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每個自律的孩子,都有一個「能忍」的媽

每個自律的孩子,都有一個「能忍」的媽

來源:若杉生活(Rosan_life)

1

聽朋友講她的育兒經,關於「忍」。

在大多數的媽媽天天忙著催促孩子按時起床不遲到;

抱怨孩子丟三落四、總是記不清明天上課要用的東西;

每天在家長群里,互相溝通孩子的作業,生怕小朋友落了哪一樣的時候,我的這位朋友,總是顯得優雅淡定許多。

7歲的小姑娘,早已經習慣了晚上睡前準備好第二天上課要用的書本,並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整整齊齊疊在枕邊,還漸漸懂得給媽媽列清單……比如,媽媽去超市,她寫好自己需要的東西,讓媽媽幫忙採購。幼兒園組織郊遊,也能一項項列好自己喜歡以及需要準備的東西。

許多媽媽跟朋友討教經驗,她總是笑笑說:

「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忍得住。」

比如,她也曾經大清早起來,自己眼看著時間來不及,急得跳腳,小朋友不緊不慢地洗臉、吃飯,一副漫不經心、時間於我無關的樣子。

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

「我們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們就越慢。」

弄得她哭笑不得。

為此,她也沒少上演「道路飛車」,一邊孩子催不得,一邊上課時間又不等人,確是辛苦又無奈。

後來,她檢討自己,覺得這樣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便跟孩子談判,說:

「以後我們早上7:10出門,你需要自己安排時間,媽媽只會提醒你,不會催你,但是,如果上課遲到,老師批評你,媽媽不能替你挨批評。」

一開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沒太當回事。依然懶懶地賴床,依然慢慢地刷牙洗臉吃早餐。

朋友在一旁看著,愣是忍著沒出聲,等到孩子收拾好東西出門時,離上課時間只剩下10分鐘。

毫無疑問,孩子上課遲到,挨了老師的批評。

放學後,小朋友滿臉委屈,怪媽媽送她晚了,讓自己遲到。

媽媽把前一天的話,又跟她說了一遍。這次,小朋友似乎懂了。抱著鬧鐘過來,讓媽媽幫她調好了起床時間。

第二天,雖然鬧鐘響後,小朋友依舊翻身睡過去了,但是,在媽媽提醒後,小朋友似乎想到了前一天挨老師批評的經歷,猛地從床上彈了起來。

從這一件小事,小朋友開始明白,原來以前上學不遲到,是因為有媽媽在身邊幫忙。

更重要的,她開始知道,以後,這件小事,要由自己負責。

在起床「戰役」勝利後,朋友開始漸漸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比如,一周早餐吃什麼,會讓小朋友自己安排,而她自己則負責採購。

再比如,小朋友愛美,她把每天穿衣搭配的權利也交給了孩子,剛開始,小朋友只負責美,衣服穿得太多或太少的事情時有發生,慢慢地,她教會了小朋友提前看第二天的天氣預報,準備衣服。

「為自己負責」這件事,小朋友也從最開始的緊張不適,變得越來越從容,然後,慢慢愛上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感覺。

朋友總結,說:

「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時,就一定要學會忍,看著她犯錯不去插手,看著她慢吞吞的不去幫忙,甚至看著她燒錢忍住不去心疼錢。

永遠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唯有此,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2

但「忍」這件事,並不容易。也不是每個為人父母的,都忍得下去的。

前兩天,有一則新聞:一個來自福建,11歲的小朋友亮亮,帶著父親洪舒靖環遊世界。

一路上,錢包由兒子掌握,路線由兒子規劃,吃住行全由兒子來定主意,自己則負責騎摩托車帶著他完成旅遊。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父親說:「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讓孩子定的,住宿的地點也讓他自己選擇,連吃飯都讓他做決定。我想讓他學會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決定,以及面對自己的決定帶來的任何後果。」

他們一路向北,經過福建、江西、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抵達北京。然後再從北京一路向南,經過河北、陝西、山西、重慶、湖北、湖南、廣東,再回到福建。

