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真知堂-解密 中華(華夏)民族的來歷
原標題:瓷器鑒定真知堂-解密 中華(華夏)民族的來歷
瓷器鑒定真知堂
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這個詞,目前出現頻率極高,習主席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所有中國人的夢想。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自稱為中華,意思是中央之國,華夏民族。而不是漢族。那麼中華民族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要解說這個問題,先說中國這個詞的來歷。中國這個名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慣用的,但是真正問起這個名詞的含義,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隨著對「中國」這個名詞的思考,便會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何謂「中華」?「中國」意識從什麼時候凸顯?
考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 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範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 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後,又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展拓,「中國」亦不斷向周邊延伸。而最終成為當今雄據東方的泱泱大國之名。漢代,司馬遷著《史記五帝本紀》中,雲「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而考古資料目前出土最早的「中國」一詞,是西周時期的何尊。「宅茲中國」,語出《何尊銘》。這一國寶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刻有長達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重要歷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說明從遠古堯舜禹時期,已經把中原地區稱為中國,而武王克商,宅茲中國,說明商代已經是中國了。史記記載的舜帝「之中國」,也是明證。中國一詞,最早到堯舜禹時期已經出現,而出土文物可以確認,到商朝已經是中國了。
而考「中國」一詞之本義,當為中原各諸侯國,中者,居中之意也;國者,諸侯之封國也。華夏諸國分別將南北東西四境諸民稱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 中國」。因參照體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異。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層次:一是指京師(首都),如《詩經民勞》所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即京畿。如諸葛亮曾對吳主孫權云:「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如《史記東越列傳》云:「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論語集解》云:「諸夏,中國也」。六是泛指歷史上華夏或漢族所建立的政權,《史記》、《漢書》中此類稱謂不勝枚舉。
自漢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於將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因此,當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也多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自稱「中國」,而將南朝稱作「島夷」;同一時期漢族所建之南朝雖遷離中原,卻亦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遼金對峙時期,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皆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國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傳承,同時兼有正統之含義。
然後 我們來解說華夏民族一詞。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夏"在羌語和藏語中都是"偉大、強大"的意思。華夏一詞最早作為文化概念,出現在周朝,尊周禮,守禮義的族人即稱為華夏。最初作為漢族的文化,如今華夏一詞涵蓋整個中國,是中國文化的象徵。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又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華夏」之語。唐孔穎達疏云:「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者,美也, 夏者,大也,連綴而用之,其詞義雍容至美。《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此處說明華夏一詞,最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形成。那麼真是這樣解釋的嗎?
五千多年前在黃河中下游建立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華夏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即為華夏先民的文化遺存。
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階段。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成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皆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
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戰國時七雄合縱、連橫、兼并、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華夏的夏很好解釋,指的是夏朝,夏朝是後世公認的第一朝代,我們是夏人沒錯,華如何解釋?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要了解華夏之華,必須知道一個人,華胥氏。
華胥氏,簡稱華胥,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相傳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是伏羲與女媧之母。她生在一個叫華陽的地方,有了華胥後改名(華胥國),古往今來,上百種中華典籍中均記載著一個叫華胥氏的氏族女首領及其兒女伏羲、女媧的故事。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伏羲和女媧的母親。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伏羲)所生之處也。」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伏羲)於成紀。《春秋世譜》所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
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里的藍田縣華胥鎮。這裡保留的史跡,有華胥氏踏大人跡妊娠伏羲、女媧的雷澤所在的雷庄、華胥溝、華胥窯、華胥河、毓仙橋、毓聖橋、華胥陵、女媧谷、媧氏村、女媧陵、鍊石台、人宗廟、老母殿、五龍宮、磨針觀、畫卦台。
關於華胥氏為中華始祖,自古以來為學者公認。按照後來史家公認的帝王世系,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氏後來為神農氏(炎帝)所代,炎帝也是華胥氏的後代,到黃帝取代炎帝一朝為帝,黃帝也是華胥氏的血脈。再到後來夏朝建立,夏啟的祖先為黃帝之孫顓頊,夏朝也是華胥氏的血脈。後來的商朝,周朝,都自稱為上古炎黃二帝的後代,其老祖宗也追溯到華胥氏。所以周朝諸侯,自稱諸華,或者諸夏,也就是貴族正統血脈的意思。
華胥氏為伏羲女媧之母,伏羲治天下,後傳位於朱囊氏(後來被尊稱神農氏),神農氏是為第一任炎帝。炎帝一朝530年後為黃帝公孫軒轅所代,後經黃帝四世(顓頊,嚳,堯,舜),國為夏禹所代。夏禹之子,夏後氏啟破壞了自古以來的禪讓制,奪取了本應該由皋陶之子伯益所代的帝位,(見《尚書虞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夏朝建立。從夏開始,大國怏怏,國人自稱夏人。
所以,華夏華夏,意思就是我們是夏人的王族,是正統血脈。華夏之後,到了漢代,國力強盛,我們自稱為漢人,跟漢代之前自稱為華夏族一樣,是自豪的象徵。到了唐代,國力又強盛,海外至今稱中國人為唐人,來源於此。華夏民族,漢族,唐人來源於此。
居住於世界的中央,(中國),是華胥氏以來的正宗王室血脈,起源於周代各諸侯自稱的諸華(來自於華胥氏的王族),諸夏(來自於夏朝的王族),這就是中華民族一詞的來歷。
2016年8月讀史有得,潭州晏氏 錄於客所杭州之書齋。 (個人原創,非經允許,請勿轉載)
TAG:真知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