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扎西整編,紅軍將領普降一級,戰鬥力反而強,真相終揭曉
春哥聊戰史
【春哥註:一部戰爭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歷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今天起,春哥這裡回顧歷史中比較著名的戰事和人物,條分縷析,還原當時的現場,留下一些紀念的筆觸。】
一渡赤水之後,中央紅軍並沒有感覺到任何輕鬆的地方,因為蔣介石布置的圍剿計劃相當毒辣,對於川、黔、滇三省的部隊都予以充分調動,重兵雲集,雖說在蔣介石眼裡這些地方雜牌軍戰鬥力不強(其實不是戰鬥力不強,而是不願為了老蔣賣命,但如果紅軍真正到了其中一家的腹地,都會遭到強烈抵抗,例如川軍本身就是比較強悍的部隊。)而毛主席審時度勢,深知這些地方軍閥和老蔣之間的矛盾,恰恰利用這些矛盾來創造紅軍安身的條件,例如進入三省交界處,古時候這些而地方都是三不管的自由之地,極偏遠,大家都迴避。這樣紅軍就有了獨立的發展機會。
1935年2月9日,那一天是豬年的正月初六,正是新年裡的光景。
中央紅軍各部全部到達扎西地區,暫時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扎西舉行會議,討論紅軍的戰略方針和行動路線。毛澤東在會上總結了土城戰鬥的教訓,並闡明了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敵變我變,高度機動,作戰服從於作戰方向。「這個方向受到限制,就應轉移到另一個方向去。我們應該利用敵人的過失,尋找有利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發揮我軍運動戰的特長,去主動地消滅敵人」。扎西會議贊同毛澤東的主張,做出了中央紅軍在川滇黔邊區廣大地區進行機動作戰,爭取在這一地區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並與紅2、紅6軍團和紅四方面軍作戰相呼應的決定。
為適應機動作戰的要求,並充實連隊的戰鬥力,中央紅軍各軍團都進行了精簡與整編,主要是連續作戰減員嚴重,有時候一個團不過幾百人,一個連幾十人,名不副實了。全軍除幹部團以外,共編十六個團,各級主官逐級下任,原來的師長、師政委成了團長、團政委,團長、團政委變成了營長、教導員,營級幹部下到連,連級幹部變成了排級。各級幹部都表現出了堅強的黨性,堅決服從命令,同時,部隊編製和實際人數相適應,戰鬥更為集中。
整編後,紅一方面軍作戰部隊每團人數達兩千餘人,相當於整編前的一個師,之前為什麼要報的級別高呢,除了減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部隊級別高會讓國民黨部隊感到壓力,例如聽說這裡駐紮「一個師」的紅軍比駐紮「一個團」要來得氣勢足,儘管人數只有一個團,這是在過去初創時期的慣常做法。
但因為編製是一個師,因此也會相應的由下級機構,結果人數不多,層級不少,每個層級的人又太少,這一次毛主席抓住這個關鍵環節,進行隊伍整編,戰鬥部隊更加充實,同時指揮層次減少,尤其機關縮編,部隊更加精幹,機動力和戰鬥力大為提高,為爾後的戰鬥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因而,正如許多紅軍老戰士所回憶的那樣,扎西整編,「是紅軍長征中為奪取新勝利而進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改革。」在部隊整編期間,紅軍還在扎西地區招收新兵三千餘人。
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川南地區的革命鬥爭,中共中央決定以紅5師政治委員徐策、幹部團上干隊政治委員余鴻澤等人組成川南特委,並從紅軍中抽調數百人在石坎子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在川滇黔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策應主力紅軍作戰。
扎西整編後,中央紅軍面貌一新。全體人員鬥志昂揚,充滿了戰鬥的渴望和勝利的信心。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唱道:「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
前面講過,毛主席抓住地方軍閥不願意去邊遠之地受苦的弱點,特意把紅軍帶到扎西,因為這個地方為艱苦之地,非常苦,物質貧乏。時值冬季,大雪紛飛,給養困難,大軍難以長期駐紮。
蔣介石得到中央紅軍在扎西集結的消息後,立即調整部署,令滇軍孫渡縱隊由鎮雄、畢節向扎西以南之大灣子推進;令川軍潘文華部以一部兵力防守川南和長江、橫江沿岸,防止紅軍北進,主力由高縣、珙縣、長寧及其以南地區向扎西推進;令周渾元縱隊主力由黔西、大定(今大方)地區向古藺、敘永追擊,企圖聚殲紅軍於扎西地區。新任第二路軍總司令龍雲認為紅軍「已入死地」,不久「即可一網打盡」。
國民黨軍調兵遣將、大肆鼓噪,毛澤東卻泰然自若,成竹在胸。各路國民黨軍部隊步步逼近,企圖與紅軍在扎西決戰,雖然使得紅軍面臨巨大的危險,但也造成了後方的防務空虛,特別是黔北地區只有遭受過重創的黔軍王家烈部防守,這就使紅軍擁有了出奇制勝的戰機。
毛澤東立即抓住了這一戰機,突然下出一步絕妙好棋——回師東進,再渡亦水,重占遵義。欲知接下來毛主席如何運籌帷幄,請繼續關注後面的文字。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毛主席在這個小鎮定轉兵大計,蔣介石几十萬大軍再次等空,厲害啊!
※毛主席長征後第一首詩,為何寫在貴州大山間?謎底揭曉令人感嘆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