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馬克思:不再解釋世界,而要改變世界

青年馬克思:不再解釋世界,而要改變世界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近日國內上映了由法國、德國、比利時在2017年聯合拍攝的《青年馬克思》。抽空去影院觀賞了一下,大概因為已經過了首映日數天了,黃金時間的場次觀眾還是寥寥無幾,值得欣慰的是除了我全是年青人。觀影中我特意留意,幾個年青人應該是看的很投入,因為沒有一個在玩手機。

《青年馬克思》講述了馬克思1843年3月被迫退出《萊茵報》編輯部,與妻子燕妮流亡巴黎後,相識恩格斯,到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短短5年的故事。

影片在自然而然表現了馬克思與燕妮相濡以沫的真摯愛情、與恩格斯志同道合的兄弟情誼的同時,更給了一個鮮靈活現的、容易走近的青年人形象。哦,原來馬克思也是人。

回到影片,有幾點想和大家交流。

1.三觀一致,愛情友情的基礎。青年的馬克思桀驁不馴,敢於向神學等權威質疑;恩格斯不囿於資本家父親設定的生活,毅然走近勞動階層;而貴族出身的燕妮更是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衝破藩籬,與市民馬克思私定終身。

讓他們長久在一起的不是年輕的熱情和浪漫,而是不畏權威、敢於挑戰的精神和直面當下、迎接未來的胸懷。

當讀了法國政治家蒲魯東的一些著作,特別是聽其演講後,馬克思想到: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當父親承受不起朋友圈壓力質問恩格斯時,恩格斯說:「我想出去透個氣」。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當馬、恩在為文章標題苦惱時,感覺到「舊世界在崩潰」的燕妮提議了一個標題:對批判性評論的批判。

2.僅有信仰和激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需要理論支撐和實踐探索。德國政治家魏特林以大無畏精神、充滿熱忱、激情的宣講著烏托邦式的共產主義,僅僅是點燃了工人階級革命的熱情。但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給工人階級帶來幸福生活、甚至更悲慘?無產階級是如何產生的。革命,請給我個理由!

馬克思用「無知從來不會使人得到教益」駁斥了魏特林,在恩格斯的提醒和幫助下,認真查閱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英國古典經濟社會學著作,給予了最本質的回答。

當然,馬、恩不僅在理論上回答了如何改變世界的問題,還親自參加了改造正義者同盟等共產主義實踐活動。

行動、行動、行動!無論想多少,說多少,直接開干!

40年的今天,解放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尊重事實,自信樂觀。無論是當時整個社會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還是政治家們的探求之路,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先去了解、去接受,從事實中尋求答案,而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

而對於自己的生活,馬克思和燕妮顛沛流離,輾轉了多個城市,但生活中沒有一句抱怨,臉上永遠洋溢著自信和幸福。用咱們的話講就是革命主義樂觀精神吧。

說到尊重事實,必須提一下這部電影的導演佩克。佩克花了10年時間拍攝了這部電影,劇本大量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書信集改編,力爭做到每一個畫面都有證據。

10年拍一部電影,不是偏執,而是認真。導演希望:用電影給現實問題提供思考的通道,特別是喚醒對一種智慧的重新重視與思考

馬克思說:思考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一茶館 的精彩文章:

TAG:木一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