZUK品牌好不容易獲得市場認可、拿下口碑與市場份額的雙重優勢,卻因為不賺錢被一刀砍了。
就這樣一刀砍了?摩托羅拉不但沒賺錢還虧錢呢,咋不一刀砍了?
在大多數網友眼中,聯想這兩年可以說是昏招頻出。當年與之齊名的華為,早已經在全球擁有不小的市場份額,2016年更是以5216億元的年營業額震驚世界。而聯想呢,截止至5月10日市值也僅僅是452.96億港元而已,並且恒生指數還發出公告將它從50隻成份股中剔除。
當年聯想有一則廣告非常有意思:如果世界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或許市場上的消費者已經用殘酷的現實告訴聯想答案了。
※如果世界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也不會怎麼樣
※未發布的小米7與你期待的小米7有多大的差距?或許沒人想得到
TAG:科技蜀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