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刷新》:大象跳舞的微軟

《刷新》:大象跳舞的微軟

互聯網時代的霸主微軟,曾經錯失了一系列的創新機會,但是在智能時代,這個科技公司上演了一次出人意料的「大象跳舞」,自薩提亞·納德拉2014年接任首席執行官以來,微軟的市值翻番,2017年微軟市值已經超過6000億,在科技公司中僅次於蘋果和谷歌,高於亞馬遜和Facebook。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所著的《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回顧了微軟的變革路徑和管理思想。


微軟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創立,薩提亞·納德拉是繼比爾·蓋茨、史蒂夫·鮑爾默之後的第三任首席執行官,微軟從創造輝煌,到錯失良機,再到重新煥發活力,經歷跌宕起伏。

從微軟三任CEO的任職經歷上分析微軟的變革之路。

(1)個人背景

比爾·蓋茨於1955年出生在美國西雅圖,他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大學教師。蓋茨曾就讀於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在那裡,他發現了他在軟體方面的興趣並且在13歲時開始了計算機編程。

1975年,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與好友保羅·艾倫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 ,比爾蓋茨擔任微軟公司董事長、CEO和首席軟體設計師。

1995年,蓋茨榮登《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榜首,個人財富為129億美元,時年39歲。微軟當年銷售收入為59億美元,員工人數17801人。

2000年,蓋茨不再擔任首席執行官,由史蒂夫·鮑爾默擔任CEO。2008年,鮑爾默接替蓋茨成為微軟公司的總裁,蓋茨正式退休,但仍擔任微軟董事長。2014年,蓋茨不再擔任微軟董事長。

比爾·蓋茨和太太梅琳達把數百億美元財產捐給2000年成立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會,其宗旨為「幫助所有人享受健康而高效的生活」,推動科技創新和消除全球貧困。

(2)任職經歷

「Microsoft」一詞是由比爾·蓋茨命名,其中「Micro」的來源是Microcomputer「微型計算機」,而「soft」則是software「軟體」的縮寫。

微軟成立之初,比爾·蓋茨提出微軟的使命是「讓每張辦公桌上和每個家庭中都有一台電腦」,「Microsoft」一詞正反映出這個目標。

比爾·蓋茨對計算機技術的遠見卓識,抓住了個人計算機興起的大趨勢,成為微軟獲得成功的關鍵,最終讓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和商業計算軟體、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方面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領導者。

比爾·蓋茨於1995年寫的《未來之路》一書,就預言了未來信息化下的人類生活場景,很多都已成為現實,比如電子支付、視頻點播、在線音樂、購物點評等。

作為微軟第一任CEO,比爾·蓋茨抓住「兩大一小」的三條主線:

1、操作系統的大主線

從價格便宜的命令行操作系統,到適合非計算機專業人士使用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微軟抓住市場機遇,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佔據了個人電腦90%以上的市場份額。

1980年,微軟為IBM公司提供MicrosoftDOS磁碟操作系統,價格便宜的命令行操作系統讓微軟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跟;

1985年,微軟發布Windows1.0,首次提供圖形用戶界面;

1995年,微軟發布Windows 95,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操作系統。

1995年,微軟發布Windows NT,進入伺服器商業軟體市場。

1998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98,受到廣泛的歡迎,微軟鞏固了計算機軟體業的霸主地位。

2000年,微軟發布Windows 2000,推出了基於NT核心的適合家庭及企業用戶的操作系統;

2、辦公軟體的大主線

Microsoft Office系列軟體是繼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之後最為著名和暢銷的產品,讓微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

1993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3.0;

1997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97,受到用戶歡迎;

2000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00,增加集成度,簡化用戶操作;

3、互聯網應用的小主線

除了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微軟還將其產品線擴張到互聯網應用領域,比如即時通訊、在線郵箱、互聯網新聞等。

1995年,微軟推出在線服務MSN;

1996年,微軟和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MSNBC,定位在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微軟收購Hotmail,提供webmail服務;

正因為比爾·蓋茨抓住個人計算機的發展契機,通過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業務,讓微軟成為全球電腦軟體領導企業,1986年微軟上市,比爾·蓋茨一躍成為億萬富翁。


