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紀念徐州會戰爆發八十周年——詹化球親率鐵道兵團官兵血戰黃河大鐵橋

紀念徐州會戰爆發八十周年——詹化球親率鐵道兵團官兵血戰黃河大鐵橋

鄔霄勇

現經作者授權發表

圖1:抗日將領詹化球

我外公詹化球,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按軍校規定:每一屆前三名畢業生可留校工作,外公先行留校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任宣傳員。隨後就參加了北伐、歷任第九軍第三師軍區處上尉指導員、總司令部特務營上尉副連長、兩浙鹽務緝私局第三營營部稽查員、緝私局特務隊隊長等職,後轉入稅警團。1936年的上半年,國民政府已經感覺到中日戰爭一觸即發並覺得戰時保護鐵路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下半年的11月份開始從原來的交通兵團中剝離出來了一部分人員,組建了鐵道兵團這一特殊兵團,我外公就在這時從稅警團抽調到了新組建的鐵道兵團。在當時培養專業幹部的幹部教導連(學員都是一些有專業知識的少尉軍官)任少校連附。

「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關頭。日寇佔領平津後,即分兵四路向華北撲來。一路由平綏路進攻綏遠;一路由同蒲路進攻山西;一路由津浦路進攻山東;一路由平漢路進攻河南。中原大地,戰火千里,生靈塗炭。沿平漢路南下的是日軍土肥原賢二率領的侵華主力第14師團。該師團按作戰計劃須在1938年2月8日以前攻取河南新鄉。新鄉位於平漢、新焦鐵路交叉點。北制安陽,南扼鄭州。新焦線為通向晉南之捷徑,佔領黃河大鐵橋,則可卡住南下的咽喉。所以新鄉為豫北的重要戰略據點。日軍連日以強大的空軍轟炸新鄉、黃河大鐵橋。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與強敵殊死抗擊,在殘酷的消耗戰中挫敵兇熖,粉碎了土肥原賢二師團2月8日前攻取新鄉的美夢。

隨著敵人的不斷增兵,1938年2月10日,第一戰區長官程潛將軍命令新八師,開赴鄭州黃河鐵橋兩岸防守,並命令在河南境內新組建的鐵道兵團即刻派部隊奔赴前線,一面修復被炸的黃河鐵橋,一面準備強敵逼近北岸之際,在萬不得已下忍痛炸毀黃河鐵橋,使敵機械化部隊不能長軀直入鄭州,直下鄂湘大地,為正在積極準備的武漢會戰清除後患。派往黃河大鐵橋執行任務的是鐵道兵團中最優秀的幹部教導連,共約800多人。帶隊的是少校連附(正營級)詹化球。

外公詹化球是浙江省寧海縣西店鎮老詹家村人,《詹氏宗譜》中名孝嚴,字恩沐,號克帝。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1901年6月16日)。父親貞培,是清國學生,母親高氏,是近村樟樹村的太學生高信忠之女。父母均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從小就對孝嚴灌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經常講述一些古代抵抗外國列強的英雄人物,如岳飛、戚繼光、林則徐以及近村洪家的清代洪式琮抗英的故事,要孝嚴以他們為榜樣,為國家民族盡忠出力。就這樣:長輩們的諄諄教誨,為小孝嚴心中早早撒下了愛國種籽。

民國3年(1914),父母送他進縣城正學高等小學讀書,該校命名「正學」是為了紀念寧海明代先賢方孝孺(方號「正學」),該校是當時的唯一一所完全高級小學,是縣內最高學府。校中教師均為寧海當時名儒,傳授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要求學生「正心修身」,以方孝孺為楷模,對先賢方孝孺的生平事迹、文學作品是每個學生必讀之課。特別是他剛正不阿,寧死不願為篡位的朱棣草詔一事更使所有學子銘刻於心。詹孝嚴同學中比他高一、二年的,有趙平復(柔石)、潘天壽、嚴蒼山、郭履洲、李士珍等,與他同一屆的有王乘中(王育和)、吳其壽、嚴華堂、陳必封等,他們在一起切磋學習心得,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在老師同學教導薫陶下,詹孝嚴逐漸形成了有遠大抱負,一心想救中國的思想境界。

圖2:1919年正學高小畢業照,中左4為詹化球

1919年秋,外公18歲,從正學高等小學畢業。是年,正值「五四」愛國運動暴發。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在各地高高揚起。為了追求更多知識,尋求救國道路,他走出海隅小城,來到省城杭州。恰好杭州體育專科學校招生,該校是為了繼承辛亥革命先烈秋瑾遺志而創辦的,校址就是秋瑾準備起義所在地大通學堂。因此該校偏重軍事訓練,校歌中有:「競爭世界,武裝和平,弱亡強者勝。生死存亡,一髮千鈞,青年責任。」創辦人有寧海人葉頌清,曾任浙江第一師師長。同時聘請第一師司令部機要秘書孔墉擔任國文教員。孝嚴得知消息,1920年春,他和前金的同學鄔茂榮、縣城的袁止卿一起報考,被錄取。學制三年,體校除必讀的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科目外,還開有專業課,如普通體操、兵式體操、體育學、兵器學、國術,還有實彈射擊等。在校中孔墉老師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先生也是寧海人,他不但學識淵博,教學認真,還經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于謙、張蒼水等民族英雄為了抵禦外侮,捨身成仁事迹,都給孝嚴留下了深刻印象。(1939年3月,孔墉任海州護理專員兼保安司令,被日軍所俘,寧死不屈,壯烈犧牲,以身作則,無負對學生的教導)。

