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莫讀針刀」系列之慢性神經刺激征上肢篇
?
溫故知新
上期我們進行了「針刀新思路」的第一次試讀
一次嘗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緊接著,我們將陸續把高雨老師針刀臨床的筆記與手稿一一呈現給大家,敬請期待。
那麼,本期,我們趁熱打鐵,進行高雨老師針刀筆記之慢性神經刺激征的上肢篇,精彩繼續!
第一節.慢性神經刺激的認識
上肢篇
臨床中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一一沒有從事手工工作或者重體力勞動,卻出現雙手握力不足。早上起床後,雙手或單手不能握拳,手發脹,有時伴有麻木,重者出現一個或多個手指的屈指肌狹窄性腱鞘炎的癥狀,橈骨莖突痛,肱骨外上髁持續性疼痛,有時伴有手的水腫等很多上肢的不適感。在此排除全身免疫風濕性等,可能引起此類癥狀的疾病,多方醫治無效或效果不明顯,此類疾病的出現有下列幾種疾病
一、血循環障礙:表現在肢體的水腫,皮溫下降。
二、神經支配紊亂:麻木、無力等。
三、力的失衡:握力下降或喪失。
逆向分析
根據上述病因來逆向分析,上肢肌群及皮膚的運動及感覺神經來自於頸椎C5、C6、C7、C8神經組成的臂叢神經。而此神經在行進過程中,某一部位的刺激及擠壓,都可引起上肢的麻木、無力、痙攣、疼痛等癥狀。這裡引用一個大家常感覺到興奮,且較容易做到的病例一一屈拇指肌狹窄性腱鞘炎來講,狹窄的部位位於屈拇指肌通過腱膜弓處,而腱膜弓是支持固定屈拇指肌腱,使其不偏離解剖部位,在用力屈拇指時給予最強大的力的支持及固定,在長期反覆摩擦使其形成側壁水腫,而不能代償的情況下,形成腱鞘內壁腫脹,狹窄造成對通過的肌腱進行擠壓。另一方面,由於局部營養代謝障礙,出現水腫等炎性病變。顯然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導致病變的形成。長期應用拇指反覆拿捏工作的人最容易出現此病,但也有並沒有從事此類工作而出現的病症。假如患者年齡在50歲左右,首先要考慮的是內分泌失調的問題,而年齡大並沒有從事手工勞作,又不在內分泌失調年齡段的患者,那首先考慮導致局部微循環病變,使其營養代謝障礙的原因:第一、血管的病變,動脈的粥樣硬化是一方面,考慮全身性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等;第二、動脈血管供血減少,主要為外力擠壓動脈,內力自身的血管痙攣。外力無非是橈動脈受擠壓,內力是支配上肢血管的神經受到刺激引起的慢性痙攣。先考慮外力的問題,大家都明白血管、神經都行走於肌間間隙,當肌肉病變的時候會形成牽拉、刺激,甚至擠壓血管形成循環受阻。另一種原因就是支配上肢血管的神經是來自星狀神經節及上胸段的交感神經纖維所支配,所以此類神經受到激惹的時候會引起血管的興奮收縮,導致供血及代謝功能下降。再者,還有屈拇指肌自身的問題。當屈拇指在過多勞累的時候,第一是導致肌肉自身的病變;第二是肌肉的起點由於長期過度牽拉而出現缺血、營養代謝失衡導致無菌性炎症病變。由於病變形成後使屈拇指肌自身拉應力增大,即使在不應用屈拇指肌的情況下,亦可因拉力的增大而對腱膜弓產生側壓力,最終導致病變的形成。
TAG:針刀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