(1)個人背景

史蒂夫·鮑爾默於1956年出生於美國,在底特律長大。

1973年,鮑爾默考入哈佛大學,畢業後獲得數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在哈佛期間,鮑爾默認識了比爾.蓋茨。

畢業後,鮑爾默曾在寶潔公司工作過兩年,擔任產品助理經理。後進入斯坦佛大學商學院深造。

1980年,蓋茨邀請鮑爾默加盟微軟,他是蓋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務經理。

1998年,鮑爾默被提升為總裁,負責微軟的日常管理與運營。

2000年,鮑爾默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微軟的管理。

2008年,鮑爾默接替蓋茨成為微軟公司的總裁。

2014年,鮑爾默辭任微軟CEO。

2014年,鮑爾默收購NBA洛杉磯快船隊,成為其新任老闆。

(2)任職經歷

個人電腦的普及,讓微軟最初的使命「讓每張辦公桌上和每個家庭中都有一台電腦」早已實現。史蒂夫·鮑爾默提出新的新願景,就是「讓全球的人們以及企業充分發揮潛能」。從重視物(電腦)的普及到重視人的潛能的發掘,是微軟願景的一大飛躍。

作為微軟第二任CEO,史蒂夫·鮑爾默抓住「四大兩小」的六條主線:

1、操作系統的大主線

微軟繼續擴大操作系統的優勢,進一步區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和伺服器操作系統,支持更多硬體架構,搶佔企業市場。

2001年,微軟發布Windows XP,成為當時擁有最多使用者的Windows產品;

2003年,微軟發布Windows Server 2003,成為使用最廣泛的伺服器操作系統;

2006年,微軟發布Windows Vista,市場反應冷淡,被認為是微軟歷史上最失敗的系統之一;

2008年,微軟發布Windows Server 2008,提升網路、管理和安全性;

2012年,微軟發布Windows Server 2012,優化能力;

2012年,微軟發布Windows 8,支持來自Intel、AMD和ARM的晶元架構,支持移動應用;

2、辦公軟體的大主線

微軟繼續擴大辦公軟體的優勢,在加強office套件之間的協同之外,戰略性地推出Office 365,邁出從賣軟體到賣服務的重要一步。

2003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03,增加協同與共享;

2007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07,全新界面,提高效率;

2010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10,增加易用功能;

2011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365,支持雲服務化;

2013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13,支持ARM平台;

3、電腦硬體的大主線

抓住平板電腦的辦公需求,對標蘋果公司的iPad電腦,推出Surface平板電腦,歷經三代,扭虧為贏,打出一片天地。

2012年,微軟推出Surface 第一代平板電腦,包括Surface RT和Surface Pro兩款機型;

2013年,微軟推出Surface第二代平板電腦,包括Surface 2和Surface Pro 2兩款機型;

2014年,微軟推出Surface第三代平板電腦:Surface Pro 3;

2015年,微軟推出Surface第三代平板電腦:Surface 3;

2016年,微軟推出Surface一體機——SurfaceStudio。

其實蘋果公司在史蒂夫·喬布斯的帶領下,早早在個人電腦領域布局,微軟採取追趕戰略,在平板電腦領域獨樹一幟。

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Apple Lisa,這是全球首款將圖形用戶界面和滑鼠結合起來的個人電腦;

1984年,蘋果公司發布Apple Macintosh電腦,該電腦配有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操作系統,成為計算機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了Mac OS X,一個基於喬布斯的NeXTStep的操作系統;

2004年,蘋果公司推出基於G5處理器的iMac型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薄的台式電腦;

2006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部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分別為iMac和MacBook Pro;

2010年,蘋果公司推出了iPad平板電腦。

4、遊戲的大主線

微軟繼續拓展消費領域,在遊戲機領域強勢進入,最終和SONY的PS2,以及任天堂公司的NGC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1年,微軟發布Xbox家用電視遊戲機;

2002年,微軟推出Xbox Live在線遊戲服務;

2005年,微軟發布第2代家用遊戲主機Xbox360;

