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家族名將輩出、忠烈滿門,卻在金庸小說中圖謀造反

此家族名將輩出、忠烈滿門,卻在金庸小說中圖謀造反

原標題:此家族名將輩出、忠烈滿門,卻在金庸小說中圖謀造反


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小說中,塑造了北宋時期一個妄圖復興鮮卑燕國,而四處興風作浪的反派家族:姑蘇慕容氏。男主人公蕭峰的身世悲劇,便以慕容氏的陰謀為發端。隨著金庸小說和電視劇改編風靡一時,北宋慕容氏作為野心家的形象也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這只是設定極不符合歷史的小說家言。


就和攻滅西突厥的絕世名將蘇定方,在《隋唐演義》系列小說戲劇中是大奸臣一樣,北宋慕容氏同樣也飽受不白之冤。


在真實歷史中,北宋時期的慕容氏是大宋王朝的開國勛貴,太祖皇帝趙匡胤以兄長呼之的河南郡王慕容延釗之後人,百餘年來盡忠報國、將相滿朝。若說他們竟會以鮮卑人自居,甚至代代子孫家傳遺訓,圖謀造反,妄圖恢復七八百年前的大燕國,堪為十足笑話。


好比如果有人說王安石是王莽的多少代後人,他的變法其實是為了禍亂國家,潛藏了光復王莽之大新王朝的禍心,相信不論對王安石變法是褒是貶的正常人,都會覺得謬不可及。

小說中熱血沸騰的少室山決戰中,反派大BOSS慕容博現身,教訓他兒子慕容復曰:「嘿嘿,大燕國當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卻不料都變成了斷種絕代的無後之人!」

慕容博、慕容復父子


此語中提到的四人,確是有來歷的。在距離《天龍八部》之前的七百多年,正是五胡亂華的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進入中原,在七十餘年裡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政權。其實這些名字就和西漢、東漢;北宋南宋一樣,僅僅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才如此稱呼。在他們自己看來,原本就是同一個政權的不同歷史時期,也即是小說中慕容博慕容復父子,念念不忘妄圖興復的大燕帝國。


慕容皝是鮮卑燕國的實際奠基人,被追封為燕太祖文明帝;慕容垂是慕容皝的兒子,在淝水之戰,氐秦帝國崩潰後,舉兵復國,謚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德是慕容垂的弟弟,在北魏大軍壓境,燕國四分五裂時,據山東自立,謚世宗獻武帝。


慕容恪則是慕容皝之子,慕容垂之兄,既是軍紀嚴明的傑出統帥,為幼主鞠躬盡瘁的輔政大臣,因此作為五胡政權的皇子,竟得以進入唐宋朝廷官方武廟,以示對其品德和功業的褒揚。


可參見狐狸小編之前此文:


此人少年成名如霍去病,忠心輔佐幼主如諸葛亮,後世子孫名將無數

燕國太宰、大司馬、太原王:慕容恪

後來慕容皝的三個兒子,慕容儁、慕容垂、慕容德兄弟雖然都成就一朝帝業,然而子孫亦於亡國時滅絕無遺類。前燕皇族慕容儁後裔,被苻堅與西燕慕容永滅門;後燕皇族慕容垂後裔被北燕馮跋滅門;南燕慕容德本無後,他侄子慕容超,以及跟隨他南遷的幾千慕容氏族人,被南朝劉裕滅門;


唯有慕容恪之孫慕容騰投效北魏,封燕郡王,延續了慕容氏的嫡傳血脈;慕容騰的曾孫、即慕容恪的七世孫慕容紹宗,成為東魏名將,於渦陽之戰大敗混世魔王侯景,又在侯景走投無路時放了他一馬。這一念之差,竟至讓侯景逃奔南梁,禍亂南朝,徹底改變了天下格局。原本居關中一隅的西魏關隴集團,在收取南梁的梁益襄樊後國勢大增,奠定一統後三國的基礎。

