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打孩子:我有「八項注意」,你有幾條高見?
溺愛放縱的教育模式,開始轉向規則和約束。不為顯示管理者的威風,而是為了讓孩子有所戒懼,有所敬畏,有所自律。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
遍攬媒體和經典,有關親子教育的主張,無不言之鑿鑿倡導理智知性民主文明,打孩子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並且用美國教育家吉姆特的話加以佐證:「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沒錯,家長如果不加節制濫用暴力,的確會導致嚴重後果:
孩子表面誠惶誠恐,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防禦應對家長的懲罰上面,有些孩子會考慮事發前如何規避家長,事發後如何逃離家庭,哪有心思反省自己的問題呢?
從心理健康角度,父母嚴苛暴躁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孤僻自卑心理,將來到社會上要麼逆來順受,成為霸凌受害者。要麼成為暴力施行者,並且不自覺沿用原生家庭處理問題的方法,讓暴戾因子代際傳承,貽害子孫。
道理誰都會講,可現實卻沒那麼樂觀。
愛和尊重不能包治百病,很多熊孩子一直往歪把子樹方向掙,他們最最缺乏的就是從小進行嚴格的管教,包括適度的懲戒。
也許會有人說,你瘋了嗎?那些父母虐待殺害親生子女的報道屢屢見諸媒體。多少父母只生不養,孩子形同孤兒,渴望父母的愛和陪伴。你卻在這裡鼓吹打孩子有理,你是不是想天下的父母都變成後媽後爹呀?
無條件愛與適度管教並不矛盾,而是家庭教育賴以平衡發展的的雙翼。
現在的情況是,家長們對孩子愛得過了頭,管教很欠缺,形成一種「家長捨不得管,學校不敢管,最後等著法院和監獄來管」的畸形局面。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如果在全社會形成家長對孩子讓步的氛圍,以後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們的未來是很可怕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國未來發展重擔的。」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愛管同步,對孩子進行適度懲戒呢?
一是正面教育為主,不輕易動手。
懲戒太頻繁,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親子關係,而且會失去震懾作用。不要輕易動手,選準時機搞一次,把功課做足,切實起到震懾作用。
二是涉及原則,底線以及立威時可以一用。
比如,
不經同意不允許拿別人的東西;
不告訴家長老師擅自玩失蹤;
不遵守規則,屢教不改;
不完成任務,拖延嚴重;
違反社會公德造成嚴重後果……
遇到這些情況,要嚴懲不貸,使得孩子想起這事就犯怵,記一輩子。
三是懲戒手段多樣化。
可以打手板,打屁股,也可以關禁閉,減免看動畫片次數,不買玩具零食等。公安部專家李玫瑾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在卧室,讓他哭個夠。一直陪著但不作反應,既避免孩子出現危險和心理陰影,又要讓他為錯誤買單。
四是,就事論事,一碼歸一碼。
不算舊賬,不進行人格侮辱和情感攻擊。告訴孩子,父母對你的愛不會變。但這件事,你做錯了,按規定必須受罰。
五是明確規定,不胡打亂錘。
相關事情明確做出規定,包括如何做,違反之後如何懲罰。訂立規則時,全家一起討論,孩子認可,並且家長提醒警示不管用後,再行懲戒。
六是懲戒後及時疏導。
讓斷裂的親子關係,在經歷暴風雨後,重新連接,而不是打完將孩子棄之一邊。
七是四種情況下不打孩子。
家長內心充滿負面情緒一定不打;
弄不清事情原委不輕易打;
孩子由於不懂不會不熟練犯錯不能打;
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的事情萬萬不打。
要師出有名,準確恰當,避免應激反應。
八是,用自然後果教育孩子。
比如不再催逼孩子寫作業,起床。而是在提示之後放手。讓孩子因為完不成作業或者遲到,受到老師批評。讓孩子意識到,完成作業按時起床原本是自己的責任。
總之,懲戒重在警示教育,要在清醒理性的氛圍中進行。禁止一言不合怒火中燒,讓懲戒成為家長泄憤撒氣的借口,或者渣家長逞凶施暴的理由。
最近,《中國教育報》介紹了四川大竹縣二小「戒尺進教室」的做法,在廣大師生家長中引起強烈反響。
一位家長在致孩子的信中說:「好的教育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願你遇到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
戒尺走進教室,嚴管受到追捧,溺愛放縱的教育模式,開始轉向規則和約束。不為顯示管理者的威風,而是為了讓孩子有所戒懼,有所敬畏,有所自律。
願我們的孩子都遇見一對「手拿戒尺眼裡有光」的智慧家長。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