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一點歷史?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一點歷史?

如果你去讀一讀歷史,就能知道社會走到這一步有多少曲折往複,人性發展到這一步又經歷了多少辛酸血淚。在上千年的彼處,竟然還有一個投射的自我。此時此景,你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內心,回頭看一看,不覺得虛無、孤單和恐懼。

有人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華麗的身影,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這條河流中默默無聞。我們讀歷史,就是希望你能夠去設身處地為那些孤獨的前行者和最美的逆行者給予一些善意的理解和關照,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也試著去做一兩件英雄的事情,成就無憾的人生。

近日,虎撲有位「jr」爆料自己的刑法碩士女朋友不知道三國劉關張,引發了一場「正常」「不正常」的大討論。

真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大家接受的都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什麼你的腰間盤突出如此嚴重呢?

本來早就想就本公眾號講一點宗旨的,這件事倒是為此提供了一點由頭。

開門見山地講,我們還是要讀一點歷史的。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講到,「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敬意;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知識水平比平均水準略高的國民,那你應略知一點本國歷史,應抱著溫情敬意去閱讀歷史,應以一種謙卑和擔當去審視歷史,只有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國家才有進步發展的希望。

01

弗朗西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也不盡然,從歷史中預見未來,倒是不一定;能確切地得到什麼,倒是不一定;但因不讀歷史而減少了一種美妙的體驗,那是一定的。

魯迅先生曾就讀於私塾「三味書屋」,此中三味指的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i hai,注個音,以防領導讀錯)」。

我們讀歷史,不是為了生硬地掌握知識點,以備不時之問答,回答不出來,並不襯托出你有多麼貧乏和白痴;回答出來了,也不能表明你有多麼博學和睿智。

我們讀歷史,就像品茶,看茶葉浮沉舒捲,品一杯時間沉香。也像品一桌豐盛的菜肴,不似嚼白飯那般無味,也不似吃肉醬那般油膩,而是細嚼慢品,不在於多少鹹淡,全在於五味雜陳的精神體驗。

如果你不讀歷史,你就不會知道「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的辛辣諷刺,就不會知道「白馬秋風塞上,杏花煙雨江南」的雄渾婉約,就不會知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熱血豪情,就不會知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凄楚哀怨,就不會知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風雨激蕩,就不會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浩浩湯湯。

02

人總是會追問命運,探究其中的因果循環。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具備如此深厚廣博的哲思,我們就在這迷局之中,正如福柯所說,「人類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帶有千條支流的水道,帶有萬條航道的大海,交給了處在一切事物中的偉大的不確定性」,我們撐著一葉扁舟,在蒼茫的大海中四散航行,沒有燈塔,沒有陽光,不知道彼岸,所以我們更加懷想出發的地方。

我們讀歷史,就是為了知道自己來自何方,銘記心中的故鄉。

現在許多人都在熙熙攘攘的名利之途中進退失據,在日復一日的機械重複中麻醉自我,在一味向前的集體無意識中拋下了思想和靈魂。

如果你去讀一讀歷史,就能知道社會走到這一步有多少曲折往複,人性發展到這一步又經歷了多少辛酸血淚。在上千年的彼處,竟然還有一個投射的自我。此時此景,你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內心,回頭看一看,不覺得虛無、孤單和恐懼。

03

李宗盛有首凡人歌,講得多好,「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

所以有人更願意去追求物質的充盈,更願意談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房、開著什麼車、換了多少任男女朋友、塗了什麼口紅、挽著什麼包包……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果你就理所當然地以此作為人生的全部,讓這個時代成為了時無英雄、豎子成名的時代,那你對於過去和將來都是有罪的!

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是可悲的,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是不可救藥的。

我們作為凡人,但絕不應當丟棄做英雄的夢想。我們讀歷史,或許能找到一絲迴響,不一定要做帝王將相,也不一定要擁富埒陶白,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應該被尊重,都有被書寫進歷史的理由和可能。

就像十年前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那些爭分奪秒參與搜救的軍人、志願者,那些不畏生死深入震中報道的新聞記者,那些被一場地震放大了人性的堅強、團結、友愛的人們,都應當被作為英雄來讓人銘記和敬仰。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此話並不顯得那麼高高在上,因為他揭示的是一個普遍的真相。

2005年9月23日,有一位叫白方禮的老人悄然離世。就是這位平凡的老人在1986年成立了一家「白方禮支教公司」,在生命的最後19年里,省吃儉用、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用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錢,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 「零」。

儘管呼聲很高,但他最終還是沒有登上「感動中國」的舞台。儘管他沒有在那個燈光璀璨、無比煽情的演播廳接受眾人的朝拜,但他依然無愧於我們稱其為「英雄」。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跟所有顯赫的企業家相比,他肯定是最窮的一個,然而他為社會所創造的「財富」無人可比。

有人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華麗的身影,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這條河流中默默無聞。我們讀歷史,就是希望你能夠去設身處地為那些孤獨的前行者和最美的逆行者給予一些善意的理解和關照,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也試著去做一兩件英雄的事情,成就無憾的人生。

請記住那句,為眾人抱薪救火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自由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

喜歡請猛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剪燭論史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人際間正確的打開方式

TAG:剪燭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