東魏燕國公:慕容紹宗


慕容紹宗後來率軍攻擊西魏名將王思政,勝利在望時風吹戰船誤陷敵陣,不屈落水而死,被追封燕國公。雖然時運不濟,也因其戰功、氣節,得以和先祖慕容恪一樣,同樣名列唐、宋兩朝的官方武廟的六十四將、七十二將中,成為一段佳話。


而就在慕容紹宗活躍的年代,北魏帝國那場影響後世深遠的激烈漢化改革才過去不久,孝文帝元宏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盡棄胡族風俗語言服飾,更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制定漢式官制朝儀,將北方漢人士族


大家全面納入統治中樞。雖然這樣激進的改革嚴重損害了鮮卑軍事集團的利益,元宏死後不到三十年,以鮮卑軍人為主的六鎮軍閥集團便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但北方漢人亦趁此良機得到了很大一部軍權。


北周滅高氏北齊一統北方數年後,一個鮮卑名「普六茹那羅延」的漢人以國丈之尊,執掌北周國政;鮮卑大將尉遲迥不服,據鄴城起兵,原北齊故地關東八州皆反;被這個恢復了漢名「楊堅」的偉大人物一戰平定。


隨後楊堅代周稱帝,敕令盡棄胡姓,禁絕胡俗,光復漢統。數百萬鮮卑人失去了自北魏起長達數百年的「國族」地位,他們也做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明智的鮮卑人如獨孤伽羅,成為新帝國的皇后,輔弼隋高祖楊堅開創了「開皇盛世」,頑固抗拒漢人光復事業的反動派;如尉遲迥及其同黨都被直接消滅,成為歷史塵埃。

而慕容紹宗的兒子慕容三藏,也正是眾多源出鮮卑的大隋開國文武大臣之一,他征討嶺南,平定叛亂,牧守一方,屢建戰功,在隋朝被封為野王縣公,河內縣公。


經歷隋興唐起不到百年,自慕容氏滅冉魏入主河北起,在北中國叱吒數百年之久的鮮卑人也正式成為了歷史名詞,融入漢族。雖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獨孤、尉遲、長孫等仍能探究其祖先來歷……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紹宗、同時也是慕容恪的後裔慕容延釗,成為後周王朝大將,歷任淮南、鎮寧軍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為禁軍統領趙匡胤副手,協助其發動「陳橋兵變」。事後一度為宋朝禁軍最高統帥,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即宰相銜,領大軍滅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生封侍中,死後贈中書令,追封河南王。連他的父親開州刺史慕容章,也被追封為太保。

北宋河南王、中書令:慕容延釗


對慕容延釗,趙匡胤一生以兄呼之,極見信任,其子孫家人多有出任各州刺史、將領者。如他的弟弟弟慕容延卿為虎捷軍都指揮使、慕容延忠為磁州刺史;他的長子慕容德業為衛州刺史;次子潁州團練使慕容德豐和侄子右監門衛大將軍慕容德琛,抗擊遼夏、鎮壓反亂頗有戰功。


作為開國武勛軍功世家,慕容氏和趙宋皇室、其他武將世家亦多有聯姻。如慕容延釗的孫女,便嫁給了趙匡胤曾孫、韓國公趙從藹,育有十子,除二子早夭外,兩個封王,即成王趙世准、淄王趙世雄;其餘六個兒子兩公四侯。

【夫人姓慕容氏,贈太保章之曾孫,贈中書令,河南郡王延釗之孫,太子率府率德正之女。河南王有功於國,為時名臣,夫人以賢女選為韓國公從藹之配。韓公,彰化軍節度使舒公之子,事其親以孝。而夫人承其夫以順,事其舅姑以禮,下其妾媵以仁,撫其子無嫡庶以均。故其內外宗姻,莫不稱其能。封太寧郡君。至和元年正月戊寅,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六。子男十人:長曰世豐,贈右驍衛大將軍;次曰世宣,贈均州防禦使;次曰世准,世雄、世本、世綱,皆諸衛將軍;次曰世岳、世瓞、世庸,皆太子率府副率。女三人,長適高允懷,次適張承訓,次適鄭偃,皆右侍禁。余皆幼。以嘉祐五年十月乙酉,舉夫人之喪,合葬於韓公之墓。銘曰:承夫以順,為婦以勤。逮下以恩,愛子以均。以成厥家,以播其芬。】——歐陽修《太原郡夫人墓志銘》