2013年,微軟發布新一代的娛樂盒子Xbox One;

5、互聯網應用的小主線

微軟繼續在互聯網領域探索,對標谷歌,推出bing搜索引擎,重金收購skype,試水Azure雲計算,但互聯網領域強者如雲,收效有限。

2009年,微軟推出Azure雲操作系統;

2009年,微軟推出Bing搜索引擎;

2009年,微軟與雅虎就在互聯網搜索和網路廣告業務方面進行合作達成協議。

2011年,微軟以85億美元收購Skype。

2012年,微軟用拓展版Outlook替代消費者網路版Hotmail。

追趕谷歌是微軟在互聯網搜索領域的重要舉措,但谷歌的強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追趕上的,2018年全球搜索引擎市場,谷歌佔91%名列第一,其次是bing,佔2%。

1998年,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共同創建了谷歌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2012年,谷歌超越微軟,成為市值全球第二大科技公司;

另外,微軟在雲計算領域追趕亞馬遜,但初期收效有限。

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雲計算服務;

6、手機的小主線

針對智能手機的大機會,微軟從自己開發手機操作系統,設計和製造手機,到巨資收購諾基亞,經歷坎坷,但無功而返。

2010年,微軟發布Windows Phone手機操作系統;

2010年,微軟推出Kin手機,搭載WindowsPhone系統;

2013年,微軟以71.7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

2014年,微軟公司宣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裁員1.8萬名員工,其中大部分員工來自微軟收購的諾基亞手機業務部門;

在手機領域,谷歌在手機操作系統的布局,以及蘋果在手機上的強勢,都給微軟巨大的壓力,微軟從手機操作系統、手機製造市場退出,專攻智能手機的辦公軟體,起到一定效果。

2007年,谷歌公司宣布開發基於Linux平台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並命名為Android,拉開安卓手機的大幕。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機,拉開蘋果手機的序幕。

可以看到,根據2017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研究報告,智能手機操作系統iOS和Android兩分天下,Android和iOS系統的份額佔比分別為86%和14%。

根據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三星市場份額21.6%,名列第一;蘋果市場份額14.7%,排名第二;華為佔據了10.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OPPO市場佔有率7.6%,排名第四;小米市場份額6.3%,排名第五位。

在史蒂夫·鮑爾默十四年的CEO任期中,鮑爾默繼續加強了微軟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的市場領先地位,在電腦硬體、遊戲領域獲得不錯的突破,但在興起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浪潮上,搜索引擎沒有追趕上Google,手機操作系統沒有追趕上Android和iOS,手機沒有追趕上蘋果,雲計算沒有追趕上亞馬遜,錯失一些重要機會。


(1)個人背景

薩蒂亞·納德拉於1967年出生在印度海德拉巴市。

納德拉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然後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後來在芝加哥大學攻讀MBA。

1992年,納德拉進入微軟。之前曾經在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任職。

2008年,納德拉被鮑爾默任命為工程部門負責人,帶領團隊開發在線搜索和廣告業務,就是後來的必應(bing)。

2011年,納德拉被任命為伺服器與工具事業部負責人,帶領團隊開發雲基礎設施產品,後來成為雲與企業級業務部。

2014年,納德拉被任命為微軟CEO。

(2)任職經歷

鮑爾默卸任之後,微軟新 CEO 薩蒂亞·納德拉提出了 「移動優先、雲優先」 的新願景,強調微軟的使命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作為微軟第三任CEO,薩蒂亞·納德拉抓住「三大一小」的四條主線:

1、雲計算的大主線

微軟集中資源,大力發展雲計算業務,打造微軟Azure基礎設施,將其操作系統、資料庫、office等應用都搬到雲上,並大力發展人工智慧AI、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

微軟Azure已經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數據中心區域,可部署到全球 42 個區域,支持混合雲部署,提供從IaaS、PaaS到SaaS的超過 100 種服務。

根據2018年市場報告,Azure的增長把微軟送上了雲計算市場第二大公司的位置,所佔份額達到14%,落後於亞馬遜AWS的32%。雲服務收入在微軟總收入的比重從2015財年的10%左右提升至2017財年的21%。

