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瀾山校長辛穎:課程創新是教師成長的根本路徑
連接改變教育
《星際迷航》里,人們生活在一個宇宙飛船中,不看書,不欣賞藝術,精力只放在維持飛船的運轉中。如果說世界真的變成科幻電影中描繪的那樣,還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嗎?
這一次,小思把目光投向一所在南國大地新辦的國際化學校——清瀾山學校,邀請清瀾山學校辛穎校長為我們分享了這所學校的教育創新經驗。
文 | 田菁
編 | 羅歆媛
我想到能改變未來世界藍圖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創新。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裡,許多事物都因符號化而掩飾了它的意義。教育能夠給予我們的或許就是尋找各種符號背後真實意義的力量。一個建築,在歐洲、亞洲或非洲,風格是不盡相同的,所承載的意義也大相徑庭。怎麼去解讀它呢?對此,一門建築學也許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然而,時代推動的未來世界的發展,需要有高於我們當今社會的人才去解讀,去創造,這就對教育提出了一個最核心的課題,那就是教育的創新。
這一次,小思把目光投向一所在南國大地新辦的國際化學校——清瀾山學校,邀請清瀾山學校辛穎校長為我們分享了這所學校的教育創新經驗。小思選取採訪中辛穎校長談到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以此讓大家對清瀾山的教育創新實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辛穎 清瀾山學校董事兼校長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辛穎校長首先談到課程創新問題。她說到,國內外教育領域有許許多多的課程體系,有些也是很先進的,但都只能有借鑒和參考的意義。對一所學校而言,課程是不能實行「拿來主義」的,因為每一所學校都有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師資,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理念,學校依據本校的校情去構建具有自身個性特色的課程,才能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校的課程創新,其根本目標就是為了給學生搭建更有利於他們發展的平台,而不是弄出一個看似完美而無法真正實施的所謂「課程體系」。
在當前的課程建設中,課程融合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趨勢。清瀾山學校作為一所國際化學校,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結合國家基礎教育的要求和內容,充分利用國際化教育的可用資源,實現課程的有機融合。清瀾山學校現在的教材使用,一般都不是使用單一的教材,而是在認真解讀國家課程標準,比對國內、國外的學科教材,進行補充、改造和重組形成的。比如科學課,一些美國教材中沒有涉及但中國教材中編入了的一些「關鍵性知識」,學校就會編製相應的補充教材,雖然知識點無須面面俱到,但「關鍵性知識」卻不可或缺。
學校的語文課教材,是清華附中國際教育團隊編寫的。教材的設計從小學階段轉到初中階段(G6-8)既有在語言工具性上的不斷深入,也有在文學和人文方面的螺旋上升。初中階段總脈絡是以中國文學史為大綱,以文學史分期中的經典主題為單元切入點,引領學生從歷史發展的縱向維度接觸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沉浸於其中以提高文學與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封面
人文學科教材封面
而對中國歷史、中國地理這類具有國家特色的人文課程,學校則採取主題式的單元設計。例如,「長城內外」「絲綢之路」這類主題,就是從歷史起因、時代變遷、政治因素、經濟發展、文化影響、地理位置等方面。展開對這些主題的學習和探究,以此打通學生跨學科學習的鏈接,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多因素分析問題的思維。
「
我覺得這樣的課程,學生會學得津津有味,會覺得他們學到的都特別有用。很多學生學習沒有動力,其實就是覺得學的東西沒用。
」
分層式教學,是個性化教育的選擇
一套具有科學性的教材,對於學校的課程建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而國際學校的語言學習更是突破教學瓶頸的關鍵。辛穎校長介紹,清瀾山學校採用的是On Our Way to English系列教科書,Cambridge Global English系列教科書,Reading A-Z系列閱讀材料及部分網路閱讀材料,通過這些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級閱讀。這些原汁原味的外語教材是專業教授Pre-K 至 8年級英文的教學體系,注重閱讀、寫作、辭彙、語法、知識跨學科綜合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僅拿RAZ舉例,據2016年「好未來」給出的數據,目前 RAZ 已經完成了 3000 冊教材,美國和加拿大超過一半以上的公立學校採用,同時覆蓋了全球 180 多個國家。這足以可見學校選用的英文教材在世界都有很高的認同度。