【韓國公從藹子九人,右驍衛大將軍世豐、武當侯世宣、成王世准、淄王世雄、彭城郡公世本、南康侯世綱、彭城侯世岳、嘉國公世瓞、彭城侯世枚。】——《宋史·表》

又比如家喻戶曉的華夏女英雄穆桂英,其歷史原型便是北宋名將楊文廣之妻慕容氏,(沒錯,歷史上的楊宗保、楊文廣父子其實為同一人,即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穆」就是「慕容」的轉音。《保德州志》記載此女驍勇善戰。而根據《楊棋墓志銘》,與楊文廣同輩的堂兄楊棋,亦娶慕容氏女子為妻。

大宋征西元帥、渾天侯:穆桂英(以楊文廣之妻慕容夫人為歷史原型)


民間評書中,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共有十九房妻子,其中兩房妻子慕容英和慕容昭容,同樣也和穆桂英一樣,都是源自同一個歷史人物原型。


慕容延釗還有個孫子慕容惟良,官居常州刺史,慕容惟良之子慕容暉,家有兩株楠木,嗜酒而喜吟詩,與蘇東坡交好,被蘇軾稱為「雙楠居士」,為一時名士。


宋徽宗時有個大臣慕容彥逢,據說是慕容延釗的後嗣,官至刑部尚書。此人能詩善文,才藻富贍,受知於宋徽宗,為其侍近信臣十五年,一時典冊多出其手。《永樂大典》載所著文集二十卷,外製二十卷,內製十卷,奏議五卷,講解五卷。後世評其文「多以獻媚貢諛,熒惑主聽,然其文章雅麗,制詞典重溫厚,尤為得體」。


而歷史上宋哲宗的後宮,也有一位慕容姓妃子,因和哲宗孟後交好,靖康之變南渡後累次加封,年八十時封贈貴妃。

【丙辰,哲宗婉儀慕容氏為賢妃。妃昭慈後閣中人也,頗有賢德,舊與皇太后善,至是娛侍慈寧宮。制曰:藻鑒精明,獨前知於聖母,蘭心芳潔,今娛侍於東朝。後八年薨,薨在二十二年九月壬辰。】

縱觀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很大一個共性,就是服從並忠誠於強者,當然,當強者變弱時,反水和反噬也是其天性,卻不可能汲汲於一姓之復興,更不可能數百年而不忘。


歷史上慕容垂能恢復燕國,亦是苻堅淝水兵敗,主力損失殆盡後,方才乘虛而起,其實帶有相當的偶然性。如果苻堅真能混一宇內或至少保住半壁江山,那麼慕容垂這個所謂的「燕世祖武成帝」,多半也將以氐秦帝國忠臣的身份終老一生,載入史冊。


所以依人情常理而論,北宋慕容氏作為開國勛臣後裔,早已加入漢人族群數百年,又備受宋朝厚遇恩禮,又怎麼可能一直圖謀造反,累代以「復燕」為己任?這豈非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談?

真實歷史上確有慕容復其人,卻是青海的慕容氏吐谷渾政權的末代君主。吐谷渾政權是慕容恪的祖父慕容廆的長兄,遠遷青海建立的政權,建國三百五十年,吐谷渾沒於吐蕃後,這支王族流亡大唐,世襲安樂州都督、青海國王之職。慕容復被唐德宗封為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大將軍、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而他死之後,唐朝對吐谷渾後裔的封賜就到此為止,不再加封了。