2、企業應用的大主線

微軟在繼續加強office產品之外,大力拓展office365的訂閱模式,並開拓企業CRM和ERP領域,結合企業招聘,進一步加強企業市場的影響力。

2014年,微軟宣布其iPad、iPhone和Android版Office套件免費;

2015年,微軟發布Microsoft Office 2016,支持PC、IOS、MAC;

2016年,微軟收購 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耗資 262 億美元。

2016年,微軟發布Dynamics 365 ,整合微軟CRM和ERP,是新一代雲端智能商業應用;

根據微軟2017年財報,Office365產品的訂閱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700萬人,Office商業產品和雲服務的收入對微軟營收發揮重要的作用。

3、操作系統的大主線

微軟繼續加強在操作系統上的優勢。

2015年,微軟發布Windows 10,作為下一代操作系統,支持PC、手機、PAD等全平台設備;

2017年,微軟推出Windows 10 S系統和全新的Surface Laptop筆記本電腦。

4、硬體的小主線

微軟繼續擴大Surface平板電腦和Xbox家庭遊戲主機的業務。

薩蒂亞·納德拉繼承其在Azure、office365業務的經驗,把重點放在雲計算、人工智慧、企業應用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其任期內,微軟市值翻倍,微軟市值時隔17年再次超過6000億美元。在全球科技公司中,微軟市值僅次於蘋果、亞馬遜、谷歌,名列第四。

根據微軟2017年財報,微軟的營收主要來自三大業務部門——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智能雲部門、個人計算部門。

A、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營收 84.46 億美元,運營利潤為 27.54 億美元。

Office 365 的營收同比增長了43%,消費者用戶增加到 2700 萬;

Dynamics 產品和雲服務收入增長 7%;

LinkedIn 的收入為 11 億美元。

B、智能雲部門的營收為 74.34 億美元,運營利潤為 25.01 億美元。

伺服器產品和雲服務收入增長了 15%;

Azure 雲服務的營收同比增長了 97%。

C、個人計算業務的營收為 88.20 億美元,運營利潤為 17.64 億美元。

Windows OEM 收入增長 1%;

Surface 硬體業務的營收同比下滑了 2%;

Xbox Live 推動Xbox 軟體和服務收入增長了 11%。但由於 Xbox 硬體收入的下降,抵消了部分軟體收入,因此整體來看遊戲業務收入增長 3%。


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到達某一點時,都應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並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薩蒂亞·納德拉對《刷新》書名的解釋。

為了進一步理解薩蒂亞·納德拉及其刷新之術,我們用「節思行果」方法來分析。所謂的「節思行果」,就是觀察他在人生關鍵「節」點,遇到了什麼問題?他是怎麼「思」考的?又是怎麼「行」動的?這個行動帶來怎樣的結「果」?如何影響他的人生方向?這件事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示?


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被任命為微軟CEO。

當時的微軟內外交困。對外,搜索引擎沒有追趕上Google,手機操作系統沒有追趕上Android和iOS,手機沒有追趕上蘋果,雲計算沒有追趕上亞馬遜,微軟錯失一些重要機會;對內,龐大的機構、複雜的流程、封閉、傲慢、部門牆阻礙了創新和協作。

舉一個例子,2008年以來,雷.奧茲負責開發雲基礎設施產品,代號「赤犬red dog」,就是微軟雲服務Azure的前身,但其不被所在的伺服器與工具事業部(STB)重視,被邊緣化,如日中天的Windows伺服器和SQL資料庫業務阻礙了創新業務的發展,結果2011年他離開了微軟。

比爾·蓋茨認為,納德拉擁有有目共睹的核心工程技能、清晰的商業遠見和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的超強凝聚力;他對科技如何在全球的應用和體驗上很有遠見,這正是微軟未來擴展產品創新和成長所需要的。但是納德拉缺乏大型公司的CEO管理經驗,這也是被很多人所擔心的。


為了迎接智能時代的挑戰,薩蒂亞·納德拉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微軟為什麼會在這裡?二是微軟何去何從,要做什麼。在此基礎上,納德拉提出微軟需要重生、需要復興,需要重新發現微軟的靈魂,重新定義微軟的使命,並闡述微軟的商業願景。