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是清瀾山英語教學的重要方式。學校的分層教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跨年級分層教學。以英語學科為例,從一年級至七年級,英語課都是分層教學。清瀾山學校每個班級學生人數都不超過20,但還是根據學生的英語程度,編排到不同的班級參加學習。
英文文法課程
「在國際學校里,有些學生本身是從國外回來的,或者是母語為英語的外國小孩,如果將這些語言基礎好的孩子放在沒有英語基礎的孩子一起學習,對這些孩子來說是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是一種教育不公平的表現」。辛校長是這樣解釋的。
辛校長還說到,分層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校通過組織階段性的考核,記錄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情況進行分層調整,保證每個學生都在最適合自己的層級班進行學習。
教師成長是學校發展的關鍵
一所學校的發展,一定是伴隨一支教師隊伍的成長;一所學校的品質,一定會折射一個教師群體的素質。
清瀾山學校在課程創新的道路上,高度注重教師團隊的建設,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每學期都會為老師提供各種類型培訓,有假期集中培訓、網路課程培訓、外聘專家培訓、國際交流培訓、自選項目培訓等。就近期而言,學校就有一次一體化教師培訓,由清華附中國際部的老師進行課堂教學展示,學科組長做課程輔導報告。
在清瀾山學校,每月一次的創新課堂研究已經成為教學教研的一種常態化活動。清瀾山學校開辦的第一個學期,就開展了7次全校性創新課堂研究活動,共推出創新研究案例28個。這種創新研究是在探索中不斷積累創新元素的過程,研究課所呈現的「創新思路」以及「課後的分析反思」,都能引發老師對課堂創新更深層的思考。
為什麼要堅持不懈地追求課堂創新?辛校長認為,這是一種教育責任的使然。國際化的學校的教學,要立足發揮中國傳統教育優勢,又要與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接軌,構建「中西合璧」的優化教學方式,我們沒有現成的模式。這就要求去改變課堂,創新課堂。而立足於課堂的教學研究,本身也就是教師成長最根本的路徑之一。
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的研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談到清瀾山學校的教育方式,不得不提到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清瀾山學校每年有三次全員參加的研學課程,分別在聖誕節、春假和暑假。目前已實施的有「漢唐遠行?古道新風」西安線、「溯源古皖?尋夢徽州」安徽線、「歷盡蜀道?品韻天府」成都線等多個研學方案。
研學課程留影
清瀾山的研學活動充分吸收清華附中的研學經驗,結合清瀾山學校的文化特色,以「行走中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祖國的山水之間感悟大自然的博大與深奧,孕育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學生置身於人文勝地,領會中華文脈的悠長與厚重,滋生對歷史的溫情。例如,成都線「探尋國寶」的浸入式主題研學活動,清瀾學子們置身於杜甫故居-杜甫草堂,在草屋中體會唐代百姓的起居習俗,跨越時空感受杜甫詩詞中的意境,了解先賢杜甫的生平和詩詞境界。這種活動,在一種可感觸的情境中融合政治、歷史、文學等多學科學習,帶給學生的是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談起研學課程,辛校長頗有感慨地說:「這種學習方式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更是意志品質的修鍊。孩子們參加研學,能讓他們心中有一種大格局,讓他們看到更高更遠處那個更為精彩的世界」。
清瀾山的教育才剛剛起步,但這所學校銳意創新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風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國際化學校的雛形。
號外!號外!
2018年5月26-27日,頂思發起組織的首屆「2018國際教師發展大會」將於北京凱文學校舉辦。50多名國內外重磅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以及500多名一線國際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就世界教育創新與變革浪潮下國際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未來發展課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屆時頂思將發布課程創新報告,乾貨滿滿,請敬請期待!
報名請掃圖上二維碼
※中國國際學校「學院制」的嘗鮮與模仿——根植於英國公學的House System
TAG:頂思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