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年前與汶川心手相牽的大連人,這是他們的記憶

10年前與汶川心手相牽的大連人,這是他們的記憶

10年前的今天

因為汶川地震

所有的中國人鎖住了悲傷

鋼筋水泥沒能抵擋住大地的撕扯

房子倒了,教室塌了,孩子沒了

我們

都哭了

……

10年前的5月,因為汶川地震,所有的中國人敞開了愛心。抗震的前沿,從不缺少大連人的身影;捐助的後方,更有大連人的一雙雙手。

城市與人

流淌的是愛的暖流

大連人用海一樣寬廣的胸懷

以及對生命的熱愛

從心靈和行動上努力拭去

汶川臉上的淚水——

天大的困難,我們一起扛

今天

大觀新聞向大家介紹幾位

10年前與汶川心手相牽的大連面孔

走進他們的十年記憶

張志明:

看過人類的脆弱和堅強,這十年我始終心向陽光

張志明,現任大連市交通局副局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時任市建委總經濟師的張志明自願報名加入第一批赴災區援建隊。作為大連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張志明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地震結構抗震的,所以當時想都沒想就報名了。

2008年7月28日,大連援建的庄泉新村竣工。李治 攝

為援建的現場總指揮,張志明全程參與了什邡市災區臨時安置點的建設,大連援建隊用兩個月的時間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援建,張志明也在當年被授予「什邡市榮譽市民」稱號。在2009年5月12日災區重建一年的報道中,大連日報記者曾以《什邡,從此成為生命中的牽掛》對他進行了詳細報道。

我是半年前到任市交通局副局長的,現在主抓公交、計程車等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工作,你問我辦公室門邊上這幾個大箱子是怎麼回事,搬過來還沒來得及拆呢!

或許是和四川有緣吧,我從什邡市援建歸來之後,2009年11月到2010年11月,作為中組部、團中央第十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再次回到四川掛職服務鍛煉,任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黨組成員,主要協調當地災後永久建築的重建工作。

一年間,我曾深入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各災區,了解、協調解決重建中存在的問題,重點督促泰安鎮、大觀鎮等十幾個點加快重建速度,到2010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全成都市農村45萬多戶的住房重建任務,當地的城鎮住房重建也實現了預期目標。

災區援建經歷對我這十年有什麼影響?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災區,我經歷了上百次餘震,看過了很多災難面前人類的脆弱和堅強,所以在以後很多事情都不會那麼計較。

有了災區的援建經歷,我在工作上再遇到緊急的事兒、突發的事兒,都比較能穩得住,不會那麼著急。

從災區回來之後,我又先後在全運會大連賽區組委會場館建設部、市軌道辦任職,主抓項目建設。每到一處,無論遇到什麼棘手的工作,就是想辦法去做好。

回顧這十年,我始終心向陽光。這也算是災區援建給我帶來的影響吧。在四川我結識了好多工作上的好朋友。

前一段時間,這些好朋友紛紛打電話問我何時回去故地重遊。時間過得真快呀,我也有五六年沒再回四川了,不是不想、不牽掛,是大連這邊也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們。

我還經常在電腦上看看當地重建前後的對比照片,當地變化肯定很大了,這些變化中也有我們的努力,這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劉長宏:

我的變化,源於抗震救災的12天

劉長宏,現任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胸外科主任。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以劉長宏為隊長的18人醫療隊,立即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劉長宏回到了他曾經「戰鬥」過的綿陽市,見到了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們。他說,他們心情依然很沉重,地震救援時的一幕幕如舊電影般,在腦海不斷湧現,揮之不去。

2018年5月4日「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劉長宏再次踏上了那塊土地,他依然輕輕地走過遺址。他說,看到當年的斷壁殘垣發展到如今的繁榮興盛,經歷了巨大災難的人們,從悲壯走向豪邁時,他為之動容。

十年來,劉長宏愛上了四川火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做「開刀匠」幫病患權衡疾病風險與機會,親自將學生送到綿陽市中心醫院——這個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劉長宏說,他的變化,源於汶川抗震救災的那12天。

劉長宏捧著紀念冊,回憶當年抗震救災的情景。

剛到綿陽就遇上 4.6級餘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天災是無情的,人是有情的,大地震吹響了人性史上前所未有的號角。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地震當晚就接到遼寧省衛生廳的指示,遂立即啟動抗震救災應急預案,並選調精明強幹的醫護人員連夜組成抗震救災醫療隊。以我為隊長,骨科、普外科、腦外科、麻醉科9名醫生,6名護士、2名後勤人員為隊員的18人醫療隊,立即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5月15日凌晨,我們剛進入綿陽市,就遇上了4.6級餘震。到達災區,還未來得及走進臨時帳篷,就聽到受傷災民的痛苦呻吟,全體隊員就像聽到了號角一樣,來不及收拾自己的行李,放下背包,直撲搶救第一線。

當我們走進綿陽市中心醫院急診大廳時,眼前的慘象使我們更加震撼:急診大廳里躺滿了傷員,有的頭部流血,有的殘肢斷臂,有的甚至奄奄一息,痛苦的呻吟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充斥著壞死組織的氣息,一雙雙無助的眼神,盯著我們,渴望得到最快的救治。