為此,納德拉認為,微軟的靈魂是賦能大眾,賦能人們建立的組織,微軟要重拾靈魂精神,就是技術的全民化。因此,納德拉提出兩個觀點:

A、重建信任

同理心+共同的價值觀+安全可靠=信任,既是讓客戶、合作夥伴信任,也是讓同事信任。

B、重建成長

教育加創新,廣泛應用於整個經濟,再乘以科技使用強度,就產生經濟增長和生產力。

所以納德拉提出自我刷新的三個關鍵步驟:

A、擁抱同理心;

B、培養「無所不學」的求知慾;

C、建立成長型思維;


擔任CEO之後,薩蒂亞·納德拉首先傾聽各方面的聲音,不僅與微軟內不同級別的人交流,與微軟不同地區和部門的人交流,還與不同國家的不同客戶交流,了解各方訴求和意見。

然後,納德拉行動起來:

A、就使命感、世界觀和商業及創新願景進行明確的、定期的溝通。

B、自上而下驅動文化變革,讓適合的團隊做適合的事。

C、建立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夥伴關係,共同做大蛋糕,並做到客戶滿意。

D、時刻準備趕上下一波創新和平台變革浪潮,在「移動為先,云為先」的世界裡尋求機遇,並快速執行。

E、堅守永恆的價值觀,為普通大眾重建生產力和經濟增長。

這有幾個很好的例子。

A、舉辦黑客馬拉松

納德拉發起全公司範圍內一年一度的「黑客節」(hackathon,編程馬拉松),主角是每一位參與不同項目的一線員工,來自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員工組成項目團隊,創造性地解決難題或尋找新的機遇,管理層變成傾聽者。這個活動受到極大的歡迎,通過提倡創新、協同、學習,整個組織的活力被重新激發。

納德拉認為轉型必須由內部發起,從核心向外擴散,這也是唯一能確保變革可持續的方式。

B、廢除員工排名制度

微軟的員工排名制度(stack ranking)被員工廣泛詬病,因為無論團隊考核有多優秀,團隊中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差生」——要麼無緣獎金,要麼直接走人。帶來的後果是,優秀的同事拒絕與同事合作,跟上級搞好關係勝過做好本職工作。

納德拉上任後,明確廢除了該制度,並且在績效考核中新增一個重要維度——對他人的貢獻率。這大大改善了微軟內部此前互相猜忌甚至明爭暗鬥的不良風氣,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重新成為主流文化。

C、為創新變革組織

2018年3月,微軟宣布了一項重大重組計劃,拆解多年來象徵微軟的Windows和設備部門,組建兩個新部門,即「體驗與設備」部門和「雲計算與人工智慧平台」部門。負責Windows和設備部門的執行副總裁特里·梅爾森離開了微軟。

納德拉通過重組後的微軟公司圍繞Azure雲計算業務和Office軟體系列產品與服務這些增長最快的業務領域來發展,而Windows則被整合在這些業務之中,不再作為焦點業務。未來幾年,以AI為基礎的Azure雲計算、Office將成為微軟前進的兩大引擎。

D、建立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夥伴關係

Windows成功後,微軟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一切有可能損害Windows作為品牌和主營業務的行為都該被禁止。久而久之,微軟文化逐漸變得封閉,甚至傲慢。納德拉試圖改變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重新建立一個不一樣的微軟。

與谷歌合作,讓Office產品入駐安卓平台,免費使用;

與蘋果合作,讓微軟系列軟體入駐蘋果系統;

與Facebook合作,讓Facebook應用對接Windows,讓《我的世界》遊戲對接虛擬現實設備Oculus rift;

與Red Hat合作,微軟Azure支持Linux;

開放性地處理好與三星、雅虎、奧多比的矛盾,建立新型的合作夥伴關係;

微軟雲Azure給競爭對手Salesforce開放API介面;