1923年秋,外公從杭州體育專科學校畢業,遵從母命,回家結婚,妻子姓鄔,亦是本地人,暫在家鄉小學任教。

1925年年底,黃埔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招生,外公早就知道,該校是孫中山先生為了培養革命的軍事和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為目的一所學校。這和他一貫追求的目標完全相一致,於是,他告別了母親和新婚妻子,只身前往廣東報考,被錄取在工兵科。同科同時被錄取的還有寧海璜溪口人鄔子勻(抗戰勝利時晉陞為少將副師長),異地遇同鄉人,分外感到親切。為了表明要在革命大洪爐中冶煉自己,徹底改造世界觀,他改名「化球」,字「赤生」。次年3月開學,他正式成為一名五期「本科生」。經過了一年半緊張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並通過了嚴格和全面考試,1927年8月15日,以前三名的優秀成績畢業。同期畢業的有共產黨人趙尚志、陶鑄、許光達、宋時輪等;國民黨人有黃劍夫、邱行湘等人。儘管各人信仰不同,但一心救中國的目標都相同一致。抗日戰爭即將爆發,因戰爭需要,調至新組建的鐵道兵團,在培養基層幹部的兵團幹部教導連任少校連附。

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號稱「黃河大橋之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比利時一家工程公司承建。先後聘請德國、美國和義大利等國工程師進行現場查勘,1903年9月開工建設,1905年11月15日竣工,1906年4月1日正式通車。橋全長3015米,建成時有102孔。至1938年2月19日我軍自行炸毀時止,已運行了約32年。1987年被拆除,只留下5孔,作為文物保存在原址,供後人憑弔。

圖3:中國黃河第一鐵路橋遺址

詹化球帶領的兵團幹部教導連是2月10日星夜急行軍至大橋南岸,馬上投入橋樑的搶修工作,經過2天2夜奮戰,已完成搶修任務。13日從北岸來的列車又開始從大橋上駛過。但一個十分不利的消息也隨著大橋的暢通傳來:日軍的一個聯隊(一個團),尾隨列車向大橋撲來。而在大鐵橋兩岸除了外公率領的一個兵團幹部教導連800多官兵外,加上原一個連的警戒部隊,只有一千官兵。要與3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決戰,實在相差懸殊。外公急忙向正在向大橋進軍的新八師師部報告和請示,回答說:「大部隊以最快的行軍速度,也要一天一夜後才能趕到。」蔣在珍師長在電話中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現在一定要把這個缺口堵住,這關係到整個武漢會戰的勝負,我們已派小部隊快速增援你們,只要能守住大橋一天半日,就是勝利,縱餘一兵一卒,亦不得自行擅自撤退!」外公回答:「請師座放心,只要我們還有一個弟兄在,大橋就決不會放棄!」

外公其實明白,以一個800多官兵的教導連加上警衛部隊1000官兵去對付一個聯隊的日軍,雙方兵力相差太懸殊!況且鐵道兵團除了自衛武器外,彈藥也不多,沒有重武器,只有舊式步槍和修理工具,而敵人有備而來,武器精良,士氣正旺,要在大橋上堵住,實在是難上加難。但已沒有時間容他想的太多,他馬上下令迅速佔據有利地形,挖好掩體和戰壕,收集原守衛部隊留下的所有武器彈藥,集中在橋南岸。他立在大鐵橋上向全體士兵說明情況之後說:「我們已到了為國盡忠的最後時刻,已沒有一步後退的路,要用我們的肉血之軀擋住日寇過橋,誓死守住大橋,中國不會亡!」

一千官兵齊聲喊道:「誓死守住大橋!中國不會亡!」

宏亮的聲音,伴奏著黃河滾滾波濤,在怒吼,在咆嘯!

這是一場動天地、泣鬼神、彰顯民族魂的阻擊戰!

戰鬥從午前打響,日軍組織了一次次衝鋒,妄圖迅速佔領橋南岸,但外公憑藉有利地形,沉著指揮,一次次將其打了回去,日軍寸步難行,死傷數百,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日軍也不知守橋的中國軍隊有多少,不敢貿然行動,只是一味用炮轟。好多士兵被土填了,傷亡也不在少數。但砲聲一停,他們又抖落泥土,拿起槍桿,向衝上來的日軍射擊。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打到傍晚,日軍始終無法突破大橋南堍。但我軍已死傷大半,所有的彈藥已全部告罄。

夜幕很快降臨,日軍最後一次衝過來了,詹化球上好刺刀,縱身跳出掩體,高喊:「弟兄們,考驗我們軍人「保家衛國」的時候到了,死也要守住大橋!」然後,第一個衝上前與日兵拼刺刀肉搏,剩下的士兵也奮步緊跟而上,日兵也被中國士兵的英勇氣概所震懾,紛紛後退,一場鐵和肉的拼搏在鐵橋上展開,激烈程度可用「血肉磨坊」來形容。鮮血染紅了黃河第一大鐵橋……日軍向北岸退去,南岸仍飄著中國的軍旗!

