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熹平石經》
原標題:文物介紹——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熹平石經》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七種:
一、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在洛陽太學開刻,共46塊,包括《易》、《禮》、《春秋》等七種。
二、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陽開刻,用古文、隸書、篆書等三種文字刻成,又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
三、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長安開刻,用楷書刻成《易》、《書》、《詩》「三禮」等十二經。
四、蜀石經:五代後蜀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等於成都,並有注,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
五、北宋石經:北宋用楷體,篆體刻《易》、《書》、《詩》等於汴梁,又稱《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
六、南宋石經:宋高宗於紹興十三年刻《易》、《書》、《詩》、《左傳》等於臨安,共二百石,現存七十餘石。
七、清石經: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經於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其中,東漢熹平年間《熹平石經》、三國魏正始年間《正始石經》與唐文宗開成二年《開成石經》為我國古代刻儒家經籍最為著名的三大石經。另外,刻佛經約始於北魏之末,盛於北齊,北周,以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最為有名,所刻石經最多為《道德經》。
《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年間(公元175年—公元184年),漢靈帝召集蔡邕和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經文字,歷時九年,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刻石建於太學,隸書體,世稱「熹平石經」。46塊石刻,字體方平正直,中規入矩,極為有名。
《熹平石經》系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一稱「漢石經」。其字體俱為隸書,故又稱「一體石經」。漢代立五經於學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經文皆憑所見,並無供傳習的官定經本。博士考試亦常因文字異同引起爭端,甚至行賄改蘭台漆書經字。漢靈帝熹平四年(175),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靈帝許可。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四十六碑,立於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壋村)前。碑高一丈許,廣四尺。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
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石經原石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易》、《書》、《禮》三經校記不存,無可考;《詩》用魯詩本,有齊、韓兩家異字;《公羊傳》用嚴氏本,有顏氏異字;《論語》用某本,有盍、毛、包、周諸家異字。共約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這對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的統一,起了積極作用。石碑已毀,北宋以來屢有殘石出土。近人馬衡匯為《漢石經集存》,存八千餘字。考證其源流的有顧炎武《石經考》、萬斯同《石經考》和張國淦的《歷代石經考》等,可供參考。
1933年,于右任為搶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銀元從洛陽一個古董商人手裡買來一塊略似三角形的東漢刻石經原石石。關中著名史學家張扶萬確認此石為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所出,是《熹平石經》的一部分。于右任所得石經殘石為兩面刻,一面刻《周易·家人》迄《歸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說卦》,存二百零五字。這是數十年來出土殘石中字最多的一塊,向來為書法界、考古界所珍視。1940年,抗日戰爭形勢緊張,于右任為確保碑石安全,將其由上海轉運至西安,後捐贈於西安碑林,現陳列於西安碑林第三室。
漢代是我國書法藝術輝煌的全盛時期,這不僅僅是隸書由秦入漢已達到了它巔峰狀態,而且其它各種書體(章草、草書、行書、楷書)的發展也日趨完善。漢隸可以說是漢代書法突出的成就。它既繼承了秦隸的一些運筆、結構方法,又下啟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書法藝術。隋唐以後直至近代,雖然楷書、行書、草書頗為盛行,而隸書依然經久不衰,這就說明漢隸是有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崇高的美學價值的。
東漢時,石刻漸多,特別到了桓帝、靈帝時期,隸書日趨精美,筆勢旖麗生動,結構婀娜多姿,風格流派紛呈,成為漢隸的黃金時代。儘管漢隸風格流派紛呈,但就整體藝術特徵而言,其運筆藏露相間,表現了筆力含蓄蘊精之美,給人以秀潤遒勁之感。以蔡邕的隸書為例,其運筆的典型特徵是波磔(指漢子書法的撇捺),這是一種富有力感與動感的曲線美。隸書運筆波磔所產生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正是曲線與直線的相互映照,風神逸宕。它既體現了一種工穩端莊之美,但又有別於小篆的勻齊對稱,而是利用筆畫線條、偏旁部首的組合來形成的平衡。
隸書在漢代為什麼如此興盛呢?這有它的社會原因,由於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字的使用也日趨頻繁,而隸書的書寫要比篆書迅速簡便得多。正如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所言:「隸書者篆之捷也。」於是,原先在民間使用的隸書官方也開始確認了它的使用價值而加以採用。這就為隸書藝術的發展準備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書寫隸書在當時蔚然成風。另一方面,寫隸書也是當時入仕做官的一種途徑,所謂「史書令吏」就是指擅長寫隸書的令史,所以漢人稱隸書又叫「史書」。當時曾流傳這樣的諺語:「何以禮為義,史書而仕宦。」意思是說,何必去講究「禮義」,能寫好隸書就可為官作宦。
《熹平石經》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印刷術發明前的一種圖書編輯出版活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是訂誤正偽,平息紛爭,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典教材的範本。
二是開創了我國歷代石經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經文範本的做法,自漢代創例後,又有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宋石經、清石經。同時,佛、道等諸家也刻有石經,構成我國獨有的石刻書籍林。
三是啟發了捶拓方法的發明。捶拓技術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因此,石經對印刷術的發明也有間接影響。
※歷史上的今天——1814年5月4日,拿破崙被放逐厄爾巴島。
※歷史故事——魏國李悝變法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