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你離財務自由究竟有多遠?

你離財務自由究竟有多遠?

社會財富的分配,究竟遵循著怎樣的邏輯和規則?

中華民族向來都是勤勞勇敢的,但是統計學數字殘酷的證明,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財務自由堪稱天方夜譚。

問題究竟出現在了哪裡?希望本文能夠給你一個解答。

一、按勞分配背後的秘密

十年動亂期間,財富分配的邏輯就是大鍋飯,否定勞動之間的區別,干多干少一個樣。

直到改革開放,按勞分配的原則才重新確立起來。按勞分配有以下兩個核心要點:

1)必須要勞動,才有權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在家躺著就沒錢賺。

2)勞動的邊際成本,遠遠大於邊際收益。換句話說,在勞動方面,你所投入的各項成本的價值,包括腦力成本價值、體力成本價值,要遠遠大於你所得到的勞動收益,包括工資、獎金、五險一金等。

三四線城市的流水線安裝工人,每個月可以為公司創造幾萬塊錢的價值,但是到手的工資只有三四千。而且哪一天如果生病請假,當天的工資就會被扣掉。

一二線城市的英語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每個月可以為公司帶來幾十上百萬的營業收入,但是他從中派點抽成的比例比較低,每個月工資+提成不過也就幾萬塊錢。一旦哪天他業績下滑,工資就會銳減,搞得不好就要捲鋪蓋走人。

勞動的邊際成本價值,遠遠大於邊際收益。

普通人在勞動中投入巨大的成本後,只索取其中的一部分收益,然後把剩餘的價值貢獻出來。

只有這樣,國家的經濟才可能往前跑,社會財富的蛋糕才可能越做越大。

靠打工是無法發財的。因為和你投入的成本相比,你取得的收益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二、財富分配的公式

社會財富是按照槓桿原理進行分配的。

也就是說,你能拿走的蛋糕有多大,取決於兩點:第一是你付出的勞動成本,第二個是該項勞動具有多大的槓桿。

儘管槓桿也是一把雙刃劍,但是它才是財富分配中力量最大的一種工具,誰掌握了槓桿,誰就擁有了翹動財富蛋糕的可能。

這一點,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同樣適用。

中國在過去幾年就在不斷地加槓桿。

拉動一個國家的GDP,關鍵靠的是勞動、技術和資本。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藉助於極其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創造出了巨額的外貿順差,讓中國的GDP一路高歌猛進。

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一直持續到2008年左右。彼時,國內勞動力市場價格已經開始上漲,GDP高增速接近尾聲,再加上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國際需求疲軟,中國出口增速承壓。

國內外因素疊加起來,就對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產生了擾動作用。

說的明白一點,就是GDP增速就要掉下來了。根據奧肯定律,當GDP增速下降1%,中國的失業率就會上升約0.5%,別看0.5%這個數字很小,但是一旦乘上龐大的人口基數,失業人口就會陡增好幾百萬。

失業問題,始終是極度敏感的社會問題。因此在2008年左右,中國就開始依靠大規模的資本投入來托起GDP的增速。

但是錢從哪裡來呢?答案是央媽給唄,人民銀行放鬆銀根,增加基礎貨幣,印了很多鈔票,各大商業銀行有了錢之後,紛紛高調宣布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把這些錢借給了基建企業,房地產公司。

在金融領域,借錢就是加槓桿,基建和房地產公司拿到這筆錢後,開始了攻城掠地般的大規模投資。

現在的高鐵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興起的。宏觀經濟的加槓桿,往往意味著新一輪資產泡沫的滋生。之後中國的樓市和股市發生了什麼,我相信我不用多說了。

所以,實現財富自由並不難,你只需要在過去的幾年中,跟隨國家加槓桿的步伐,把自己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槓桿率抬上去。

比如把房產、汽車等所有不動產抵押了,從銀行貸出現金,然後用自己家庭的信用背書,問七大姑八大姨到處借錢。

家庭的槓桿,能放多大就放多大。這些依靠加槓桿所獲得的資金,配置到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中。如果你自由資金量足夠大,實現財務自由也完全有可能。

三、鏡子的另一面:高槓桿意味著高風險

如上所述,在財富分配中,勞動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利用槓桿去撬動最大規模的財富。從本質上來看,就是你付出很少的成本,然而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收入。

但是,天堂和地獄只有一步之遙。

槓桿抬得有多高,風險敞口就有多大。

高槓桿遺留下的負債問題,使得地方債務平台成為經濟的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富餘資金流入金融行業後所形成的高槓桿,使得大量資金在各大金融機構間空轉,金融支持實體的效率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一觸即發。

從家庭層面來看,從銀行、親戚朋友那裡借到這麼多錢之後。更多的可能,是你會在15年的牛市中追漲買入,然後在一片鬼哭狼嚎中被套,剩下的一生,你極有可能都在沉重的負債中度過。

小成本,撬動大資產,這是財富自由最基本的邏輯,也是傾家蕩產最直接的誘因,風險和收益永遠是高度正比的。

四、如何在加槓桿的同時,降低自己的風險

基於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實現財富的超額增長,就必須要靠高槓桿。但是高槓桿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就會自取滅亡。

因此,作為一個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加槓桿的同時,盡量降低自己的風險敞口。

怎麼降低?如果我們依然把思維拘泥在金融的範圍內,答案是無法降低。因為高風險高收益是金融最核心的一個邏輯之一,無法改變。

要想降低風險敞口的同時,獲取高收益。我們就必須要從金融思維邏輯中跳出來,進一步上升到哲學層面。

從槓桿這一金融概念中,抽象出「低成本,高收益」這一最樸素的邏輯,然後運用到生活中來,你會發現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

也就是說,你的成本付出,能不能在某些勢能的推動之下,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這裡的收益,不局限於金錢收益,也可以指人脈等一切資源。

我舉個例子吧。

這個例子是我同學的,臨近畢業季,各類的招聘實習帖鋪天蓋地,魚龍混雜,憑藉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快速篩選。

他於是就組建了一個幾個人的小群,彼此分工合作,尋找高質量實習就業貼,按時發到群中來。

每個人的工作量其實並不多,但是卻可以撬動起巨大的高質量信息資源,你說這種槓桿有沒有風險,我認為幾乎不存在風險。

這個樸素的邏輯,也可以運用到學習層中來。如果你所學的知識全都是孤立、碎片的。那麼就不要期望學習能為你帶來太多改變。因為單個知識點的力道太弱,一旦遇到問題,你就只能停留在分析的表面。

但是,如果你的知識點已經構成了多張完整的知識體系網,而且不同體系網之間又彼此纏繞,結合。

那麼在分析問題時,單獨的知識點就可以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神奇功能,撬動起其他知識點一起為你助攻,提升你思考問題的格局和視野。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李彥宏:中國人多數情況下願意用隱私換便利,獲用戶許可後可收集數據
監管合規備案漸近,如何選擇優質平台

TAG:金評媒 |