微軟的Cortana和亞馬遜的Alexa協作,雙方都可以在對方的設備上使用。

面對全球經濟和技術的不確定性,微軟重新確定了使命,調整了文化重點,建立或重建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此來鞏固微軟的業務基礎,擁抱混合現實、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三大變革。


經過一系列的思考和行動,上任四年的薩蒂亞·納德拉讓微軟市值翻倍,微軟市值時隔17年再次超過6000億美元,並在全球科技公司中僅次於蘋果、亞馬遜、谷歌,名列第四。

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面對諸多挑戰,薩蒂亞·納德拉通過「點擊刷新」,從戰略視角思考微軟及自身和使命和戰略選擇,在助推微軟成功轉型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成功轉型。


創新者的窘境是很多大企業遇到的通病,轉型與創新是企業的追求,但是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間做、做成什麼結果都考驗一位企業家或CEO的智慧。

從微軟整個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的啟示:

A、聽風,長短結合

崔健的一首歌中說:「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當今社會變化越來越快,比如在區塊鏈領域有「幣圈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

聽風,就是以開放的心態,隨時觀察客戶、行業、市場的變化。只有知道變化,才能隨之而變。無論是亞馬遜在雲計算的布局,還是阿里巴巴在新零售的投入,都是因為他們敏銳發現了變化,提前布局。

所以為了避開創新者窘境,需要長短結合,從三個增長層面看待企業戰略:

第一,關注短期,發展今天的核心業務和技術;

第二,關注中期,為未來孵化新創意和新產品;

第三,關注長期,投資於長期的突破。

B、看風,不破不立

創新者窘境還在於傳統與創新的矛盾衝突,無論諾基亞在智能手機的失敗,還是SONY在消費電子比如walkman等的失敗,不是他們沒有看到新的技術和趨勢,而是有自己的偏執,傳統佔了上風,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失去機會。

所以一個企業要想創新,就要滿足3C原則:

第一,是否有振奮人心的概念(concept)?

第二,是否有成功所需要的能力(capability)?

第三,是否具備擁抱這些新想法和新方法的文化(culture)?

看風,這需要領袖型人物大刀闊斧改革,從文化、能力、組織等多方面改革,不破不立,否則難以扭轉大船的慣性。

C、捕風,小步快跑

捕風,就是抓住機會。正因為當今社會的快速變化,所以採用精益創業的方法, MVP(最小化可行性產品)快速迭代,小步快跑,達到快速試錯、快速驗證的目的。

正如薩蒂亞·納德拉在《刷新》一書中所說,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正因為「刷新」,微軟正在從一家以軟體為主的產品公司向以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主的服務公司轉型。

本文是淘金原創,請轉載時註明作者與來源,謝謝~~

淘金原創推薦:

1、淘金戲說網路安全」戰國七雄「

2、從增強現實(AR),談工業4.0的產品觀

3、從區塊鏈技術,談金融科技安全

4、從亞馬遜無人機,談物聯網安全

5、信息安全行業研究報告(2015年)

6、從無人駕駛汽車的變革,談雲計算的本質

7、《指數型組織》:組織騰飛的11大秘訣

8、《如何閱讀一本書》:終身學習者的效率秘訣

9、《雲管理2.0》:未來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10、《戰略的本質》:與時俱進的戰略調色板

11、《躍遷》:讓你成為高手的學習方法

12、《第五項修鍊》:打造與時俱進型組織

13、《商業模式新生代》:商業思維的統一語言

14、《給予者》:社會資本的建設、運營與變現

15、《單點突破》:創新企業的快速成長寶典

16、《發現商業模式》:魏朱六要素商業模式模型

17、《華為管理變革》:30年6000億的奇蹟

18、《產品研發管理》:打通市場到研發的IPD體系

19、《供應鏈管理》:企業核心能力第三極

20、《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打破創新者窘境的生態創新

21、《原則》:軍事化的高效體系

22、《從報表看企業》:企業透視八法

23、《簡單的邏輯學》:清晰高效地思考

24、《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版》:人生規劃方法論

25、《超限戰》:不確定性下的博弈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淘金的一屋天下

ID:taojin-worl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金的一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版》:人生規劃方法論

TAG:淘金的一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