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特爾起訴宇視案:美國過度主張知識產權害的是自己

英特爾起訴宇視案:美國過度主張知識產權害的是自己

【文/觀察者網科工力量 余鵬鯤】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4日發布的推特中聲稱:「現在我們一年有5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另有3000億美元知識產權被竊。我們不能讓這一切繼續!」

那麼中國當真如特朗普所說是美國知識產權的盜竊者嗎?

結合最近美國公司的一些做法,筆者更傾向於是美國政府和企業無限擴大了知識產權的外延,試圖利用美國暫時的知識產權優勢地位打擊發展中國家。是其因「美」制霸的文化經濟霸權主義的體現。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加深政治上的被害妄想症,從長期來看也無助於對知識產權的真正保護。

美國企業存在對知識產權的過度主張

如果特朗普所宣稱的「3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侵犯真實存在,為何很少有美國企業在第三國發起的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官司中取勝呢?

這隻能說明所謂的侵犯知識產權更多的其實是美國的過度主張,其具體表現我們可以從近期英特爾在中國與宇視科技的爭端中看出端倪。

2018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針對中國「知識產權侵權」的總統備忘錄,內容包括對價值600億美元的自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美貿易戰就此爆發。同一天英特爾就起訴國家工商局商標委員會和宇視科技,打響了中美知識產權戰的第一槍。

事件是由商標糾紛引起的,爭議的核心在於非晶元企業能不能使用「inside」。宇視科技研發的imos系統安防大型操作系統,屬於面向物聯網和多媒體應用的專業操作系統。宇視允許其合作夥伴使用「imos inside」的商標,而該商標已於2011年獲得國家商標委的授權。

而長期以來都重視「Intel inside」的品牌價值的英特爾當然表示不滿。英特爾先向國家商標委申請撤銷「imos inside」的商標,國家商標委認為兩者並非相似商標,下達了不支持英特爾主張的行政判決書。隨後英特爾就將商標委和宇視科技一同告上法庭。

仔細對比二者商標,除了「inside」字樣,相似之處並不多。同時宇視是安防設備提供商,英特爾是晶元設計製造商,兩者的領域也沒有相似之處。因此按中國現行的法律,英特爾的主張確實站不住腳。

(英特爾和imos inside的商標並不十分相同)

特朗普所說的「3000億美元」其實很多都是這樣過度主張算出來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本人也在中國以唐納·川普的名義就「Trump」商標的歸屬進行過行政訴訟,以爭取其在房地產領域的使用權,結果一審和二審都敗訴了。特朗普及其律師認為特朗普是其姓氏且「特朗普」財團世界知名,而兩次庭審中法院都以欲申請的商標與已有商標類似,且領域相同為由駁回了其請求。

TRUMP在英語里有王牌和法寶的意思,中國商人申請這一商標大多是因為圖「口彩」而非惡意搶注。

而美國企業因為中國企業「inside」這一大眾辭彙就耿耿於懷,特朗普卻因為自己的姓氏和名聲就想將「Trump」佔為己有。美國在知識產權上的雙標和霸道由此可見。

那麼美國知識產權保護是否與中國不同呢?

知識產權保護中美大不同

美國知識產權的結構與中國類似,分為商標、著作權、專利和商業秘密四種。而中國除了不承認未經報備的商業秘密之外,也承認其他領域屬於知識產權範疇受法律保護。

但是美國知識產權保護可操作的空間要大的多,實際上淪為了資本將公共知識產權私有化的狂歡。

以商標為例,美國的商標保護事實上靠的是司法博弈的結果,並沒有公開的遊戲規則。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美國的商標需要先使用再申請(1988年商標修改法令,真誠地打算在美國商業中使用商標的人也可以申請商標註冊),先在美國使用的使用人在商標申請中具有優先權。這種使用優先的方式無疑將增加商標管理的複雜度,再加上美國是一個判例法國家,法官的自由度非常大,事實上使得商標的認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官意志。

由於沒有一個清晰的法律判斷標準,一個商標是否有效將會特別考量其商標的顯著性和知名度,而中國的商標管理則不太會考慮這些因素。強顯著性就是自身沒有含義且不大可能為其他人所用的商標,知名度就是這個品牌在全社會總體的美譽和知名程度。