【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新唐書·西域上》

金庸先生在21世紀新修《天龍八部》時,大約也發現了原設定和歷史真實違和的問題,因此避而不談慕容延釗後裔這支北宋顯赫的慕容氏,卻說慕容博慕容復一族是五代末年時軍閥慕容彥超的後人,因此包藏野心,情有可原。殊不知這個慕容彥超並非出自鮮卑燕國後裔,而正是吐谷渾那支慕容氏的後裔。吐谷渾滅亡後,其許多族人移居山西北部,與沙陀部落混居。


沙陀人劉知遠的母親改嫁到慕容家,生下慕容彥超,後來劉知遠建立後漢王朝,重用這個同母異姓兄弟,封他為泰寧軍節度使,割據山東,後周太祖郭威代漢建周后,慕容彥超一度成為其勁敵,旋而被滅。

後周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


關鍵一點是,即使是在帝王多如牛毛的五代時期,做為逐鹿爭鼎的一方割據軍閥,慕容彥超也並沒有想過去打已經滅亡了幾百年的燕國旗號,蓋因知其毫無號召力爾。


更重要的是,吐谷渾那支慕容氏和鮮卑燕國關係之遠,大約就相當於張飛張翼德和張遼張文遠的距離。若真如《天龍八部》所寫,當燕國太祖皇帝和聖賢太原王的後人都在忠心扶保大宋朝時,和他們分家了已經八百年的吐谷渾人慕容彥超的後人,卻自稱是燕國正統繼承人,把鮮卑燕國諸皇帝當做自己的列祖列宗,隆而重之珍藏所謂「大燕傳國玉璽」和「大燕皇室世系表」,矢志於復興大燕國,實不知可嘆可笑。


北宋慕容氏一族,是如此顯赫的當朝勛貴,有宰相有貴妃有王妃,刺史將軍尚書出了多人,慕容博慕容復父子僅為一屆布衣,也不知從何處來的沒落戶,卻自命為「大燕皇孫」,自稱慕容氏「人丁單薄、僅為白身、矢志復國」,更是徹底的扯謊了。

自稱「大燕王孫」、實為吐谷渾後人的慕容父子


小說中,慕容復居然不想做漢人,連漢字也不想識,漢文書也不想讀;他(或說小說作者金庸)難道不知道這世上從古到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鮮卑文」,慕容氏那些英雄祖先從建國立基起,一直都是使用漢字的么?


甚至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拓跋、獨孤、丘穆棱、步六孤、賀蘭這些胡姓音譯都改成了漢姓元、劉、穆、陸、賀,而慕容完全不需要改姓,蓋因本身即是漢姓,取的是漢語的「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之意。


至於那個為老不尊的丐幫長老徐沖霄,在杏子林大會公然宣布,慕容是胡姓,慕容氏是胡人,喬峰庇護阿朱等人,便是「勾結胡人」,叛漢罪行確鑿,竟激發了原本猶豫不決的丐幫眾發動內亂。殊不知真實歷史上的北宋王朝,若有某個老叫花去胡扯什麼慕容氏是包藏禍心的胡人,要麼被所有人當成神經病,要麼被官府當做污衊大宋元勛,捉去打頓板子也並不冤枉。


倒不如《水滸傳》的設定,在《天龍八部》時間線幾十年後,有個青州知府慕容彥達,乃是宋徽宗宮中慕容貴妃之兄。這兩個人物的歷史原型,大約就是上文提到的徽宗大臣慕容彥逢和哲宗慕容貴妃吧。

《水滸傳》青州知府:慕容彥達


慕容彥達賬下兩員虎將,「鎮三山」黃信、「霹靂火」秦明、麾下清風寨更有一員驍將「小李廣「花榮,又與「金鞭」呼延灼交好,三萬大軍坐鎮山東,莫非就是慕容博當日藏經閣誇口於伏下的那支兵馬?只不過敗給了位面之子「及時雨」宋公明,什麼雄圖壯志再也休提,一笑。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貍晨曦 的精彩文章:

劉備賬下無名之輩,關羽軍中一介俘虜,孫權對他又敬又怕

TAG:狐貍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