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成功運用了「隔岸觀火」這一計策的三大人物,張學良排第一
歷史上成功運用了「隔岸觀火」這一計策的三大人物
第三名、曹操(平定袁尚袁譚)
公元200 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在曹操手下,從此憂慮和恐懼交加, 一病不起,兩年之後死去,他的長子袁譚自命為車騎將軍,幼子袁尚承襲父業,駐紮在黎陽。他們兩人各立門戶,互相爭比高低。不久,曹操親自帶兵進攻黎陽,討伐二袁兄弟。袁譚、袁尚在曹軍兵臨城下之際,暫停了內訌,迎戰曹軍。士氣不振的袁軍一觸即潰,袁譚、袁尚連夜逃往鄴城。鄴城防守堅固,易守難攻,曹操無意戀戰,領兵退回,留下賈信駐守黎陽,他想對兩袁施行欲擒故縱之計,假裝遠征劉表,在西平駐紮下來。
曹操的軍隊剛剛撤走,袁譚和袁尚又開始了內訌,雙方你攻我打,不可開交。袁譚在平原被袁尚圍困,走投無路,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投降,請求曹軍前去解平原之圍。曹操為此徵求幕僚們的意見。大多數人都認為,眼下劉表的勢力日漸強大,應當儘早攻打劉表,以免後患。而袁譚和袁尚已被打敗,內部又互相爭鬥,難以構成威脅,不足以為此擔心。 但是,謀臣荀攸卻說:「如今天下多事,群雄紛爭,劉表鎮守住江漢地區,沒有能力向四面八方擴展,這是他胸無大志的表現。但是袁氏兄弟卻佔據了北方的四個州,擁有十萬大軍,如果他們兩人團結起來共同戰鬥,就很難輕而易舉消滅他們。現在他們忙於爭鬥,肯定顧不上兩頭,等到他們中的一人取勝,勢力強大起來,也很難制服。我們正應該乘他們現在內訌時進攻,可以輕易取勝。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定不要放過。」曹操聽後覺得有道理,決定同意袁譚的請求,出兵鄴城攻打袁尚。袁尚出逃山中,袁譚不久也反叛。曹操在南皮攻殺袁譚,平定了冀州。袁尚在走投無路中投奔了三郡烏丸,曹操跟著又遠征三郡烏丸,袁尚逃往遼東。曹軍在柳城擊潰袁軍,遼東太守公孫康將袁尚斬首。
曹操終於乘亂攻滅了袁氏兄弟,取得了河北的廣大地區,實力大增。
第二名、多爾袞(李自成圍京師他就整頓人馬駐紮邊境了,無論李自成贏還是崇禎贏,都是他贏)
當時李自成進了北京,準備正八經的稱帝。他沒有意識到關外的後金國的勢力其實與他相差無幾,李自成還以為是關外蠻族,也不知道後金的實際領導者多爾袞想要抓住這個時機。當時他們的勢力是均衡的,但是大明的兵力一部分爛兵在左良玉手裡,在南明,一部分精銳部隊在吳三桂手裡,8萬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這八萬軍隊實際上是可以打破李自成與後金的均衡的。
吳三桂本人是要投降李自成的,因為他誰也打不過,肯定是要找一方歸順,而他們管後金人叫滿韃子,所以打算投降李自成,也通了書信,不過李自成並未重視,只是讓他來投降這麼一個態度。多爾袞的雄才大略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來了,他為了抗衡李自成,給予吳三桂異姓王,永分天下這麼個條件。吳三桂有點猶豫,但是李自成一看吳三桂猶豫就責怪他投降心意不誠,不滿意。吳三桂反覆權衡,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他進兵上海關,守關的李自成手下一個總兵不讓進城,吳三桂直接把山海關給打下來了。李自成怒了,發兵山海關要拿下吳三桂。吳三桂這才寫信給多爾袞,也沒說投降,意思是我們共同來對抗李自成,多爾袞不知道是不是吳三桂的計,就發兵了但是沒先說同意。多爾袞發兵14萬人,屯兵在山海關之外,歷史就邪門在這,多爾袞的軍隊打散了李自成的一部分駐紮的人馬,可李自成全軍都不知道多爾袞在一旁虎視眈眈。
等到李自成攻打山海關,很快吳三桂的人馬損失慘重,吳三桂自知不敵,可是歷經此戰勢力大損,也沒資本跟多爾袞討價還價,只能投降多爾袞,此時多爾袞才加入戰局,打敗李自成,一路追趕至北京。吳三桂就只這個情況。
第一名、張學良(中原大戰隔岸觀火)
我認為最典型的是張學良,1930年3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發動對蔣介石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雙方展開了百萬軍隊的大廝殺,史稱為中原大戰。當時張學良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雙方都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張學良卻一直在觀望。他認為,如果蔣介石部隊奪回濟南,那麼蔣介石將在戰爭中獲勝的形勢就很明朗了。8月中旬,蔣軍奪回了濟南,張學良覺得出兵的時機已到,9月中旬,張學良通電擁蔣,出兵華北,東北軍10多天就佔領了平津地區。馮,閻軍失敗,桂軍也退回廣西。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成了嬴家,張在勝負已分時入關,未受到任何損失。張還得到了晉,察,冀,綏和北平,天津,青島的地盤。政治上張學良成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成了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進入南京政府。中原大戰後的張學良,其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人生的頂點。
我認為成功運用了「隔岸觀火」這一計策典型的是張學良,大家認為還有誰?
※居士明朝故事:哪個響徹天下的「李闖王」與他的大順皇朝(下)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