出於知名度的考慮,200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法庭駁回了蒂芙尼百老匯公司對女鞋申請的蒂芙尼商標,因為珠寶商蒂芙尼公司比蒂芙尼百老匯更有名。當年特朗普就是憑藉這一信念在中國主張擁有「Trump」商標的所有權。

出於顯著性的考慮,美國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決就更可笑了。因為在美國顯著性是可以通過資本投入強化的。比如麥當勞的標誌「金拱門」原本就是英文字母M的意思,但是由於其在所有店鋪和廣告中都進行強調,所以其他企業就無法再使用類似的商標,哪怕換用其他字母或者其他顏色也不行。而2016年美國商標審判和上訴委員會授予可口可樂公司「Zero」的商標使用權,理由是可口可樂公司長期以來的經營已經為「Zero」建立了足夠的顯著度。

英特爾就「inside」發起的訴訟,可能符合美國的慣例,但不符合中國的法律。

中國的法律對知識產權有著清晰的界定,企業或個人擁有的知識產權是清晰的、明確的,不會隨著企業的美譽度和廣告投入上下浮動甚至失效。而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界定看似考慮多種因素,實則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美國荒誕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不利於社會運行

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之所以有時顯得比較荒誕,在於其過分保護了大資本的知識產權,而在社會知識產權上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比如美國保護專利的方式也堅持使用優先原則,而這個使用者必須是公司或者個人,同時使用則首先提出申請者優先。

這樣的運作方式損失的無疑是公共利益。

專利的本意在於,社會保障權益的情況下,私有的知識逐漸變為公有。它保證了,只要你向社會公開你的發明,在一定時間內你就擁有了對它的產權。先提出,先享受權益。原來擔驚受怕的壓力沒有了。同時好的專利能吸引投資、更好的回饋創新者。而專利保護期的有限性能鼓勵發明人繼續創新。他們的新知識在保護期內能用於教育,保護期後能用於商業,使後來者可以更好的利用。

而美國的專利保護方式則有利於資本把社會公共的知識產權私有化。專利剛誕生時,一項核心創新的產生(比如電燈),會附帶產生許多新知識(良導體通電會發光)。過去這項核心創新會被申請為專利,附帶的新知識會直接進入社會。而今天新知識甚至公共的「老知識」也被資本變成了專利。而核心的創新依舊是秘密。

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發現新的知識的時候,因為其本身不產生經濟價值,而申請專利往往還得自己投入一大筆申請經費,所以就放棄了。而大公司往往就抓住這一機會肆無忌憚把某一領域的常識或者公共創造申請為專利。

我國剛開展專利工作時64位CPU指令轉換為4條16位指令或2條32位指令居然也被美國超威(AMD)申請為專利。而當時這一原理早已被寫入大學課本。

(AMD申請的專利,當時已寫入大學課本)

在新的形勢面前,我國的專利維護是通過法院組織專門的專利評定小組,根據專利的含金量進行評定,再決定侵犯專利的賠償。這種方式無疑要科學的多,也限制了專利霸權和專利流氓。

而美國無限擴大的專利外延則很少考慮公共利益。1999年美國網購巨頭亞馬遜把一鍵下單申請為專利。從此任何一家美國公司如果想讓用戶點擊一個鍵就直接購買就必須得到亞馬遜的授權,這一流氓專利影響了美國網民的用戶體驗,浪費了網民大量的時間在點擊確定而非一鍵下單上。從發明人的角度說,一鍵下單的設想也是網民集體提出來的,應當屬於公共知識產權的範疇。但是美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卻使亞馬遜鳩佔鵲巢,同時還影響了公共利益。

(亞馬遜申請的一鍵下單專利飽受行業詬病)

類似的例子還有微軟把滑鼠「雙擊」也申請為專利。

而中國拒絕了亞馬遜,也拒絕了任何想把一鍵下單變為專利的中國企業,所以我們現在無論是使用京東、淘寶、蘇寧還是餓了么等應用都能享受到一鍵下單的便利。而即使這樣的想法被申請為專利,中國法院判決時也會考慮到公共利益和其含金量給予控制。

我們提倡保護知識產權,但我們反對機械地、盲從地、不考慮社會發展的條件下過分保護知識產權。美國無限擴大知識產權外延的做法,在本國尚且影響了公眾利益,更不足為天下法。特朗普「3000億美元」的看法也難以避免地受此影響,主張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同樣也很荒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外媒:華為不看好5G前景,已放棄美國
羅永浩懟離職炒幣員工:我投100萬,現在變3000多萬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