我們的所見所聞,很多人在幾年甚至幾十年都難以遇到,許多的救治流程與方法也不能按照書本進行。眼前的一切,激勵著全體隊員的鬥志。

在短短的十個工作日里,我們獨立管理三個病區,收治了200餘名傷員,完成了20餘例手術,進行骨科及外傷處理200餘次。與此同時,我們針對每個傷員仔細檢查傷口,及時進行細菌培養,為日後的防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劉長宏與醫療隊隊員

2008年在綿陽市中心醫院救援

救援12天3級以上餘震 就有四五百次

救援12天,3級以上餘震就有四五百次。提到唐雄,大家通過新聞媒體似乎都略知一二。

這位在廢墟下堅持139個小時存活下來的唐雄,就是我們的隊員救治的。在被送進醫院時,唐雄由於長時間的重物壓迫,右足壓傷,全身多處擦皮傷,嚴重營養不良、重度脫水,很容易產生厭氧菌感染和其它併發症。我們不顧病菌傳染的危險,立即衝上前去,查體,聽診,組織專家會診,確定治療方案,並安排專醫專護,終於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在唐雄送來的那個晚上,預報可能有6到7級餘震。綿陽市中心醫院大樓里能撤離的醫患都走了,可是唐雄必須有人監護。

隊員劉霞和孔曉梅毅然像往常一樣走進病房接班,而且病房在九樓。我一晚上也沒睡,不停地在大樓與帳篷間轉悠。我對她們說:「大哥陪你們上夜班,無論到什麼時候,我們18個人都要在一起。」另一名護士楊艷雖然不值班,當晚也一直陪著劉霞和孔曉梅,她說:「我們三姐妹生死在一起。」

第二天早上,唐雄的病情終於趨於平穩,當被取下眼罩,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能看見早上升起的太陽,真好,太謝謝你們了!」

大連護士守護堅持139小時存活下來的傷員唐雄

搶救中沒有醫患 只有炎黃子孫的骨肉情

現實是殘酷的,地震是無情的。記得有一個7歲小女孩,地震殘忍地奪去了她的爺爺、媽媽,而且還奪去了她的左腿,臉頰上還有一個縫了20多針的傷口,更讓人心痛的是,她的右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需要做截肢手術。

隊員周峰給她做麻醉時,她的眼神充滿企盼,輕輕地對周峰說:「叔叔,能不能不鋸我腿,我還要走路!」向來堅強的周峰一下子啞然了,鼻子一酸,淚水模糊了雙眼。他努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轉移了話題:「小朋友,你上幾年級了?」「一年級。」「你和我的女兒差不多。」說到這裡,周峰的淚水頓時奪眶而出,他想到了臨行前,還沒來得及和他說上一句話的女兒。

正在此時,有人大喊:「餘震了,周醫生,快出來!」情況十分危急,但周峰沒有動,他用力握著小女孩的手:「好孩子,你是好樣的,有叔叔陪著你。聽叔叔一句話,咱堅持了這麼久,就是為了活著,只有活著才能走路、才能上學啊!」「叔叔,謝謝您!不要讓我疼。」孩子哀求著。「別怕,叔叔給你打麻藥!」此時的周峰實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

餘震過去了,手術完成了。隊員們為周峰鼓掌,而他只淡淡地說:「誰都有兒女,換了誰,都會這樣做的。」一次又一次的餘震,但是搶救卻沒有停過。骨科醫生王東昕、李光燦、楊梁,在手術室里穩穩地做著手術。為了他的傷員今後能順利安裝假肢,為了孩子還能站起來走路,他們認真地消毒、止血,小心翼翼地切除每一塊壞死的部位,進行著他們平生最艱難、最痛心的手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五個小時……手術終於做完了!而耗盡體力的醫生們卻癱坐在手術室里。這一刻,已不再是醫生和傷員的關係,而是炎黃子孫的骨肉之情!

救援回來就遞交了 入黨申請書

一次,孫旭醫生回駐地,當他穿越斑馬線時,本能地環顧來往的車輛。但是,眼前的一幕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計程車司機發現穿白大衣的孫旭,都將車停了下來,讓他先通過,並鳴響汽笛向他致敬。有的司機在車中還豎起了大拇指。

孫旭說:「這種場面,我從來都沒有見過,我真為中國人的團結精神驕傲,為骨肉同胞血脈相連的深情自豪,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我就是累垮在醫院裡,犧牲在餘震中,也沒有任何怨言。因為,我是中國人!」在這12天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的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號召力、臨危不懼砥柱中流的向心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凝聚力。」這些不再是報紙上字眼,而是我的切身感受。除了來自全國的56個醫療隊外,還有無數人民子弟兵承擔起抗震救災任務,無數公安民警全力保障災後重建,無數名志願者集結在災區傾注愛心。這些都激勵著我們,每個隊員的襯衫上,都赫然印著「生死不離」四個鮮紅的大字。

十幾天里,正是依靠這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共同經歷風雨,共同遭受苦難,共同解救災區傷員。抗震救災回來後,我就立即寫了入黨申請書,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想說,祖國再需要我奔赴現場時,我還將義不容辭,並將有了另一個身份。