當天夜裡,第八師李昌容的一個團終於趕到,只見大鐵橋南岸到處是敵我雙方士兵的屍首,鮮血在鐵橋上已凝結成厚厚一層。掩體里除了有幾名奄奄一息的重傷員外,不見一個活著的戰士,但是卻意外聽見有一小女孩的哭聲,李團長連忙將大衣裹住小孩,問:「你是誰」,但小孩的耳朵已被震聾,聽不到聲音,再三問後才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回答:「我是詹……化球女兒,叫若娟,父親……還在橋上……」李團長奔到大橋,只見外公詹化球還背依著鋼欄杆圓睜著雙眼,面朝北岸,沒有倒下,全身是槍眼,渾身是血,早已停止了呼吸。李團長摘下帽子,深深鞠了一躬,叫人抬回南岸安葬,同時將他8歲女兒帶回後方,交給後勤人員撫養併入遺族學校讀書。

圖4:郝柏村為詹化球題寫「英烈千秋」

台灣原「行政院長」郝柏村一級上將在大陸訪問考察期間,為殉國在黃河大鐵橋的外公詹化球揮筆題寫了「英烈千秋」四個大字。

從目前查詢的資料來看:我外公也是新組建的鐵道兵團中,為國捐軀職級最高的校級軍官。

母親河上成功保衛戰的英勇事迹已入選在寧波家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中、永載在中國抗戰史冊中,並且填補了抗戰期間鐵道兵團作一個特殊兵團的一段抗戰史。同時,從大鐵橋保衛戰的一個側面,充分反映了抗戰的慘烈和軍人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當時,除了陸軍,其他的空軍、海軍、鐵道兵團等特殊軍種在抗戰開始的短時間內全部拼光了。這才是對整個抗戰時期是否真心抗戰的最好詮釋和對歷史的尊重. 不斷地宣傳和還原抗戰的歷史真相,維護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也是我們二戰英烈遺族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國29年(1940)3月27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陽字第5806號下發對詹化球的一級褒獎令和撫恤令,晉陞他為中校,牌位送南京英烈祠(今遷台北忠烈祠,牌位號碼K8-05),作為台灣光復的功臣,每年享受春、秋二季的國殤公祭。民國36年(1947)12月編成的《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浙江省寧海縣卷)》第一名就是詹化球。

圖5:詹化球的獨女詹若娟

詹化球的獨養女兒,我母親詹若娟,已於2013年去世,享年83歲。生前除了耳朵聽不清(當時被日軍的炮彈震聾)外,身體健康,曾經多次帶我去黃河大鐵橋遺址祭拜外公,反覆告訴我:「你外公不是反動軍官,他是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犧牲的,為的就是要守住母親河上的這座大鐵橋來掩護老百姓和重要物資的轉移!」

將士們守的就是一股中華民族從未消亡過的正氣橋。母親河上的這座橋,連接著文天祥至方孝孺,連接著戚繼光至孔墉。中華民族從來不乏仁人志士,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在緊急時刻,他們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這股正氣,「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文天祥語)。在黃河大鐵橋的遺址中應該高高立起詹化球和他1000名壯士的群像,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正氣!弘揚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這是我母親生前的願望,也是尊重歷史和珍愛和平的人們共同的願望。

2015年,在隆重紀念抗戰(全世界第二次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榮幸地收到了當時任台灣領導人的馬英九簽發的抗戰紀念勳章和紀念證書。以及上海市統戰部門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說明民族英雄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圖6:馬英九簽發的抗戰紀念勳章和紀念證書

今年是徐州會戰爆發八十周年以及外公率領一千官兵用生命完成守橋任務八十周年。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大劫難,但是令人自豪的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沒有屈服。在空前慘烈的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且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得到豐富和升華,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是抗戰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同時,黃埔精神也在抗戰中得到了凝練和升華,它既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孕育的結果,也是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歷史體現,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支撐,必將激勵我們為實現「祖國統一、振興中華」而不懈努力奮鬥。

作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 之一的黃埔軍校後代,在祖輩的悉心熏陶和言傳身教下,我們對於黃埔軍校有著更為特殊的感情,對於黃埔精神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悟。身為黃埔後人,黃埔精神也賦予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榮耀。更寄予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正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出席紀念黃埔軍校90周年座談會時所強調的「今天我們傳承弘揚黃埔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

註:黃埔軍校從第一期(1924年6月16日)到第二十三期(1949年12月),共培養32萬各級軍官(僅僅抗戰中:就有95%的各級軍官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為國捐軀」)。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13000餘人。這些人中的多數形成了中央軍的骨幹——"黃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500多越南遊擊隊發動夜襲 突然全部倒地:渾身扎滿上百支鋼針
美軍B-1轟炸機進場參戰 俄軍蘇35沒有起飛攔截:不敢對戰美軍?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