一路上,亮亮不僅堅持利用晚上的時間寫作業,還自己整理行李、錄視頻日記、制定第二天的旅行計劃,父親則負責為兒子洗衣服。

對於父親來說,這是他所能想到的,陪伴兒子成長、培養孩子自律、自我獨立意識最好的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這一路,父親需要眼睜睜看著孩子犯多少錯,但一旦「忍」住了,孩子自然會看到,自己的決定會取得怎樣的後果,從而,更好地去做下一次的決策。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但是,當我們成為父母,便不由地想節省孩子成長的成本,不由自主地去為孩子做各種決定。

但翻看這則新聞的評論,發現許多留言,除了感慨這位父親敢於放手外,也不乏質疑之聲。

比如:「我就不信當爹的真的能忍住不幫忙」。

「這麼小的孩子,什麼都自己做主,家長真的能放心嗎」?

可見,很多家長都太了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孩子犯錯不插手,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們知道,自己要做到一個「忍」字有多難,也質疑,別的家長,是如何做到的。

03

每一個母親,都希望孩子自律、獨立。

但是,你不肯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又如何獨立?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托在父母或者別人身上。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那些在5歲的時候,能夠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上要相對好一些,事業發展上也更優秀一些。

這是米歇爾關於「自律」最重要的實驗。

1998年,棉花糖實驗進行以後的30年後,沃爾特·米歇爾和她的學生重做了一個實驗,叫做「陌生情境」實驗,以此來弄清楚另外一個問題:

孩子出生多久才能看出是否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他們選取了18個月左右的孩子作為被試。

實驗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自由活動階段

母親和孩子單獨待在實驗室的房間里,就像在家裡一樣玩耍5分鐘。

第二個階段

分離階段

學校負責人打電話給母親走出房間,只留孩子一人與一名志願者單獨待上兩分鐘。

孩子事先在母親在場的情況下,與這名志願者有過17分鐘的互動。

在母親離開的這段時間裡,除非孩子表現出不安的樣子,志願者才會簡單安慰他,告訴他母親馬上就會回來。

第三階段

團聚階段

母親與孩子分開兩分鐘後,又再次回來,此時志願者悄悄離開房間,讓母親與孩子活動3分鐘。

事實上,這個實驗的確預示了孩子日後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行為。

在「陌生情境」最後30秒轉移注意力,順利堅持了2分鐘的孩子,他們長到5歲時,也能更有效地獲得第二顆棉花糖。

米歇爾解釋說:有較好自控力的嬰兒通常能夠應對母親的控制,但並不是通過僅僅粘著母親,而是與母親保持距離(1米以上)、自己發現與探索房間、玩玩具,以此來轉移注意力。

孩子一旦能夠控制自己與母親之間的距離,也就能在母親做決定時不完全聽從母親的控制。

而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實上會冒風險,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育,而那些支持並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讓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試驗中吃到第二顆棉花糖。

04

」這件事,對於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絕非易事。

我們本能地想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當孩子有一點點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懷著焦急的心告訴他怎樣更好;

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我們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幫他度過難關。

但是,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我們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導師,成長的陪伴者,唯獨不能成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

我們得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長大。

想要做一個能「忍「的媽媽,首先,你得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於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焦慮。

這個時候,採用「最糟情境預測」的方法會非常有效。

比如,孩子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最糟的情況是,以後孩子出國,英語成績受限。

但是,我們同時會有一個解決方案:

第一,不考慮出國留學這條路;

第二,孩子堅持出國留學,這個時候,當他自己做出了選擇,學英語的動力會自然增強。當這樣考慮的時候,焦慮會少很多,也不會在此刻就急切地強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學好。

其次,學會傾聽孩子對自我的期許。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來自於我們尚且沒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於是,拚命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這麼做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選擇權,能懂得十八班武藝,在任何場合,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這個時候,請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著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斷地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最後,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當大家越來越多的討論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當咪蒙告訴大家,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個道歉。

我想告訴你,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便沒有完美的媽媽。

如果我們真成為了完美的媽媽,一定是我們剝奪了孩子的某些能力

比如,自我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在逆境中扭轉局面、贏取良好結果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是我們成長、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請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一個快樂、不焦慮的媽媽遠比一個完美的媽媽重要得多!

母親節快樂么么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柚柚育兒 的精彩文章:

孩子抗拒的不是教育內容,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有聲故事】高山流水

TAG:柚柚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