「可以不手術的盡量不手術」

也就是在抗震救災的12天里,我被四川人的堅強所感動。一位高中女孩兒被救援人員從預製板下救出,骨盆粉碎性骨折。然而堅強的女孩兒沒流一滴眼淚,她的家人都失蹤了,得知這一情況後,隊員由相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哭了。但是女孩兒卻安慰著隊員由相玲說:「阿姨,你別哭!我能挺住。」由相玲說:「孩子,有阿姨在,你放心,阿姨就是你的親人,阿姨會照顧你的。」

那天中午,由相玲把自己的午飯留給了女孩兒。事後,女孩兒握著由相玲的手激動地說:「阿姨,等我好了以後,我一定去大連看你,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的。」離開四川的最後一天,我們才吃了一頓火鍋,從此我便愛上了四川火鍋。

為了保住傷員的性命,「殘忍」地截肢,我做過;為了保住唯一的手臂,「大膽」地放棄截肢,我也做過。

記得有一位20多歲的小伙兒,已經被截去了一條腿和一隻胳膊,另外一隻胳膊也出現了壞死癥狀。用急救理念來處理,截肢治療毫無疑義。但是,我當時就想,20歲的小伙兒剩下一條腿讓他怎樣度過未來的數十年?沒有家屬簽字,我簽字!我就為患者拿定主意,全力保住那隻胳膊。

在隊員們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小伙兒的胳膊保住了。當他得知前因後果後,也激動地哭了。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我覺得當醫生最崇高、最偉大。

救援回連後,我繼續做著胸外科醫生,但是我的治病理念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在醫療活動中,人應該永遠佔據主導地位,醫生要站在患者與家屬角度,換位思考。因此,面對病患時我一再告訴他們,可以不手術的盡量不手術。外科醫生絕不僅僅是個「開刀匠」,而要幫助病患權衡風險與機會,做找到最佳診療方法的「健康守護者」。

趙蘊穎:

在不安中出發,在感動中前進

趙蘊穎,大連日報經濟新聞部主任記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第10天,趙蘊穎就隨我市首支援建隊伍到什邡市採訪,什邡與汶川隔龍門山相望,分處龍門斷裂帶的兩側,也是特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當時災區餘震未消,百廢待興,作為大連日報第一位進入災區的記者,趙蘊穎在歷時半個月的採訪中,深入受災最嚴重地區,和援建隊員一起住帳篷,同吃同住,發回了大量第一手消息,將我市建設系統為災區建設臨時安置點的進展情況及時帶給心繫災區的大連人民。

大連日報記者趙蘊穎(左一)奔赴地震災區採訪時的情景。

轉眼到災區採訪已經10年了。至今仍清晰記得2008年5月18日的那個下午,那是一個周末,時任市建委主任譚積斌直接打來電話:「下周我市的建設系統災區援建隊要出發去德陽,你去不去?」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我立刻就答應了:「去!」

放下電話後,不安才慢慢湧上來。那段時間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關注災區的消息,知道餘震仍未停歇,救援也遠未結束,位於震中的山區好多都還沒有打通,此時去災區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但是,不安很快就消解在新聞人的責任感當中,此時的災區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大連市建設系統對口援建隊伍將在那裡怎樣開展工作?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當地百姓又是怎樣面對這場大災難的?這些都是牽掛著災區的大連百姓想要知道的。

於是5月21日18時,跟隨援建隊一行,我和大連電視台、大連新聞廣播的5位記者一起登上了飛往成都的飛機,22時許到達成都,23時許乘坐大巴輾轉前往什邡市(德陽市下轄的縣級市,也是德陽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抵達當地並住進帳篷已是次日凌晨了,而且早晨就遇到了餘震。帳篷有限,不少援建隊員就住在營地旁邊的樓里,在那個清晨的餘震中有些人匆匆從樓里跑出來,也有人依然鎮定自若地睡著,場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驚慌。

之後的半個月,我們每天都幾乎馬不停蹄地在鎮裡面採訪,師古鎮、紅白鎮、洛水鎮、湔氐鎮、隱峰鎮……所到之處的滿目瘡痍,當地百姓在大災過後的震驚、悲慟、迷茫,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直面災難,我心中常常生髮出無法言說的悲傷,又時時被援建過程中的人和事感動著。

災區的5月很熱,援建工地上動輒就是三十幾攝氏度,帳篷里的蚊蟲好像能把人吃了;震後的道路顛簸難行,往山區重災區的道路震塌了大半邊;山上的植被成片地塌落,裸露的泥土好像傷疤一樣……可是這樣在現場的經歷對於一個新聞人來說又是如此珍貴,見證了那樣的失去和重建,生與死,我們只有倍加珍惜,好好地生活、工作。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次災難

汶川8.0級大地震

文字:大觀新聞大連日報記者張麗霞、趙蘊穎

編輯:徐琳

校對:王濤

責編:孟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相 的精彩文章:

手相好的女人和手相不怎麼好的女人 能差多少
關於手相的知識大全

TAG: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