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啡-----毒物的改造史
毒品,總是一個可以輕易牽動我們思緒的話題。拿最近來說,嘻哈歌詞涉毒問題,引起了許多討論;16歲少年制毒、販毒的新聞,顯示了禁毒形勢的嚴峻;公安部微博中提到的新型毒品,則不禁讓人感慨——想潔身自好,也得與時俱進才行。
新型毒品層出不窮(圖片來源:weibo.com)
吸毒是有害的,這一點無需討論;但是,科學家們對毒品的研究,卻往往能讓人們受益。因為,這些研究可以帶來新的戒毒方案、找到神經運作的機制,甚至,發現新的治療手段。
嗎啡,就是這樣一種被改造的毒物。
賽爾杜納其人
說到嗎啡,就不得不提鴉片。19世紀早期,人們已經知道,鴉片有著諸多功效,比如,它可以止疼、可以治療拉肚子。但是,醫生們並不喜歡用鴉片。一來,鴉片取材於罌粟,是百分之一百的天然產品,很難保證其品質;二呢,鴉片很容易摻假,進一步加重了功效上的不確定性。於是,醫生們輕易不會使用鴉片,若是使用,必然會用非常大的劑量,免得患者懷疑自己的水平……[1]
與此同時,歐洲戰事不斷,近代手術蓬勃發展。所有人,都在等待、都在尋找,有效的鎮痛和麻醉手段。
第一個找到的人,是賽爾杜納。
賽爾杜納(Friedrich Sertürner)1783年出生於德國的帕德博恩(Paderborn),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他的父親,自稱「建築師」,可能擔任過政府項目的測量員和工程師。就算這事兒是真的,收入定然也沒有現在的工程師那麼優厚。他去世以後,家庭情況更加惡劣,他的六個孩子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生計問題。[2]
賽爾杜納(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賽爾杜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規劃。建築師什麼的,見鬼去吧!既然藥理學熱門,那就去做藥劑師好了。
這是賽爾杜納跟我們先前提到的學者們,最大的區別。他不是在偶然中發現嗎啡的,他的目的也未必多崇高。他做藥劑師,是因為藥劑師能掙錢;他研究鴉片,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學者們都熱衷與此。
無辜的狗
歐洲靠著合法與不合法的鴉片貿易,成功逆轉了歐亞之間的貿易差、獲取了大量利潤。但影響總是雙向的,那些朝不保夕的船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該如何祛除疼痛呢?1803年,法國進口了2000磅鴉片;到了1807年,數字就變成了3000磅。[3]
鴉片是有用的,關鍵在於,到底鴉片中的何種成分有用。
1803年到1805年之間,賽爾杜納對此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從鴉片中分離出一種生物鹼。
賽爾杜納出生的房子[2]
下一步,是要確認這種生物鹼的作用。如果它的作用和鴉片相同或類似,那麼,它就是鴉片的活性成分。
這時候,就又要可愛的狗狗們登場了。賽爾杜納在設法在城裡捕捉了幾隻流浪狗,喂它們服用自己分離到的物質。結果,流浪狗們確實如預期的那樣,進入了深度睡眠。
深度睡眠是鴉片的主要功效之一,不過,賽爾杜納並不滿足於動物實驗。動物,畢竟不是人。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研究結果,賽爾杜納請來了幾個朋友,把分離來的生物鹼捏成穀物大小,每個人都服用一顆,接著,在30分鐘後,又服用了一顆。
就這樣,賽爾杜納終於證明,自己分離出來的這種物質,就是鴉片的主要有效成分。因為這種物質可以引起昏睡,所以,他用希臘傳說中的夢幻之神,Morpheus,為其命名,稱之為Morphine(嗎啡)。[4]
缺失的一環
嗎啡的誕生是幸運的,它恰好趕上了兩個關鍵性事件:一個是皮下注射法的發明,皮下注射不僅效用更強,而且可以減輕腸胃癥狀,加速了嗎啡的普及;另一個,是近代科學思潮。
19世紀20年代,法國醫生維.巴利對嗎啡做了大量研究。他在醫院環境內,把化學的精準和醫學實踐,緊密結合到一起,通過救治700餘名患者,詳細探究了嗎啡的功效(對哪些癥狀有用)、量效關係(劑量與效果的關係)以及與其他物質的作用(哪些物質可以增強或削弱嗎啡的效果)。[3]
至此,嗎啡進入臨床的最後障礙已經掃清。不過,對於學者們來說,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嗎啡的作用機制。
這一環,是由鄒岡院士補齊的。
鄒岡院士[5]
195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學者發現,往小白鼠腦內注射微量嗎啡後,可以產生明顯的鎮痛作用。這一現象引起了鄒岡的好奇,於是,他選擇這個題目當作自己的研究課題。
在研究中,鄒岡發現,往家兔側腦室注射微量嗎啡(20微克)產生的效果,與靜脈大量注射(10-20毫克)的效果相當。這說明,嗎啡作用的靶點,位於腦內;靜脈內的嗎啡,必須經過血液循環、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才能發揮作用。帶著這種思路,鄒岡憑藉著耐心和對腦內解剖的了解,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測試,最終找到了嗎啡的作用部位。
PAG,導水管周圍灰質,嗎啡的作用區(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這一結果以英文形式發表,很快引起了同行們的興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者們,當時恰好也在研究這一區域,只不過,他們的興趣在於,為什麼電擊這一部位,可以鎮痛。兩相結合,產生了嗎啡作用機制的假說——電刺激引起嗎啡樣物質釋放,嗎啡樣物質作用於相應神經元,產生鎮痛效果。[6,7]
鄒岡教授的貢獻不止於此,他曾經發現,嗎啡作用於脊髓,可以抑制脊髓對疼痛的反應。先前文章中提到的無痛分娩,正是對這一發現的運用。
總結
縱觀嗎啡的發現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嗎啡的歷史,就是近代醫學的縮影。我們總能從某個地方發現某些物質,問題不在於這些物質有沒有用,而在於,其有效成分,如何分離、如何定性、如何通過實驗預測其對人體的作用,如何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時至今日,嗎啡,這種被改造過的毒物,仍然有些惡名。比如,2017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嗎啡醫療案,患者家屬因為醫生對癌症患者運用嗎啡,而將其告上法庭。治癒疾病當然是好的,是患者、醫生和家屬共同的心愿,但是在治癒無望或者一時無望的情況下,如何應對疼痛,值得每個人深思。
參考文獻
[1] 上癮五百年[M]. 薛絢, 譯. 中信出版社, 2014.
[2] SCHMITZ R. Friedrich Wilhelm Sertürner and the Discovery of Morphine[J]. Pharmacy in History, 1985, 27(2): 61–74.
[3] 羅塞林·雷伊. 疼痛的歷史[M]. 孫暢, 譯. 中信出版社, 2005.
[4] 10 Scientists Who Were Their Own Guinea Pigs[EB/OL]. HowStuffWorks, 2011-09-29. (2011-09-29)[2018-01-20]. 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innovation/scientific-experiments/10-scientists-self-experimenters.htm.
[5] 院士風采[J]. 科技傳播, 2013(18): 230–231.
[6] 鄒岡教授生平簡介[J]. 中國神經科學雜誌, 2000(03): 290–291.
[7] 嗎啡鎮痛機理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EB/OL]. [2018-01-20]. http://www.simm.ac.cn/kxcb/kxcb_kpyy/201010/t20101022_2991461.html.
※史上使用「導尿術」第一人?《千金要方》對此記載早西方千年
※為何年齡越大, 朋友越少?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